[摘要] 本文從完善利益機制入手,側重探討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平滑運轉的對策建議。指出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平滑運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利益保障機制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和供應鏈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因此,利益機制是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完善利益機制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重點。
一、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形成時間不長,在某些區域或某類農產品的供應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供應鏈。同時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是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由于我國目前物流技術、信息技術水平還不算發達,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環節的銜接不連貫。供應鏈是從原材料的采購、生產、運輸、加工、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業務流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各環節的銜接是供應鏈得以平滑運轉的關鍵。但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易斷的現象比較明顯,還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的鏈條。大多銷售商或中間商沒有長期固定的農產品供應商,同時在運輸、包裝、裝卸等物流作業環節上也很容易脫節。
2.供應鏈主體之間的利益不均。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普遍存在各主體之間利益不均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些供應鏈中的一些龍頭企業侵占生產農戶的利益、絕大部分利益為核心企業占有、生產環節的利益過少、流通環節的利益過多等。
3.增值活動的分派體系沒有形成。通常情況下,四種效用會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即:形式效用、擁有效用、時間效用和位置效用。這些效用是由不同的供應鏈參與者創造的,因此有必要根據各個參與者的核心能力將增值活動分派下去,以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實現供應鏈的管理目的。但目前中國農產品的供應鏈上并沒有形成這樣的分派體系。
二、完善利益機制,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平滑運轉
農產品供應鏈的平滑運轉需要進一步完善利益機制,而農產品供應鏈利益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利益分配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入手。
1.利益分配機制。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利益機制的實質,就是供應鏈內部成員各個利益目標的一致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需要充分考慮供應鏈內部各個參與主體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利用利益杠桿調動內部諸方面的積極性,使各主體在各個經營環節來實現利益平衡,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順利實施的關鍵。
(1)實施保護價格。保護價格是根據市場行情以合同的形式訂立的最低保護價格,是農業合作過程中常見的一種非市場安排形式。一般規定當保護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時,供應鏈中的加工企業、中間商和銷售商按保護價格收購;當保護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按市場價格收購。保護價格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使他們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合理收益,同時也保證了加工企業、中間商和銷售商有較穩定的原料和貨源。
(2)股份合作。股份合作使加工企業與入股農戶以股份為紐帶,結成“互惠互利,配套聯動”的經濟共同體。但股份合作需要一定資本,這無形中會限制實力較為薄弱的農戶采用這種合作形式。
(3)利潤返還。供應鏈的核心成員如加工企業可以根據農戶提交的農產品的數量,在一個財政年度結束后,按適當比例把一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戶。這樣農戶與企業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成為較為緊密的整體。通過農產品利潤的二次分配,農民就非常關心供應鏈整體的發展,不會輕意因市場價格的波動而撕毀購銷合同,加工企業也因此更能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
2.利益約束機制。要順利地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需要有一套良好的供應鏈運作約束機制作為保障
(1)市場約束機制。由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價格的變動及其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而形成的約束機制。在市場約束機制作用下,加工企業、中間商或銷售商憑靠自身的信譽和傳統的產銷關系,與農戶和原料產地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價格隨行就市。但僅憑市場約束機制,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模式只是松散的,它只能是一種初級形式的約束機制。
(2)交易成本內部化。通過系統內“非市場安排”,農產品供應鏈內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原本在外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原料、半成品和制成品交易內部化,從而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整個供應鏈的收入。
(3)合同約束機制。合同約束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普遍采取的主要運轉約束機制。加工企業、中間商或銷售商與基地和農戶可以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資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進開發等合同,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各方的責權利。
3.利益保障機制
(1)組織保障。成熟完整的供應鏈是圍繞著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核心企業的帶動能力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營利能力。以核心企業為中心,農產品供應鏈可以采用以下兩種組織形式。
一是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組織形式。該模式下,加工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以加工企業為中心能夠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可以減少農戶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工原料的供應上獲得了保證,也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這類加工企業可以是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加工企業。
二是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組織形式。該模式以物流中心為核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
(2)信息技術保障。成功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需要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這不僅包括物流過程中的技術應用,更包含了信息技術的應用。農產品供應鏈的平滑運轉離必須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推進供應鏈信息共享。對于企業在供應鏈當中的做法,應盡快整合信息作業層次的信息交換系統,并對信息做最實時的交換,以提升其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