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偉大部署,而實現社會誠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基本要求之一。本文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視角下,分析了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和諧社會會計誠信對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偉大部署,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其中實現社會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會計誠信則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誠信的缺失傷害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嚴重的是動搖了整個社會和諧運作的基礎。沒有誠信就沒有經濟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會計的和諧,包括會計制度的和諧,即秩序和法制的統一;會計目標的和諧,即理想和多元的統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的和諧,即公平和誠信的統一。因此,會計誠信體系是和諧社會思想的體現,它只有融入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才能得到發展。但當前會計造假、財務丑聞時有發生,會計誠信缺失給國家、企業、投資人的經濟利益造成嚴重損失,助長了商業欺詐,滋生了社會腐敗,降低了社會道德標準,給社會信用造成危害。因而,社會呼喚會計誠信,急需加強會計誠信建設。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驅使是造成會計失信根本原因
部分企業的經營者為了個人或集團的名譽、地位和利益,不惜以違背誠信原則為代價,指使會計人員造假,虛列收入、少列開支,夸大企業經濟效益;個別上市公司為了聚斂資金,維護聲譽,采取種種手段粉飾公司業績,出具虛假財務報告騙取投資人及社會公眾的信任;少數經營者為了個人的利益,違法經營,偷稅漏稅…雖然造假的方式、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個人或集團的利益。因此,利益驅使是促成會計造假、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2.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為會計失信提供了條件
一是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的,會計人員就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制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等。二是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了很大的選擇范圍,會計人員總是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有利于自身績效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采用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法、庫存材料的后進先出法等政策,可以加大企業的成本,降低利潤,而采用相反的方法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因此企業可選擇的范圍越大,提供虛假信息的機會也就越多。三是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性和公正性,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四是會計準則的滯后性,為會計造假提供了機會。
3.失信成本低,處罰不力是會計失信的誘惑力
《公司法》第212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出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對直接負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會計法》第45條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這類條文的規定,明示了造假行為預期“成本”的上限,但是處罰力不足。處罰過輕,犯罪的成本小于收益,使會計造假具有了誘惑力。目前我國對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單位處罰,輕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因此減弱了法律的效力。因為經濟處罰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權益來承擔,從而轉嫁其造假責任,極少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利益。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執法不嚴或有法不依,致使違法、違規者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助長了會計失信行為。如果法律、法規能夠具體明確規定處罰的主體、標準、責任人等,并由國家在規定時限內強制執行,那么會計誠信缺失將會有所收斂。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研究
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支持和保障體系,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實施
江澤民同志指出:“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他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將會計職業道德核心內容吸收到會計法律制度之中,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實施,要通過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 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此外,還應該把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如誠實守信,吸收到會計法律制度中,使會計職業道德具備會計法律制度的屬性,通過會計法律制度規范讓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同時也制裁了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加快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制定
一是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這可以從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進一步完善與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信息的呈報和考核幾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定和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三是考慮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對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規范應更加具體。
3.建立會計誠信體系
建立健全嚴格的誠信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會計職業道德他律機制。鼓勵會計人員愛崗敬業,忠于職守,通過制度創新,嚴格考核獎懲,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懲戒與處罰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情感和抑惡揚善的社會環境,為會計人員遵守會計職業道德提供一個良好的從業氛圍。通過構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單位會計工作信用制度體系,并實現地區之間信息互聯互通,將會計人員流動、晉升、晉級、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表彰獎勵以及對違法違紀處罰、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信息在網絡和新聞媒體上予以公布,使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得到褒獎,有不良行為的會計人員付出代價,從而引導和規范會計從業行為。
守信者激勵。將單位的誠信評價結果作為年檢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講誠信的單位要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優惠,如放寬監管力度、優先信貸等;將誠信評價結果作為會計人員資格證書年檢的重要依據,誠信的會計人員簡化年檢手續、晉升、職稱評定要優先考慮。通過激勵措施使單位和會計人員競相講誠信,營造良好的會計職業環境。
失信者約束。對于失信的企業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其財務部門實施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并依法處罰有關責任人,限制發行債券,提高信貸門檻,限期整改,取消上市資格等懲罰措施。對于失信的會計人員可以采取取消晉升、評級資格、嚴重違法的驅逐出會計行業等懲罰措施。只有對失信者給予嚴厲的懲罰,使會計失信成本上升到難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有效地遏止會計失信行為的發生,會計誠信體系才能真正建立。
4.實施誠信工程
(1)加強誠信教育。加強會計誠信教育是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強化會計誠信教育,首先要在會計業樹立誠信的“至上原則”,借助一年一度的會計繼續教育,加強對單位負責人及會計從業人員誠信教育的學習、培訓,樹立正確道德觀、價值觀。因此,我們要把會計誠信教育作為社會主義誠信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來抓。
(2)加大誠信宣傳力度。通過宣傳,凈化社會從業環境,讓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會計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既要從正面教育會計從業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事業觀,整個社會形成“求真務實”的誠信環境,又要從反面加以宣傳報道會計誠信缺失的單位和個人,以警示和教育。
(3)建立會計信用檔案。會計信用檔案一般包括會計師事務所信用檔案和注冊會計師信用檔案。會計師事務所的信用檔案主要是記錄違反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行業紀律的事實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業處罰;在年檢、注冊申報、文檔等方面提供的虛假材料;年檢未通過;納稅情況;協會認為其他影響會計師事務所信用的情形。注冊會計師的信用檔案主要是記錄個人收入和個人財產申報情況;違反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行業紀律的事實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業處罰;在年檢、注冊申報、考核中提供的虛假材料等不誠實行為。應該說,建立會計行業誠信檔案制度,將為深化會計行業誠信建設工作、提高會計行業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對于促進整個社會誠信水平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