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2月17日,我國財政部發布了新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從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對會計行業從業人員的震動都是巨大的。本文從會計準則的制定思想分析入手,探討新會計準則頒布和實施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影響,提出我國會計從業者需要更高的職業素養來適應會計行業所面臨的變革。
[關鍵詞] 會計準則會計人員職業素養
我國會計準則是否應該國際化?我國會計準則應該如何和國際接軌?在與國際融合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在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交流越來越密切的情形下,既保持我國會計的特點又融入國際會計界?當這些爭論還在討論中時,我國會計準則的又一次更新已經開始了。
一、新準則是會計工作的規范標準
2006年2月17日,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包括了一項基本準則,還包括了38項具體準則。這次新修訂的會計準則,不但引進了眾多的新興準則,也保留了我國原有會計準則的特色,在新增加了大量的新準則(38項)的同時,也保持了基本原則(1項)。從新準則可以看出此次會計準則的制定思想是:提出了會計工作的總體原則,最終應達到的要求規范和目標,同時也給出了具體業務,要素的確認,操作方法。在總體方面給出了規范標準,也在具體事項上給出了處置方法。這樣對具體的一些會計業務確認有了清晰的規定,實物操作時也有了標準化的條文,會計人員的工作規范有了明確的范圍。新準則的制定既區別了美國以具體規則為導向的制定原則,又保留了我國會計準則在總體上把握的特點。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傳達了我國在會計行業的發展走向信息。
二、新準則頒布對我國會計人員的影響
1.會計人員的角色定位應面向為整個社會
在我國會計,財務人員在公眾眼中, 是和企業核心信息相關的,是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正是由于會計人員掌握著企業的核心財務信息。所以財務人員被管理層重視,企業的管理層和會計人員有著緊密聯系。企業財務人員也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扮演著企業管理人員“貼心人”的角色。再加之財務人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為企業經營發展需要服務,以及自己的職業崗位受制與人,這種種因素都導致會計人員不得不屈從、迎合企業管理者的需要。財務人員在這些要求下,主動或被動的運用自己嫻熟的財務知識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漏洞,美化甚至扭曲企業財務信息, 向外界用數字傳達企業的虛假的經營狀況,發布不真實的企業財務信息,迷惑廣大投資者和信息的相關使用者,最終達到為公司圈錢的目的。這些造成了資本市場的混亂,攪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打擊了廣大投資者的信心,使得整個資本市場萎靡不振,使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資本市場的反映形成相差巨大的畸形結果。這些導致了社會整體要求會計人員角色的重新定位。會計人員要由企業內部逐漸的走向企業外部,真正站在公信力的角度,為整個現行投資者和未來潛在投資者服務,陽光化作業。
新準則強化了會計人員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這一點在基本準則開宗明義地指出,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必須為報告使用者做出科學決策提供相關、真實、可靠、公允的會計信息,并為此對確認計量原則作了系統嚴格的規定。這一目標的確立和理念的升華,為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相應的,從信息披露這一關鍵環節入手,對原有財務報告披露要求作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創建了比較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例如,單獨設置了報告準則,專門設立了財務報告的列報、現金流量表、合并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分部報告、金融工具列報等準則。這些準則要求企業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和附注,要求企業必須在附注中提供充分、及時的補充信息,要求企業必須將所控制的子公司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要求企業必須按照與年報相一致的會計政策定期編制中期財務報告,要求企業必須披露業務分部信息和地區分部信息。新準則對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的全面系統規定,必將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從而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體現了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政策導向和基本原則。
從這些會計準則的制定中,可以明確看出,國家要求企業財務人員進行會計處理時,應該更加注重社會需求,滿足社會公眾求真務實,了解企業真正的經營狀況的需要。會計人員應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盡力去達到誠信的要求,從自己行業微觀能量去影響和推動宏觀經濟活動的健康良性發展,最終形成良好經濟運行環境的目的。會計人員在以后的工作定位中,應在投資人和管理層,公司個體和社會整體之間更好的平衡定位,逐步的走向社會,更加準確的,清晰,公信的披露企業真實的財務信息,達到廣大投資者對企業信息真實性的期望。促進經濟運行的良性發展。
2.會計人員的經濟著眼點應立足于國內放眼于世界
我國在經歷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后,特別是在加入WTO后,外資企業進入我國越來越多,合作的層次越來越廣泛,企業之間的聯系程度越來越緊密。近期國家對企業的經營方針,由過去的‘請進來’,轉變為‘走出去’,要求我國企業加大對外國的投資力度,積極加入世界經濟的競爭中。這些都表明我國企業和國際企業之間的合作競爭,滲透,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了。其次,我國企業在外國資本是市場上,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從原來香港上市的藍籌股,到美國上市的科技IT股搜狐,新浪,百度,一直到近期過國有金融企業的上市,交行,人壽保險,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上市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公司的種類越來越多,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在世界上各主要融資市場上引起的外國投資者注意力也越來越矚目,涉及外國投資者利益的人數更加廣泛,這些公司在證券市場的稍許變動,都會對廣大投資者帶來直接影響。這就要求我國財務會計制度,規則,慣例和世界接軌,融入其中。在這樣的經濟發展和會計行業技術層面標準的統一化要求下,我國會計準則由過去的17項修訂增加為當前的39項,不僅僅在數量上有巨大的飛躍,特別是在準則的相關內容上也是借鑒,貼近當前世界上主流的會計準則標準的,更符合國際財務界現行的規范。
新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趨同的體現,是確認計量政策的選擇。在新準則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定義,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既堅持歷史成本原則,又引入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以往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我國以前的會計準則中,則是以歷史成本為主要的計量依據。在此次制定準則的過程中,財政部多次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討論相關問題,考慮到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此次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都采用了公允價值。并且我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簽署的“聯合聲明”,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事實予以了確認和肯定。
從中不難看出,這些都要求我們廣大的會計從業人員不僅僅在把眼光局限于國內,滿足于國內投資者的需求,還要加大與國際會計行業的交流合作,從而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理念,會計思想,會計意識,會計教育上與國際通行的接軌,真正切實的加入國際會計業的行列,積極地投身于會計國際化的潮流中,主動發出中國財務會計界的聲音,影響國際會計行業的規則制定和發展趨向,由被動的接受國外的會計觀點,轉變為主動提出我國特色的會計理念,在會計發展中占有更加有利的位置。
3.會計人員必須熟悉不同的行業準則
不同行業會計工作的特點不同,不同行業之間的會計工作界限區別更大。我國近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行業的細化明顯,必須根據不同的行業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業準則。此次新準則的制訂就體現了這一點,特別是在一些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上,規范完善了特殊行業中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石油天然氣、生物資產、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及保險合同等準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證券行業的新準則。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商業銀行改革和外匯改革的漸次展開,金融全球化、融資證券化和金融業務創新的迅速發展,為適應應對金融服務市場開放的挑戰、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共計有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外幣折算、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企業年金基金、金融工具列報8個準則做出了高質量的快速反應,幾乎占到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近五分之一。這些準則對金融企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擬上市的金融機構則首當其沖。其中,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這就要求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這把“雙刃劍”,因為表內化將對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企業不但要考慮現金流等經濟因素,還要考慮衍生金融工具對報表的影響,以避免給報表帶來過大的波動這些準則不僅對傳統的金融企業出現的創新金融業務,也對一般企業原來意義上的短期投資業務、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列報上予以了完善和突破。
可以看出,不同行業之間的具體會計準則逐漸清晰,之間的差距也逐步拉大。由于不同行業之間的特點,各行業會計的特點更加明確,會計的行業化更加明晰,這些需要會計人員更加注重本行業的會計特點,本行業會計發展的趨勢。我們不能說,今后我國的會計準則的制定將會像美國那樣繁復,(美國至今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會計準則已有上百項),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新技術的運用,新行業,新標準將會出現,與之配合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將會越來越多,這些就需要更多能夠專注于本行業,熟悉本行業工作流程,經濟運轉的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能夠理解和執行本行業新會計準則,更進一步去發現和提出本行業會計操作和運行中所遇到的問題,找出解決對策和方案。而且在運用新會計準則時,發現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解決這種差異所造成的混亂,以及在日常具體的會計技術操作時,如何在發揮,運用新會計準則,既遵循標準的情況下,又盡可能的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潤。這都需要會計人員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解決這些問題。
4.會計人員的知識更新應越來越快
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越高,越需要更多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另一方面,從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到2000年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發布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4年發布的《小企業會計制度》。可以看出我國新會計制度的制定周期越來越短,所耗用的時間越來越少。會計人員所學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需要學習掌握的新知識越來越多。而且當今國際會計準則不停的進步,目前已經比較完備,現已制定了41項,美國的會計準則也已制定了100多項,相比之下我國在很多方面還需要完善,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還將不斷的補充,增加,最終達到與國際會計準則大體同步的結果。
會計人員除了圓滿的完成日常的工作外,還要不斷地學習接受新會計知識,熟練掌握新會計技巧。會計人員要用自己的職業素養去理解不斷推出的會計準則的總體觀念,精神實質,分析個體情況,實際解決具體問題,并要求會計人員擁有更高的職業判斷能力,來滿足會計發展的趨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