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入WTO以后,企業不僅面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還要直面國際市場的各種挑戰和外國大企業的競爭威脅,如何運用購并與重組手段,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是擺在企業和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從購并的成本分析入手,從理論上探討購并行為的有效性。
一、企業購并的正面效應——交易成本的降低
購并對企業的直接影響是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的交易成本是企業為完成交易行為而發生的成本,它一般包括:尋找和發生交易對象的成本;了解交易價格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訂立交易合約的成本;監督合約履行的成本;制裁違約行為的成本。從企業購并的角度看,交易成本降低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規模經濟。追求規模經濟效應是企業購并的重要動機之一。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反映為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降低,是企業購并的直接結果,與交易成本降低作用于同一方向。企業通過橫向購并,一方面可以對企業資產進行補充、調整,達到最佳規模經濟要求,壯大主導產品的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大批量專業化生產,提高技術熟練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大規模生產便于實行大量銷售和大量采購,從而節省購銷費用,獲得規模收益。因為通過購并后的大企業擁有科學的專業化分工、較高的自動化生產技術等,隨著產品交易數量的增多,單位產品分攤的間接費用逐漸減少,從而使成本相對降低。此外,大企業的買主壟斷地位也引起成本的節約,即大企業由于有較強的市場控制力,在討價還價、市場開發等方面較之小企業更容易獲得利益,從而使交易成本絕對數額減少。
2.縱向整合效應。企業實施縱向購并戰略的目的是以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替代部分市場協調,從而有效地解決專業化分工引起的生產流程的分離,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損耗和時間浪費,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縱向整合效應。具體說:(1)降低了搜尋過程的成本。企業購并后,通過縱向整合實現垂直一體化,將本企業正常生產業務向兩端延伸至銷售、零部件自制和原材料供應,使尋找和發現交易對象的成本,以及了解交易價格的成本降至最低,減少了市場所帶來的交易成本。(2)降低了討價還價成本。縱向整合使不同企業之間的不同生產階段建立了永久性聯系,企業不需尋找供應者和銷售商,通過內部交易即可使原材料、中間產品的供給得到保證,減少了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減少了采購成本、銷售費用等討價還價成本。(3)降低了履約成本。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訂立合同對交易雙方而言是一種承諾,雖然合同本身不能保證避免對合同條款的違約行為,但可以作為訴諸法律的憑據。因此,交易雙方都在談判和簽訂合同時強調合同的履行,并愿意為此自愿付出一定的監督和履約成本。減少了監督合約履行的成本以及制約違約行為的成本。
二、企業購并的負面效應——管理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外部成本,如果原來的交易雙方合并成一個企業,那么原來的外部成本就內部化了,從而減少了交易支出。但是在企業將外部交易成本內部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管理成本升高的問題。一般說來,企業的管理成本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1.內部組織成本。企業通過購并建立一定規模的組織結構后,要花費相當的協調成本以促使企業組織內部管理交易及其經營的正常進行。隨著企業組織規模的擴大以及內部管理交易的增多,內部組織活動的運行成本也將越來越高。2.正常管理支出。任何企業都存在經營過程中必要的管理支出,如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購并企業重新注冊費、公告費等。3.委托代理成本。所謂委托代理成本是指受托人代表委托人行為而導致的額外成本。它包括直接的合約成本(訂立合約的交易成本、機會成本、激勵成本),委托人監督受托人的監督成本以及受托人行為不當成本。
從企業購并的角度,管理成本升高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信息不完全、不對稱。購并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分散在社會中的不同信息,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實踐中,因信息不完全、不對稱而導致購并企業發生財務困難的案例不勝枚舉。管理成本是一種內部成本,由于企業內部信息交換的不完全、不對稱而引起管理成本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增加了監督成本。在企業管理組織中,通過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遞,能夠使上級管理層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通過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使企業決策目標被員工所理解而得以實現。如果企業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增加,信息傳遞的質量就會降低,這就需要利用監督職能來保證信息質量,因而增大了管理成本。(2)增加了激勵約束成本。
2.委托代理關系的局限。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是購并企業組織管理目標之一。在現代企業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關系,主要包括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經營者和管理者(分公司經理、職能部門經理)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管理者和員工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費用支出體現為代理成本。從理論上講,購并企業應力圖使委托代理關系的總代理成本最小,然而在實際中,客觀存在的種種復雜因素又影響著代理成本。
三、交易與管理成本均衡分析
以西方經濟學邊際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首先做出如下假設: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內部管理成本都能明確計算;為方便分析,在均衡模型中,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被看成是線性的;市場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看作與企業的邊際收益(MR)類似,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減少;企業管理成本的上升可以看成是邊際成本(MC)隨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增加。
上述理論模型分析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1.適度規模。購并是企業外部資本運營,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優化企業結構,在擴張中實現規模經濟。就我國現階段而言,購并并非是所有產業中企業的共同行為,只有通過購并使企業規模達到適度,使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達到均衡的企業,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較好地存活下來。
2.政府作用。在企業購并過程中,政府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扶持作用:一方面企業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與購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配套改革,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協調購并企業各方面的關系,保證企業購并的順利實施。
3.企業融合。并非適度規模就一定能夠實現規模經濟。 具體而言,通過對兩個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取長補短,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工作作風等,并把這種企業文化滲透到其他方面工作中,使企業制度整合、人事整合、經營整合、管理整合等工作有效率、有步驟地進行,提高購并企業與被購并企業的共同業績,達到企業購并后的融合發展,實現真正的規模效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