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誠信問題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的熱點。本文以盛錫福為例,通過對其經營之道的分析,來考察誠信經營在商界的重要性。
[關鍵詞] 誠信盛錫福經營
一、誠信經營的現實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在其所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中,針對經濟領域見利忘義、不講信用、爾虞我詐等消極現象,特別提出要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從道德層面明確了誠信的標準和界限。為配合總書記這一號召,各地各級商務、價格、海關、稅務、工商、質檢、食品藥品、外匯等部門,相繼展開了“百城萬店無假貨”、“價格誠信”、“納稅誠信”、“守合同,重信用”、“質量誠信”等多種多樣的誠信建設活動。同時,商會協會和企業也開展了“制定行規行約、簽訂誠信公約、創建文明窗口和服務品牌、開展行業行風評議”等活動。足見,倡導“誠信興商”已在我國商界蔚然成風。
除了在具體實踐操作中落實總書記的指導方針,不少城市也相繼掀起了繼承老字號傳統的文化宣傳工作。這是因為,“老字號”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歷史性、優質性、信譽性以及民族性和文化性。它不僅是某個企業經營風格或者文化底蘊的一種象征,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和價值取向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無形資產,更是民族精神借助于中外通商在國際市場上的一種展示。因此,這些“老字號”對于中國社會經濟來說,博大精深,意蘊無窮,影響深遠。以史為鑒,領悟其經營之道是我們創建品牌、樹立誠信興商理念、營造和諧商場不可忽視、無法拒絕的寶貴財富。基于此,本文以百年老店盛錫福的經營之道為例,來探討誠信興商的重要
性,以起拋磚引玉之用。
二、盛錫福品牌的創立
老青島,有一句老話:“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如今新盛泰皮鞋店已經沒有了,其他三家還尚存,盛錫福就是其中的一家。她不僅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同志等國家領導人精心制作出各式帽子;而且也為朝鮮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蘇加諾總統等外國政要做過帽子,至今國內外各界人士慕名到王府井大街盛錫福買帽、定做帽子的,仍不計其數。盛錫福的帽子可謂是頂呱呱。
1.“盛錫福”的創立。清末民初,盛錫福始建于天津。此后,陸續在北京、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設分店。其前身稱盛聚福帽莊,創辦人叫劉錫三,山東掖縣沙河鎮人。最初以制作、出售草帽為主,生意做得很順手。后來,他通過一位親戚劉子山(東萊銀行股東)的關系,租用了東萊銀行產業的兩層樓房,將帽店遷至新址,擴大經營,改名為“盛錫福”帽莊,并向工商部注冊,以“三帽”為商標。“盛”字是希望買賣茂盛之意,“錫”字是取劉錫三名字中間的一個字,“福”字是其乳名,(劉錫三的乳名叫“來福”)是祝福吉祥之意。商標是在盛錫福三個字下面,用草連成環形,中間三頂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標”四個字,從上往下順著一念,剛好就是“錫三”二字。其用義是:由錫三創辦的盛錫福帽莊,她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展示了他將企業做好、做大的雄心。
“盛錫福”以草帽為主打產品,產品以草細、有韌性、色澤鮮明、“四平”(帽頂平、帽身平、帽沿平和帽箍平)為特色。1937年,盛錫福帽廠主要品種有75種,實際生產的帽子品種超過200多種。
2.堅持誠信營銷策略。商標是產品的臉面,創立商標是對自己產品負責任的表現,而維護好自有商標則需要企業始終堅持產品的優質性和信譽性。“盛錫福”之所以近百年來一直譽滿全球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始終將誠信貫穿于生產經營中。
選用高質材料。帽子作為人們的貼身飾物,其舒適度很容易被人們所感覺。因此,為了在眾多帽業中脫穎而出,劉錫三所用的草帽辮均是由本廠親自漂白,這樣才能保證草帽色澤潔白光亮。在高檔呢帽原料選擇上,劉錫三更是精益求精,帽子所用羊毛均是來自于澳洲進口純羊毛,或是西北上等羊毛,人們戴起來感覺既輕又擋風。其他的諸如夏天戴的涼帽、春秋戴的綢帽也是從蘇杭專賣店進貨。劉錫三憑借著優質的原料保證了產品的高質性,從而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嚴格生產工序。在盛錫福發展初期,曾遭遇到日本產品的打壓。其新穎的樣式、上乘的質量、低廉的價格讓盛錫福的草帽銷路下滑,這讓劉錫三意識到,產品的優質不僅僅在于其選材的精良,更重要的是要有領先技術的保障。為使其生產的帽子達到質高價優的高性價比,他花費巨資從國外進口全套的電力制氈帽的設備,而且千方百計地網絡人才,搜集國內制帽技術中的絕招。他花高薪從青島請來漂白技師周紹熙,聘請白俄女人為女式草帽設計師,還幾次派其徒弟東渡日本學習考察,帶回東南亞制帽的先進技術。
不僅如此,盛錫福還采用小帽作坊加工的質量監督手段,在盛錫福領料,按盛錫福的工藝要求加工。嚴把質量關,杜絕劣質帽子進入柜臺。比如硬胎三塊瓦皮帽十分費工費事,如果不按工序制作,生產出的帽子不是戴上不舒服,就是帽胎變形。制作三塊瓦皮帽的帽胎,一律使用新棉花,縫制后,要用棕刷子往上抹漿子,而且要把漿子透進胎里去。抹完漿子要放進火箱里烤,出火箱后還要用紅烙鐵熨,要把帽胎熨的外觀微黃,行話稱之為熟。這樣,戴上后不僅舒適,帽子還不會變形。之后還得用一層豆包布包起,豆包布附上皮面。這還不算完,還要進一次烤箱烘烤。這種制法是天津盛錫福總號的傳統制法,小帽作坊必須按此工藝進行,絲毫不得馬虎。總之,為了保持名牌效應,“盛錫福”寧肯返工、作廢,也不準劣質產品出廠。
最后在銷售環節更是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盛錫福根據產品質量的高低,分別冠于不同的商標。質量上乘的產品以“三帽”為標識,有瑕疵的產品則以“雄獅”為標識,以資區別,做到讓顧客明明白白消費。
3.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品牌的創立基于產品的質高價優,同時經營者的人格魅力也是造就一代品牌的必要條件。作為山東同鄉會的會長以及天津商會董事,劉錫三致力于為天津商民謀利益的社會公益事業中。
組建“山東旅津同鄉會”最初在清末就開始醞釀了。但因為當時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未能成功。到1930年秋天,在津魯人組建了山東公學籌委會。為了最大限度的為魯人服務,時任委員會成員的劉錫三認為:如果只籌辦公學,對旅津的山東商人來說,其發揮的作用太過于局限,而且也不利于同鄉之間的聯系。因此,他倡導“建立同鄉會,有利于同鄉之間的聯系”,提議先成立山東同鄉會,以同鄉會為依托再籌辦公學,并為籌辦同鄉會捐了三百元。
在饑累亂難、藥價飛漲之際,劉錫三協同各會董支持張紀正醫學博士創辦醫院,并將會館房屋開辟為山東醫院(后改名為津光醫院,并擴大為紅十字醫院)。從而使一些家境貧寒的人們可以看得起病。還有當津海關一二二九布告內開奉臨時政府令,對草帽辮在內的12種貨物進行管制時,劉錫三會同岳福臣為維護草帽辮商以及產區數百萬民眾的利益,代表會館進京解決此事。
當校長張伯苓與吳達詮先生在津方欣然發起“廢止內戰大同盟”運動時,其在5月29日主動來函,稱:“查此如能永遠廢止內戰,誠為發展救育,振興實業之”,積極響應廢止內戰聯合行動。無怪乎,當時其被譽為“急公好義,堪稱魯人之楷模”。
三、啟示
盛錫福在劉錫三的經營下,始終堅持“誠、信、義”的原則,不僅對顧客真誠相待、對產品質量嚴要求,而且其本人還代表盛錫福帽莊投身社會光彩事業,從而賦予“盛錫福”民族主義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認同與信賴。從其經營的歷程來看,他始終堅持:
1.“以誠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這就是說,只有以誠待人,顧客才會信服,否則,玩弄機巧,顧客就會敬而遠之。視顧客為上帝這是商業經營的前提,這一信條看似簡單,實則難矣。國內一些知名品牌的落馬,其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此。因此,廣而種德是博得顧客信任、將生意做大的獨一無二法寶。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將愛國置于首位,這是商人的根本之道。商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的穩定,國之將亡,何以經商。“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真正的巨商大賈會將趨利動機建立在個人與社會雙重需要滿足的基礎之上,從而獲得更統一、更圓滿、更和諧、更有力的心理活力。
總而述之,“盛錫福”真正實現了“義利結合、誠信經營”的經營理念,而劉錫三本人也成為一代儒商的代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