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社會責任內容廣泛性決定了法律對其規范或者引導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對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根據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因素、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和社會的親疏遠近對企業社會責任內容進行分類。不同的社會責任法律規制提出了建議,從而直接或間接促進企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道德責任
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企業社會責任其涵蓋范圍廣,企業的社會責任范疇極廣,涉及經濟、社會、倫理和法律多個領域,不同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和社會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必須對企業社會責任內容進行劃分,以便充分發揮法律的功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一、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分層因素
企業社會責任涉及企業對雇員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對環境、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責任、對所在社區經濟發展的責任、對社會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六個方面。 在眾多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中,筆者根據法與經濟、社會、倫理的關系,認為分層規制的前提就要考慮影響企業賴以存在的經濟條件和經濟背景,同時兼顧其他因素。
1.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機制的確立首先取決于企業賴以存在的經濟背景
“法律關系以及國家形式既不能從其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的人之心智的進步來理解,而應當從它們所植根于的物質的生活狀況加以理解……” 任何法律規則的制定都不能超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從經濟角度來看,企業設立的目的是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生產和創新。任何否定企業營利特點來鼓吹企業社會責任都是違反經濟規律的。法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內容總是由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一旦偏離經濟規律和物質條件,那么這種法律最終必然是惡法,這種制度將會扭曲。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剛剛確立,法人人格獨立和企業功能定位日趨完善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公司作為一種經濟形式,最主要的是獲得經濟利潤,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應該鼓勵企業對營利本性追逐方面的權利。不能借企業對社會承擔責任,無端干預企業。
2.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機制的確立離不開民族倫理文化
法律不僅取決于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還根源于民族的良知。 對企業社會責任分層必然要考慮民族倫理文化。中華民族數素有重義輕利的傳統,甚至將其作為君子與小人的界分,一直不恥談利。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將義與利、營利與社會責任對立起來的重農輕商的文化傳統很難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事實上企業營利本身是企業為社會做的基本貢獻,沒有營利,企業連起碼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何以談得上回報社會?因此,必須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分層激勵,避免以“義”的追求抹煞企業營利的本性。同時又可以避免現代社會逐利過程,對社會責任“義”忽略。
3.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機制的確立取決于企業發展階段
企業生存與發展相互聯系。在企業發展最初階段,企業目標往往集中在營利目的的實現。沒有營利的發生,企業將失去設立的動機,更談不上企業再生產。因此在初創階段,企業營利是決定企業能否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考察企業優劣的基本籌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圍繞營利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相關的領域,對純粹公益目的的道德責任應該量力而行。當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日益顯著。企業往往需要關注外圍環境發展,以求長遠利益的獲得,企業要兼顧道德和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劃分
1.直接影響企業利益的社會責任
從企業發展來看,只有營利才能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而直接影響企業利益的社會責任則不僅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也是直接影響企業利益的自身責任。如果企業以營利來排斥這一問題,不僅不會帶來更大的營利,反而會損害企業的利益。
(1)企業對雇員的責任。雇員的勞動是企業財富創造的重要源泉。雇員權益保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其積極性的發揮和企業的發展。對雇員的責任可以分為經濟責任和安全責任。2007年春節結束后,服裝行業和鞋材行業面臨的招工困難問題,從一定程度可以反思我國勞動密集性行業,企業對社會責任承擔的缺失,企業往往僅僅承擔法律責任,把最低工資標準當作標準工資。致使許多雇員放棄在這一領域工作或到雇員待遇較好的地域內工作。企業對雇員的另一個責任是安全責任,安全生產是企業對雇員的重要責任。表象上看安全生產與企業營利無直接關系,甚至會加重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如果企業不加強安全生產,不僅損害企業雇員的生命健康權利,一旦事故發生很可能造成企業數以萬計的損害。
(2)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企業營利的終端往往是消費者對產品或者服務的認可程度,再好的產品或服務質量不被消費者認可并購買,那么企業所創作財富也不能進入社會領域實現生產的目的。因此企業對消費者權利維護的社會責任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營利。許多企業往往貪戀于短期利益的實現,忽略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企業對消費者責任既有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有人文關懷的道德因素。阜陽劣質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SKⅡ事件等發生,首先是企業對《產品質量法》的違反,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更主要的是基于利益的期待,置消費者健康不顧。這些事件的發生給社會造成極壞的影響,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心有余悸。因此,消費者利益的維護問題一直是一個矚目的問題,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
(3)企業對債權人的責任。企業對債權人利益的維護首先有利于自身交易鏈條的順暢,直接服務于企業營利的本性。其次,債權人利益維護,有利于社會交易的秩序穩定。因此,債權人利益維護使企業和社會雙贏,更主要是企業的直接營利。然而公司人格獨立和股東的有限責任決定公司企業比其他任何企業更容易損害債權人利益。因此為保障公司企業外部行為的順暢,必須保護債權人利益。
2.影響社會公共利益和企業長遠利益的社會責任
環境、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是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雖然不能直接為企業營利,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遵守法律主動承擔這部分責任的企業往往基于較高投入的成本,加大企業的運行成本,使企業同其他競爭者相比較處于劣勢。這種劣勢勢必影響企業發展和運行。但是“社會成本一旦被消耗光了,它就可能需要花費幾個世紀來彌補,如果這種彌補仍然可行的話。” 環境和資源作為這樣的社會成本,一旦被企業忽略,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其彌補的成本高昂: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的治理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直接引起某類資源的枯竭。因此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關系到企業長遠營利問題,同時更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的發展、甚至關系到人類的發展的重要責任。
3.與企業無直接利益關系道德責任
企業對所在社區經濟發展的責任和對社會福利、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與往往與企業營利無關,甚至影響股東利益和公司利益最大化。它屬于道德層次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弱的一層,它作為較高的道德水準一直被社會提倡和人類所向往。該義務的履行不僅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素質的提高,也緩解政府對興辦公益事業、服務社區的經濟壓力。但是這些責任畢竟屬于企業的道德責任。其履行的過多勢必影響企業營利或者股東的利益,影響企業性質的體現。美國A.P.Smith Mfg.Co.v.Barlow 就是因捐贈行為而發生的重要訴訟,雖然法院肯認了捐贈行為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但不強制每一個公司都必須承擔這一責任。由此可見,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與企業營利無關的道德責任,法律不能強迫企業去承擔。否則勢必混淆企業與社會、政府責任的界限。
三、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法律建議
1.對直接影響企業利益的社會責任的激勵
企業對雇員、消費者、債權人權益保護的責任,往往涉及具體的利益主體,這些群體往往具有理性判斷能力,可以通過具體的法律直接進行規范。德國的《股份公司法》、英國的《公司法》分別肯認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對緩解勞資關系,保護消費者、提高產品質量都有一定促進作用,從而促進企業社會的和諧。我國可以根據企業營利的特點和契約自由的理念,完善現有法律,制定相應規則。具體有:
首先,加強對現有法律、法規的修改,推進三包制度、召回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對《勞動法》、《工會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食品衛生法》進行修改完善。建立健全完善汽車三包制度、電子產品的三包制度、缺陷產品特別是與人民生活相關的食品、藥品的召回制度、明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其次,與國際接軌,制定企業對雇員保護的各種行為標準和認證制度。充分借鑒國際社會的先進經驗,學習研究國際勞工標準方面的制度,如《OECD公司治理準則》、美國“國際社會責任”組織發起的“社會責任8000”( SA8000)、美國“公平勞動協會”制定的“工作場所生產守則”(Workplace Code of Conduct)。在不違背國際規則的前提下,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勞工標準。
最后,制定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特別法,加強對雇員保護。
2.對既涉及企業長遠利益又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
企業的營利性和短視性決定其自覺讓渡現有利益追逐社會公共利益和企業長遠利益。因此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不可能通過企業的自覺性和道德規范來實現,必須通過國家干預性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責任的加強來維護企業對環境、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等公共利益。
(1)通過市場準入條件的規定,限制一些不符合環境保護、節能標準的企業進入市場。
在市場準入方面,國家通過法律賦予環境機關的審批職能,如果企業的設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登記機關禁止企業進入。根據《環境標準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了大量國家環境標準,如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初步形成了國家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標準體系。通過這些標準的設定,將一些不符合環境標準的項目或者投資排除在外,從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業對環境的污染。
(2)通過完善資源保護法律和制定循環經濟法方面的立法,強化企業對資源和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法律意識,并輔以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現和法律責任機制。充分發揮刑事法律責任的威懾功能,使企業基于對刑事懲罰的恐懼,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3.發揮法律對道德的指引作用
法律的制定經常要受到道德中傳統的觀念或新觀念的影響。道德責任好壞一直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企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影響社會環境的進步。法律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規范,不可能忽略法律與道德界限,將本屬于道德的責任上升到法律高度,否則就會造成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泛化。法律對道德保障和指引作用決定法律有鼓勵和支持良好道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為了鼓勵和促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我國應該根據企業發展階段,制定相應規范。具體來講:
(1)根據《公司法》(2005年修訂)或其他企業法律的規定,在法律許可的空間下,賦予企業可以通過公司章程或者企業章程,對企業捐贈行為、非營利投資行為進行限制,且此限制的效力優于法律的規定。以防止管理層借企業社會責任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
(2)通過《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法律引導企業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增進社會福利,加強對社區建設,但不做強制性規定。
(3)完善《企業所得稅法》,對企業增進社會道德水準、進行社會捐贈或其他福利行為方面的非營利性投資從企業所得稅中減免,從而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4)設立企業社會責任標兵或者類似獎項,鼓勵企業適當從事公益活動。
總之,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法律機制的核心在于劃分層次,通過法律規范加強企業對環境、資源等社會公共利益方面責任的承擔、引導企業對雇員、消費者、債權人利益的維護,倡導企業有條件和能力的情況下主動承擔一部分關系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從而更好的促進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