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退藥情況,總結經驗,促進我院醫生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方法:對我院2006年度門、急診藥房退藥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退藥處方中的給藥途經以口服和靜脈注射為主,退藥的主要原因是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結論:臨床退藥情況不可避免,但應規范退藥行為,降低退藥率。
關鍵詞 退藥 退藥處方 門診藥房 急診藥房
中圖分類號:R9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7-0304-02
藥品一經售出,原則上不能退換。我院作為一家三級甲等醫院,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從切實解決病人在配藥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退藥。但在退藥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對我院2006年度門、急診藥房的退藥情況進行分析,以及時總結經驗,促進我院醫生合理用藥水平,提高門、急診藥房藥學人員的服務水平。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來源:2006年度我院門、急診藥房退藥處方。
方法:對所有退藥處方進行分析,發現其退藥原因,并尋找對策。
2 結果
2006年我院門、急診處方共633 812張,其中退藥處方數1 439張,占總處方0.23%。其中,口服處方827張,占退藥處方總數的57.47%,
靜脈注射處方526張,占退藥處方總數的36.55%,外用處方62張,占退藥處方總數的4.30%,其他處方24張,占退藥處方總數的1.68%。
退藥處方所涉病人的年齡統計見表1,退藥原因分類見表2。表3和表4分別顯示藥物不良反應處方統計和不合理用藥處方統計。



3 討論
我院門、急診退藥處方中,給藥途徑以口服和靜脈注射為主,這兩種類型的退藥處方占退藥處方總數的94.02%。
從年齡分布看,≤12歲和≥65歲的退藥處方數量加起來占退藥處方總數的44.27%。由于兒童和老年人屬特殊人群,兒童的肝、腎、內分泌等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全,對一些藥物的代謝能力不如成人;老年人的一些主要臟器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代謝減慢,容易發生不良反應。而有些醫務人員在開處方時未考慮這些因素,造成不合理用藥,導致退藥。
對我院退藥處方從原因上分析,有藥物不良反應、不合理用藥、價格因素、轉院、死亡、無效、原因不明和藥房缺貨等。其中,藥物不良反應是退藥的主要原因,占退藥處方數的31.06%。例如,有一患者使用了阿奇霉素氯化鈉注射液后出現了過敏性休克癥狀,于是要求退掉尚剩的藥物。價格因素/病人因素占退藥處方數的13.76%。有的是部分醫生對病人的經濟情況不太了解,開藥量過大、過貴,造成病人經濟負擔加重,導致退藥;有的是由于病人并不十分了解自身可能同時存在幾種疾病,看到藥品說明書后,認為醫生所開藥品不對癥或因說明書中提到不良反應多且嚴重而拒絕用藥,導致退藥。由于住院原因導致退藥的占退藥的占20.64%,一些門、急診病人的病情加劇或病情嚴重需住院或轉院作進一步治療。由于死亡而退藥,僅占退藥處方的6.18%,主要發生在急診病人中。因此,醫生應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用藥,以減少退藥情況。
因不良反應致退藥共涉及20余個品種,主要是抗菌藥物和心血管藥物,因此,醫生在應用這兩類藥物時應更謹慎。
不合理用藥在退藥處方中占有一定比例,值得我們關注,由表4可以看出,我院不合理用藥處方95張,占退藥處方的6.6%,分別在藥物用量、重復用藥、溶媒選擇、聯合用藥和選藥不當等方面存在問題。出現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門、急診醫生對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識掌握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藥品種類繁多,新藥不斷涌現等因素。醫生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合理用藥。不合理用藥分析如下:
重復用藥:占不合理用藥處方的22.11%。如某一高血壓病人,服用貝那普利(洛汀新)和培哚普利(雅施達)。它們都屬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作用機制相同,同時具有相同的副作用:咳嗽等。造成了病人的退藥。
選藥不當:占不合理用藥處方的8.42%。如某一16歲患者服用環丙沙星。由于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損害軟骨發育,故18歲以下的患者應避免使用。
聯用不當:抗菌藥物中常見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合用。例如,某患者服用頭孢拉定和克拉霉素。頭孢拉定屬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為繁殖期殺菌劑;克拉霉素屬大環內脂類,為速效抑菌劑。兩者聯用會產生藥理性拮抗而使臨床療效下降。
溶媒選擇不合理:占不合理用藥處方的5.70%。如:青霉素類及某些頭孢類抗菌藥物在pH<4時分解較快,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破壞其活性,宜選用生理鹽水作溶媒[1],但退藥處方中這些藥物放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較多見。又如:慶大霉素注射液放入5%碳酸氫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由于慶大霉素的抗菌作用受pH的影響,在堿性環境中抗菌作用增強。有文獻報道慶大霉素在pH8.5時的抗菌效力比pH5.0時約強100倍, 慶大霉素在峰值大于12 mg/L或谷值較長期大于2 mg/L時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2]。而在該處方中以碳酸氫鈉為溶媒,使尿液堿化,血漿半衰期延長,谷值可能較長期大于2 mg/L,故易產生耳毒性和腎毒性。這類不合理用藥較偶見。
由表5可以看出,藥物聯用越多,其退藥的可能性越高。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用藥種數成正比,據報道,同時服用5種以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有一病人,靜滴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力派)加乳酸環丙沙星氯化鈉注射液(西普樂),出現皮疹等藥物不良反應,因此要求退藥。
退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家、社會和醫務人員等需要共同努力來降低退藥率。 醫生要“以病人為中心”,樹立真誠服務的理念,在開寫處方前應仔細詢問患者的用藥史和過敏史等,對于老年人應做好耐心解釋工作,充分考慮病人的生理病理、經濟情況等,選用恰當藥物,并盡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病人一方面應加強科學用藥的常識,減少用藥疑慮;另一方面,在醫生問診時,應主動、詳細地告知自身的用藥史和過敏史等,這樣有助于醫生使用最恰當的藥物。
參考文獻
1 劉學理.門診處方不合理用藥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5,25(11):1059-1060.
2 楊毓瑛,陳文,張愛知,等.不合理用藥分析手冊[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7.
(收稿日期:200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