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7-0294-02
我國制藥工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在品種、劑型、質量、規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為我國醫療保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與世界一些先進國家對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些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越來越大。因此,在一些大城市中,進口藥和合資企業的藥品逐漸占到了主導地位。這里面除了醫療單位受到利益驅動的因素外,確實存在著我們自身的差距,亟待我們采取有力措施(特別是政府的支持與干預)加以改進。
1 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1.1 科研投入過少,已到了無創新能力的地步
制藥是新陳代謝較快、必須不斷創新才能跟上國際發展步伐的行業。因此,世界各國各大企業的科研投入都相當大,平均達到年銷售收入的15%左右,有的甚至高達20%。像輝瑞這樣年銷售額達500億美元的企業,近年全年投入的科研開發資金近80億美元。而我國制藥工業由于銷售利潤率相當低,科研開發的投入水平顯得較低。“六五”期間全行業銷售利潤率還在20%左右,研發投入不到銷售利潤率的1%。隨著市場無序競爭的不斷升級,全行業年利潤率逐年下降。“十五”期間平均利潤率不超過7%。年投入研發費用雖已提高到接近銷售收入的2%,按利潤率來說已經不算低了,但全行業年投入的研發資金折合美元只有3億左右,還不足一個跨國公司的一個零頭。就這么點錢還分散在全國各個企業,怎么能解決創新這個大課題呢?據國外報道,一個新化合物的研發費用需2億~3億美元,需6~8年時間,盡管我們不一定走國外研發的老路,但這種投入的對比差距也太懸殊了。不要說趕上或超過外國水平,就是跟也跟不上。
1.2 產品品種趨同,價格競爭激烈
由于創新能力和資金不足,我國制藥企業生產的藥品主要是仿制品種。大家都瞄準專利到期品種的仿制和市場競爭激烈的老品種,千方百計地擠進報批行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經違反市場規律,不顧企業利益,一個品種甚至批準上百家企業生產,于是在市場競爭中出現藥品競相降價的情況。有些品種已經降到低于原料成本的價格,連質量也保證不了,也無人過問,給病人帶來了無窮的隱患,也損害了誠信企業的利益,甚至造成了低價格、微利的產品企業不生產,市場得不到供應,不得不用高價藥品的局面,加重了國家和病人的負擔。
1.3 老產品規模過大、產量過剩
由于缺少專利產品,大家都在仿制的規模上做文章。原料藥追求大噸位。維生素C、青霉素都追求萬噸規模,甚至污染嚴重的撲熱息痛動輒數千噸規模。說起來是為了降低成本,可是有哪些企業得到了實惠?相反,一些企業由原來的盈利企業變成了虧損企業。真正得利的是外商。制劑規模本來就已經明顯超出了市場需求,本來認為通過GMP認證能夠關掉一些企業,使某些產品過剩的局面得到扭轉。但是一些企業在實施GMP改造中為了收回GMP的投入,都擴大了生產規模,而且GMP認證之后,制藥企業的數量并沒有明顯減少,仍然保持了5 000家以上。這就使產量已經過剩的生產規模更加膨脹。一些制劑的產量已經超過市場需要的一倍以上,產品成本不僅沒有降低,相反,卻加大了成本,擴大了虧損面。
1.4 產品質量與國外對比有差距,缺乏競爭力
我國藥品標準的制訂,都是比照英、美、日等國的藥典標準,這是合理的。但是,一些跨國公司的產品除了遵照本國藥典外,還有企業內控標準,對產品的化學物理性能有特殊的規定,這就使得其產品雜質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加確切。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國原料藥除少數經過歐美有關廠家和部門認證外,絕大多數產品是以粗品或中間體銷往國外,價格一般要比國際市場價格低1/3左右。而我國的制劑產品療效往往低于進口和合資企業的產品。加之一些企業工藝控制不嚴格,其產品質量不穩定,療效不確切而副作用明顯,這正是不受醫生歡迎,市場銷售不如進口和合資企業產品的重要因素。
1.5 國際市場開發不力
我國藥品出口主要是原料藥,特別是維生素、抗生素、解熱藥等噸位大、技術上比較成熟的產品,已成為國際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但是這些產品大多是通過中間商進入國際市場,不僅價格低,而且供求關系不穩定。因此,盡管產品供應量占到了主導地位,然而卻沒有在價格和供需關系上占到應有的主導地位,由于受到中間商的左右,經濟上蒙受著重大損失。
2 做強我國制藥工業之我見
2.1 從政策上引導、監督和調控新藥的創新力度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發改委應攜手從有關政策上對企業的發展和行為進行干預。首先要大幅度地增加對制藥科研的投入。制藥是高科技、高投入的行業,目前僅靠自身的投入遠遠不夠,目前給予的一些項目的科研補助也難以支撐一些中長期的大項目的開發,因此,國家應選擇一些具有創新開發能力的大企業和中長期項目,給予較長時期的撥款和補貼,對其實施情況要進行跟蹤和監控。
2)加大對首創產品的保護,提高首創新藥的利潤率,使首創新藥的企業不僅在短期內能收回新藥開發的投資,并且給予它們再開發的能力。
3)對超過專利期的移植品種,嚴格控制審批單位的數量,壓縮低水平的重復,以保護醫藥市場的健康發展。
4)堅持中外合資和國有、集體等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品種和價格審批上的一視同仁。
5)嚴格控制老處方改頭換面賣高價,大包裝改小包裝提高售價等坑害國家和百姓、浪費資源等各種不道德的行為。
6)強化價格管理,嚴格審查產品成本,壓縮藥品購銷活動的中間環節,提倡產銷直接掛鉤,保護產銷單位的正當利益,打擊購銷活動中的違法行為。
7)對療效確切的低價藥品的產銷采取鼓勵和保護措施,以保證一般老百姓用得起藥,節省醫保開支。對低價的微利藥品應適當提高出廠價格,以保證市場供應。
2.2 國產藥品要大力提高質量
提高藥品質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達到國家標準,而是要向進口、中外合資和外資企業的產品質量看齊。要了解和掌握其產品的內控標準,分析和掌握同品種之間的差距,千方百計提高原料藥的化學物理性能和制劑產品的生物利用度。嚴格產品工藝,徹底解決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使本企業產品達到甚至超過進口和中外合資企業同品種的質量水平,以提高醫療單位和患者對國產藥品的信任度。企業之間應避免無序的價格競爭,積極提倡質量競爭、誠信競爭和品牌競爭。
協會應組織會員開展自強、自律的誠信活動,對價格進行必要的協調。化學藥品不是我們的民族醫藥,應該承認它是從國外引進的,我們應該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信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能夠在質量上基本達到國際先進 。
2.3 向國際市場進軍
瞄準點應該是產品的終端市場,要撇開中間商直接和使用單位建立產銷關系。如果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供應量達到50%以上還不能主導國際市場的價格,這就是我們的恥辱,而不是榮譽。宣傳自己不僅要考慮產品占有多大的市場,更應注重產品價格實際含金量,它包括產品質量、企業的誠信程度和品牌。作為藥廠,其產品卻長期只能賣到中間體的價格,這是不能容忍的。
2.4 強化我國行業的情報工作
情報是一個國家、一個行業發展的“眼睛”。目前我們的情報只局限于人家搞出了什么產品、報批了哪些產品。其實,這些都是一些公開報道的信息,把它收集起來報道,也是不可少的。但是,人家的科研正在或開始在瞄準哪個方面、人家拿我們的“中間體”去干什么,我們卻不知道。比如我們搞了這么多年的氨基酸,搞出來國外就有人要,而且在量上大大超過了醫藥的需要。拿去干什么了呢?卻不知道。我們是老老實實地賣給人家。我們能不能拿到國外科研開發前沿的信息?這是我們情報工作應該探討的。所謂“重點跨越”、“迎頭趕上”,走在別人的前面,情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是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尖兵”。否則我們將永遠處于為人家服務的“二流角色”的地位。
(收稿日期:200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