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7-0329-02
瘧疾是嚴重危害人類建康的寄生蟲病,主要分布在我國海南、云南等南方邊遠地區,東南亞的柬浦寨、老撾、緬甸、越南,以及非洲等潮濕高熱地區。感染人數達1億~2億。近年來全球瘧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每年因患該病死亡人數高達100萬。同時,治療該病的藥物(從氯喹、伯氨喹、甲氟喹到青蒿素類藥物)也快速發展。臨床治療效果在不斷提高。
磷酸萘酚喹片(抗瘧新藥8101)是繼青蒿素類藥之后的最新抗瘧藥,是國家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首創研發的治療瘧疾病的新藥。
1 臨床應用效果
磷酸萘酚喹片對各種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無性體均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該品是治療惡性瘧及間日瘧的首選藥物,而且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經多期臨床試驗及臨床應用,并與其他抗瘧藥的對照性比較的結果證明,氯喹等對惡性瘧均有較高的抗藥性,而磷酸萘酚喹片在有較高抗瘧性區的治愈率為99%~100%,證明它對惡性瘧有良好的治愈效果。與青蒿素、甲氟喹相比,殺蟲徹底,毒性低,復燃率低,療效好,治愈率明顯高于青蒿素、甲氟喹。作為治療藥,口服總量為0.8 ~1 g ,對一般惡性瘧、間日瘧及抗氯喹和抗喹哌惡性瘧均有較強的治愈效果;一次吞服0.6 g對間日瘧治療效果也很明顯;可作為預防藥,一次口服0.4~0.5g可預防瘧疾感染1個月。這是磷酸萘酚喹片作用的獨特之處。可給我國出境及到瘧疾高發病地區提供預防感染的有效措施。磷酸萘酚喹片與青蒿素類、奎寧類比較詳見表1。

2 藥理毒理及藥代動力學的研究
2.1 藥理作用
磷酸萘酚喹片對鼠、猴瘧疾的紅細胞內期有較好的抗瘧作用,對鼠、猴瘧疾孢子體感染有預防作用。對氯喹、哌喹有抗藥性的惡性瘧,使用本品亦有效。
2.2 毒性研究
重復給藥毒性:大鼠經口給藥20 mg/kg 、40 mg/kg 、80 mg/kg,連續14 d,中、高劑量組大鼠出現肝腫大,肝細胞空泡樣變性,脾腫大,胸腺變小,心肌呈輕度變性,腎臟損傷表現為腎小管上皮變性;各劑量組大鼠肺臟可見肺II型細胞增多,停藥后可好轉。犬經口給藥5 mg/kg 、10 mg/kg和20 mg/kg,連續14 d,中、高劑量組動物心電圖Q-T間期延長,ALT和AST升高,停藥后可恢復正常。
遺傳毒性:AMES試驗、中國倉鼠肺細胞(CHL)染色體畸變試驗及小鼠微核試驗結果均為陰性。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試驗中,雄性昆明小鼠經口給藥(連續給藥8 wk后與未給藥性成熟雌鼠交配,雌鼠受孕后,雄鼠繼續給藥7 wk),劑量分別為2.5、5.0、10.0 mg/kg,結果對親代雄性小鼠生育力無明顯影響,未表現出明顯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致畸敏感期試驗中,昆明小鼠妊娠后6~15 d灌胃給藥25、50、100 mg/kg,對交配受孕率、活胎率和吸收胎率無影響,各劑量組母鼠體重及胎鼠身長、體重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高劑量組(100 mg/kg)胎鼠軟組織畸型發生率增高,中、低劑量組未見明顯影響。
2.3 藥代動力學
健康成年志愿者藥代動力學試驗結果表明:本品口服吸收較快且完全,服藥后2~4 h血藥濃度達到高峰,與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7%~89%。動物藥代動力學試驗結果表明本品組織分布較廣,以肝臟最高,腎、肺和脾次之,腦中也有發現。血細胞內濃度高于血漿,球漿比值達2.6~3.9。本品以原形藥排泄,其中從尿排出為主,約45%;糞次之,為23.8%~27.8%,膽汁排出為24%,并存在肝腸循環。
3 結語
磷酸奈酚喹片是國家一類抗瘧新藥,對惡性瘧、間日瘧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該藥具有高效、長效作用,與氯喹基本無交叉抗藥性,毒性低于氯喹。該藥0.6 g一劑頓服對間日瘧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即迅速控制臨床癥狀,又能較徹底清除血中瘧原蟲,是一種理想的間日瘧臨床治療藥。該藥2 d療程總量為0.8~1 g,治療無并發癥惡性瘧,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磷酸奈酚喹片治療瘧疾的優點是:治愈率高、復燃率低、療程短、不良反應少而輕。患者容易接受全療程足量治療。臨床使用時與青蒿素類藥合用,則更具速效和延緩抗藥性之功。
(收稿日期:200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