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老人季羨林是當今我國在世的幾位德高望重的國學大師之一,溫家寶總理曾兩次到醫院拜見他,并用“待人真誠,桃李不言,下自威蹊”來評價他。季先生雖年過古稀,但仍筆耕不輟,近讀他的《留德十年》,其中一段文字讓人頗受震動。
1936年,年輕的季先生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師從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第四個學期念完,要開始著手準備寫畢業論文了。當時季先生可謂風華正茂、年富力強,決意先寫上一篇有分量的長的緒論出來。于是翻看大量用各種語言寫成的論文,作筆記,寫提綱。這個工作同做卡片同時并舉,經過了大約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寫在了一篇緒論,然后交給了教授。
隔了大約一個星期,教授在研究所內把文章退還給季先生。打開稿子一看,沒有任何改動。只是在第一行第一個字前面劃上了一個前托號,在最后一行最后一個字后面劃上了一個后括號。整篇文章就讓一個括號括了起來,意思就是說,全不存在了。這真是“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掉了。季先生仿佛當頭挨了一棒,這時候教授開了口:“你的文章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是,根本沒有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上毫無價值。你重復別人的話,又不完整準確。如果有人對你的文章進行挑剔,從任何地方都能對你加以抨擊,而且我相信你根本無力還手。因此,我建議,把緒論統統刪掉。在對限定動詞進行分析以前,只寫上幾句說明就行了。”
“這是我一生第一次寫規模比較大的學術論文,也是我第一次合家歡到劇烈的打擊。”時隔多年,季先生對此事仍記憶猶新,“然而我感激這一次教訓,它使我終生頭腦能夠比較清醒。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
是啊,沒有創見,就不要寫文章,這是讓季羨林老先生受益終生的一句話,而對每一個寫作的人,又何嘗沒有強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啟發呢?沒有意義就不要浪費時間,沒有價值就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做一個有用人,這是每一生命都應該實踐的。
(編輯:王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