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年絢麗多彩的股市編年史中,流傳著白手起家、一夜暴富的神話,漂浮著家財萬貫瞬間成灰的悲慟,真可謂漲漲跌跌,系幾多歡樂幾多愁。縱使規則充滿紕漏和瑕疵,也擋不住蜂擁殺入的浪潮,鮮有人記得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游戲忠告。夢醒后三省其身亦不得其所,一片大好牛市下,被套的怎會是自己。
政府智囊、學者、券商,操盤手、第三方機構等,對18年股市各有解讀,通過他們的慧眼、掌控股市18年的神秘之手更加清晰……
股市感悟一:
魏加寧
身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
感悟:泡沫遲早是要破的,越早破裂損失越小
歷次經濟和股市泡沫的形成,都有十分相似的歷史背景,即一國處于經濟發展水平顯著上升、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的階段時,泡沫就越是容易發生。
超量的貨幣供給和大量的虛擬資本的存在,則是經濟和股市泡沫形成的必要條件。
在早期入市者財富示范效應的驅動下,大眾廣泛參與并不斷有新人入局,是泡沫經濟形成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泡沫市中投資標的價格已經不再取決于資產的基礎價值,而是取決于大眾心理。大眾心理有可能在瞬間內即發生逆轉,因此泡沫的破滅往往具有隨機性,想預見是極為困難的。
在泡沫不斷脹大的過程中,人們購買商品或證券的目的是短期投機,而不再是長期投資,與之相伴隨的還有各種資產“只升不跌”之類的神話。這些“神話”盡管事后看來可能是“笑話”,但當時的人們卻往往會信若神靈,廣為流傳,如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形成時,人們就相信日本地價和股價只升不跌的神話。
中國和日本不同的一點在于,當年日本出現泡沫經濟之時,舉國上下都是頭腦發熱的,都覺得股價,房價的上漲是好事,沒人覺得有問題。而中國無論官方還是學術界,始終還是有人對股市和經濟的泡沫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此前的多項宏觀調控政策雖有新意,但均在投資者的預期之內,所以市場反應平淡,原本有限的調控效能也被人為抵消。而泡沫遲早是要破的,越早破裂損失越小。
股市感悟二:
劉澄
身份: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學者兼老股民
感悟:股市怪狀“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中國股市的怪現狀在于,政府發布利好消息,股市以為是壞消息;政府發布壞消息,股市卻認為是好消息。這是因為政府出臺的東西往往并不能表明它的真實意圖,而后來總是用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傷害股民的心,股民只好用相反的思維方式來適應。如政府先是出面否認會出臺某某政策,但過兩天某政策就出臺了,所以股民就理解為一定會出臺這一政策。中國股市有“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的說法。而且這種預期屢試不爽,比如加息,又如印花稅的出臺,財政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絕無此事,但過兩天就出臺了。股民會對政府的權威性產生懷疑。
現在股市繁榮的原因之一,便是原有被傷害的股民漸漸離開了,而新進入的股民還沒有受到傷害。要保證股市順經濟周期運行,必須保證監管機構的權威性和自律性,不能搞突然襲擊,而要以投資者可以預期到的方式進行。
比如股市上漲下跌分別會出臺什么政策,要及時明確地向社會公告。這樣就給投資者一個消化政策的時間和選擇。如果政府缺乏誠信,就會引發股民的猜想,猜想的結果就是股市震蕩加劇,股市的運行就可能變得不規則了。
股市感悟三:
劉景德
身份:招商證券高級研究員,10年以上股市研究經歷
感悟:中國股市2-3年一小周期,4-5年一大周期
1996年以前股市規模還較小、不成熟,周期性不是很強。1996年以后,大概體現為4~5年一個上漲或下跌周期,大的上漲或下跌周期中會有小的調整周期或小的反彈周期。小的運行周期大約是17~24個月,如1996年年初到1997年5月份共17個月的上漲周期,1997年5月份到1999年5月份24個月的調整周期,1999年6月份到2001年6月份24個月的上漲周期,而1996~2001年是5年的上漲周期。然后從2001年6月4目的2245點,一直調整到2005年6月6日的998點,大概4年的下跌周期。股市5年一個周期的狀況,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
股市感悟四:
陳逢元
身份:私募操盤手,10年以上股票操盤經歷
感悟:上市公司在牛市中傾向于做高利潤,到熊市中則原形畢露
中國經濟一直平穩發展,但上市公司的利潤卻經常上躥下跳。股市暴漲后,很多公司的利潤總能有驚人的上漲;而一旦步入熊市,其利潤增長就開始大幅放緩;倘若市場下跌加速,利潤更會大幅下滑。
出現這一怪現狀的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上市公司在股票被大幅炒高后,在財務上做高公司利潤,可以配合利益聯盟出貨,公司高級管理者會因此得到很多好處;當然,公司也可借此以高價增發新股。這對機構或莊家、公司和高級管理者是“三贏”的,受害的是高價買進的投資者。而一旦股市下跌,公司的財務報表就會逐步恢復原形。
也有小部分公司會趁股市低靡時做低利潤以壓制股價,在利益聯盟低位買進并炒高后,公司的利潤又一飛沖天;而當股市下跌后,他們業績又趨于平穩。
股市感悟五:
駱智斐
身份:某第三方機構金融市場研究員,曾在主流媒體發表大量股市分析文章
感悟:在非理性市場中,用理性方法去操作可能招致慘敗
股市中的投機現象是難以避免的,非理性的情況總會發生,這時股票的價格并不主要是由其價值來決定的。投資者必須花力氣研究目前股市是處于何種狀態,多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等。
是理性市場你就用理性的方法去操作;如果股市處于非理性市場,若用所謂理性的方法去操作,效果是很差的,有時還會導致慘敗一定要找出造成非理性上漲或下跌的原因,并測算這種非理性的波動還能持續多久,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操作。但不要認為是非理性市場就不能介入操作,除非你根本就不想在股市賺錢。
1996年,美聯儲的官員經常發表談話,認為納斯達克市場的科技網絡股有較大泡沫,即認為股價已經處于非理性狀態。如果投資者那時就退出股市,就錯過了資產翻幾番的獲利機會,因為1996年時納斯達克指數才在1000點左右,2000年初大漲到了5000多點。
2006年初,當上證綜合指數從1000點漲到1300點附近時,就有一些知名經濟學家發表講話,認為股市在短時間內漲幅太大,存在較大泡沫,如果投資者那時就退出市場,現在就只有以淚洗面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