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漸行漸近,規則正在不斷完善,金融期貨的資格申請和核準也是緊鑼密鼓,但股指期貨會對我們有啥影響呢?在這里提一些看法,供投資者參考。
避險不錯
股指期貨對普通投資者的用途,可以分為“避險”和“杠桿投資”兩種。為什么先說避險呢?主要因為并不鼓勵普通投資者用股指期貨去做投資,但作為避險工具還是很不錯的。普通投資者所投資的標的,如果以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為主,如果遇到突發事件,需要很快地降低特股總金額,通過股指期貨避險操作,就可以用“賣出指數”來代替賣出個股或贖回基金。這在擁有很多股票種類、委托下單耗時較長的情況下尤其有用。
股指期貨的另一種避險操作是在股票型基金的贖回上。開放式基金如果當日申請贖回,必須用收盤的凈值(未知價)來成交。通過股指期貨就會快些,可以回避這一交易日股市變動的部分風險。基金和股指標的構成比較接近,較個別股票而言,基金用股指期貨來避險會更為合適。
舉個例子,假如一條利空政策在某天早上或上午公布,某某金投資者預期該天大盤會大跌,但基金即使當口贖回,也只能按當晚可能大跌后的收盤價成交,必然會遭受到損失。這時該投資者可以在早上或上午的相對高位賣出股指期貨,從而部分對沖基金凈值下跌的損失。這對指數基金投資者尤其適用。
投資獲利較難
為什么不建議普通投資者用股指期貨來代替股票或基金投資呢?最根本的原因是股指期貨是一種放大的投資。根據目前訪問流傳的版本,股指期貨一個交易單位為10萬人民幣以上,并代表了50萬元以上的股票市值。如果滬深兩市當天跌3%的話,虧損就達到1.5萬元(50×3%),對不少人來說,輸贏的金額比較大,因此不是很合適。
臺灣股指期貨于1998年7月首度推出,在股指期貨開放兩三年后,臺灣一個專業雜志曾做過一個對股指期貨投資者的調查,結果發現專業投資股指期貨的個人投資者自9成是虧錢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杠桿效應太大,很多人只能做短線變易或當日對沖交易,即當日一買一賣而不留任何頭寸,這樣就不太容易實現盈利。
有助減少炒作
為什么又說推出股指期貨會給個人投資者帶來好處呢?因為國內股指期貨的機制是為機構操作而設計的,且以避險為主要方向,如果像保險公司這樣的大玩家想快速減倉時,可以賣出期指而無需在股市大量賣出股票,這樣股市不會過于驚慌而導致暴跌。股指期貨的推出還會使投資者更關注指數成分股,讓市場更多地關注這些股票的股價,也許可以將一批股民從績差股的炒作中解救出米,對普通投資者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