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成就了漯河“中國第一食品名城”的城市名片,實現了由名企、名品向名城的飛躍,形成了城市品牌和企業品牌的良性互動。
一業興市與產業板塊
“食品工業是促進漯河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漯河市委書記靳克文在談到漯河經濟快速發展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漯河是一個年輕而沒有先天優勢的城市。直到1986年才升格為省轄市。但經過20年發展,無論是其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城市知名度,都已經超越了很多“老大哥”,其成功的秘訣正是得益于食品產業的崛起。
“漯河食品已經成了放心肉、放心菜、放心面的代名詞。”靳克文舉例說,在香港,漯河市出口的肉產品占全港總需求量的1/4;在北京,市民菜籃子里有很大一部分是雙匯肉制品和龍云無公害蔬菜;在距拉薩300多公里的小鎮上,可以買到漯河生產的“澳的利”飲料。食品工業成了漯河最具特色的工業,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占河南全省食品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
同時,一種獨特的“產業集群”現象正在漯河形成:在這個僅有250萬人口的內陸城市,密布著6000家食品工業企業;年加工各類食品500萬噸;年加工轉化糧食300萬噸,是漯河市全年糧食總產量的2.5倍;生產各類飲料60萬噸。以原料基地化、產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銷售網絡化、企業集團化為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格局,正在漯河形成集群效應。
其中,肉食加工龍頭企業雙匯集團,20余年快速發展,以高溫火腿腸起家,并迅速成為市場霸主。雙匯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為其配套的相關行業的繁榮,還培養起了一大批肉制品加工企業。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匯通公司的成長。
1994年,匯通董事長郭號召拿著押上全部身家、再加上“走親戚串門子”借來的錢,注冊成立匯通肉食品有限公司。此時,雙匯集團日產火腿腸已經達100多噸,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一個是邁向行業老大的領軍者,一個是才邁進行業門檻的新手。雙匯會讓一個競爭對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成長嗎?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郭號召的策略是:向雙匯學習。
匯通的學習可謂是系統性的。雙匯在哪開店,匯通就跟著開,兩家肉制品連鎖店的店面往往只有一路之隔。就連兩家的標志也極為類似。10年拼搏,匯通年產值已超過20億元,躋身中國肉制品行業30強之列。匯通的成長正是背靠雙匯這顆大樹,郭號召坦誠:“匯通和雙匯是相依為命、競相發展的。匯通能發展起來,沾了雙匯的大光。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萬總(雙匯董事長萬隆)也就沒有我的今天。”
骨干企業的帶動,使漯河形成了肉類加工等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目前,漯河的食品工業產值占全國食品工業產值的1/30。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杜荷,在參觀考察了漯河眾多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從來沒有哪個城市像漯河這樣,擁有這么多發展良好的食品企業和完善的食品產業鏈。”
從“賣豬肉”到“賣品牌”
注重品牌經濟的打造,并借此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創出自主品牌,是漯河提升食品影響力和知名度采取的一個重要戰略。近幾年,漯河市的品牌經濟發展迅猛,全市每年依靠品牌產品創造的經濟效益高達400多億元。
除了本地企業創造的雙匯、匯通、南街村、龍云等一批品牌外,還有康師傅、旺旺、中旺、金大地等一批外來品牌,使漯河形成了中外品牌高密度集群的現象。
其中,雙匯第一個把國外先進的“冷鏈生產、冷鏈運輸、冷鏈銷售、連鎖經營”的肉類營銷模式引進中國。同時,雙匯全面導入科學的營銷理念,實施品牌化經營,在國內建立肉類連鎖店,開創出中國肉類生產與銷售的新時代。
就在雙匯品牌叫響全國之初,漯河市政府就在全市各企業深入開展了“學雙匯、抓管理、創名牌、增效益”活動。這一活動,不僅使品牌意識得到普及,也使一些企業脫穎而出。上文所提到的匯通,就是學習雙匯的模范。
進入新世紀,為鼓勵企業爭創名牌,漯河市專門成立“名牌戰略領導小組”,制訂名牌培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漯河市名牌戰略獎勵意見》,每年定時召開名牌產品表彰大會,對名優企業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各有關職能部門也經常深入企業,及時幫助解決產品質量方面的問題,有重點地扶持培育。
目前,漯河食品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河南省著名商標10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河南省名牌產品18個。國家馳名商標“雙匯”的商譽價值達80多億元,居全國肉食品行業第一位。食品產業發展呈現集聚效應,引來名企扎堆,其中有6家世界500強企業。按照規劃,2011年,漯河市食品工業完成銷售收入要超過1100億元,漯河市長祁金立表示,“把漯河建成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
“漯河旋風”背后的政府角色
漯河市政府一官員不無自豪的說,過去有人知道雙匯在哪兒,卻不知道漯河就是雙匯集團的所在地。如今,“中國食品名城”已經成了漯河的一張名片,漯河市實現了由名企、名品向名城的飛躍,形成了城市品牌和企業品牌的良性互動。
在2005年的泛珠三角招商峰會上,頭頂著“中國食品名城”的桂冠,漯河市作為全國唯一的城市代表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30多家新聞媒體全方位的報道,在泛珠區域特別是東莞刮起了“漯河旋風”,漯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空前提高,中國食品名城的影響力全面增強。
漯河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食品名城”這一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城市名片,有力地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進駐漯河,產生了產業積聚、企業積聚、品牌積聚效應,形成了中國食品產業品牌的高密度區。
但這一獨特優勢取得的背后,是政府的推動。正如當地一位專家這樣評價:“漯河自然資源匱乏,沒有老工業基礎,又沒有高校聚集,要使漯河不成為經濟‘塌陷區’,必須靠智慧,找準城市發展的方向。民以食為天,漯河看準了發展食品工業這個方向并強力推動,結果成功了。”這一觀點和漯河市委書記靳克文不謀而合,在他看來,“作為一個決策者,一定要有方向感,要沿著科學發展的方向設計一個城市的路線圖。食品名城建設是漯河發展的基石。”
如今,漯河正在這個方向上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領先優勢。靳克文介紹說,近幾年,漯河連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舉措:著力培育食品重點企業群體,相繼實施了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劃、500億上臺階工程、超千億計劃和雙匯產業化工程,同時大力推進食品工業技術創新,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漯河市政府還經常引導當地企業及時研究市場,把握市場信息,健全營銷網絡,不斷擴大漯河食品的市場占有份額。比如,雙匯集團在全國建立了3個省級商業公司、326家連鎖店、6000多個特約店,成為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之一。
與此同時,政府還注重搭建對外經貿技術合作平臺,為企業招商引資、開拓市場創造條件。漯河市政府已連續5年成功舉辦了“中原食品節”,共引進各類項目122個、到位資金71億元,其中食品項目43個、到位資金30.4億元。特是2007年的第二屆中博會食品分會暨漯河第五屆中原食品節,漯河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對于漯河食品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靳克文充滿信心,“漯河食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享有一定盛譽,而且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越來越多的漯河食品正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走上億萬居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