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是鞏義資源型、粗放型行業的一個代表。可以預測的是,它的枯萎是鞏義這類行業的宿命。
鞏義是一個人口只有78萬的縣級市,2006年GDP卻有242.68億元,從1992年開始,鞏義經濟總量一直居河南省縣(市)第一位,被譽為“中原第一縣”。
鞏義市一直就是一個工業重地,其中屬于重化工的金屬冶煉、耐火材料、煤炭電力、水泥建材等四個行業就占到全市工業的77%,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其中,水泥行業是鞏義資源型、粗放型行業的一個代表。可以預測的是,它的枯萎,是鞏義這類行業的未來命運。
淵源

整個鞏義的鄉鎮企業發展,離不開水泥工業的“基礎”作用。據當地官員介紹,鞏義的水泥行業萌芽于70年代初,當時,離米河鎮不遠的鄭州上街區有一個水泥廠,米河鎮領導覺得辦水泥廠應該不錯,因為當地有資源,石灰石,黏土,鋁礦石都不缺,而且技術上門檻比較低,于是就組織農民去參觀學習,隨后,米河鎮出現了第一家水泥廠——“米河公社水泥廠”,當時規模很小,年產只有1.2萬噸。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改革開發的初期,大家都在尋找好的項目,看到了其他人做水泥生意比較好,技術含量不高,也比較好貸款,所以一哄而上,全部都上了水泥生產線。米河鎮的水泥行業迅速發展起來。隨后,整個鞏義出現了大量的水泥廠,最多的時候,鞏義大大小小有80多家水泥廠,年生產能力200多萬噸。尤其是米河鎮,最多時有58家水泥廠,生產的水泥占據了全國五分之一的市場,號稱華夏水泥第一鎮。
正是依靠水泥行業的發展,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米河鎮連續4年綜合實力拿了第一。
米河鎮飛速發展的水泥行業也刺激了鞏義市的其他鄉鎮,1999年,鞏義市鄉鎮企業局完成了一份名為《鞏義市水泥行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報告稱,鞏義市水泥行業經過由小到大的發展和整頓、改造,成為全市鄉鎮企業的一大支柱產業,1998年全市擁有各類水泥企業64家,從業人員1.1萬人,設計年生產能力達到420萬噸;1998年水泥產量395萬噸,創工業產值6.5億元,上交稅務2279萬多元。其中米河鎮占據了很大的部分。
在水泥行業開始萌芽發展時,另一種資源型、粗放型的產業也正在形成——耐火材料。那時,每年僅通過鐵路外運的耐火材料就超過了100萬噸。火車站到處堆放的都是等待外運的耐火磚,鋪天蓋地的耐火材料,簡直就是鞏義火車站的標志。
其實,水泥、耐火材料僅僅是資源型、粗放型的鞏義傳統工業的一個縮影。鞏義市在近代以來一直就是一個工業重地,憑借著以前的民族工業基礎和資源區位優勢,鞏義的工業經濟從“五小工業”起步,最終成為河南最發達的縣域經濟。鞏義市委領導介紹:鞏義的工業產值占到三次產業總產值的73%,比例明顯偏高;其中屬于重化工的金屬冶煉、耐火材料、煤炭電力、水泥建材等四個行業又占到全市工業的77%,經濟結構相對單一。
影響
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也開始顯現,很多鄉鎮企業都是從家庭作坊起步,受到鄉土感情和傳統習慣的影響,企業大部分散亂分布在田間地頭,以至于形成“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壯觀景象。部分鄉鎮晴天也是灰蒙蒙的,像下了大霧一樣,大白天開車也得小心翼翼。
1999年,鞏義市鄉鎮企業局做過一個調查,認為當時的水泥行業面臨很大問題。首先是企業小而分散,企業技術工藝落后,產量低,質量不高,且爭原材料、爭市場,難以形成產品和規模優勢。另外,這些企業污染嚴重,成為影響水泥工業發展的因素。除了這些,各大企業負債率高,負擔重。當時全市水泥行業負債率達到60%,僅米河鎮水泥企業負債總數就達3.5億元,除了銀行外,還有一部分群眾集資。水泥企業微利,而若要停產,則損失更大,使水泥行業當前生產運行極為困難。
1994年,國務院下發文件,關停一批小水泥企業,根據要求,鞏義將關停小水泥企業20—22家,據鞏義市鄉鎮企業局估計,關閉以后,直接的經濟損失包括固定資產,金融資產和群眾集資將近6個億,而財政將減少收入400萬元。同時會使得3500人的企業職工和近萬人的原材料開采、運輸人員失去就業場所,重新返貧。而且,使企業債務懸空,造成金融資產和群眾集資款損失。
2004年,國家再次加大對資源性行業的宏觀調控力度,“逃”過上輪宏觀調控的老廠準備上馬新生產線時,卻又再次遇到了國家宏觀調控這個“天災”,米河鎮的傳統水泥工業一時去路彷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鞏義市的一位主抓工業、環保的副市長和環保局有關領導到米河鎮關閉一家小水泥廠。正當他們在廠里做相關負責人的工作時,情緒激動的廠長用一條粗大的鐵鏈子把大門鎖住了,“你們說關就關了嗎?誰敢關我的廠,誰就不能出門。你們關了走人了,我這里咋辦?”
但最終號稱“中華第一水泥鎮”的米河鎮,2006年底,水泥廠只剩下15家,米河鎮黨委書記閻紅濤“非常痛苦,畢竟是稅源。”90年代,水泥行業占米河鎮全部財政收入的45%,但在2006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7%。
同樣處于困境中的,還有該鎮一些生產電解鋁的企業,同樣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些電解鋁企業在2004年上半年就出現了嚴重的全行業虧損。
顯然,鞏義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暴露無遺。
鞏義市委領導認為,這些不正常的經濟結構制約了鞏義的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也使得鞏義更容易遭受宏觀調控的風浪。“分散的布局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區域分工協作無從談起,也給環境污染治理造成了較大的難度。這種情況促使我們必須圖變。”鞏義市委主要領導說。
調整
鞏義官方人士認為,與沿海發達縣市相比,鞏義的差距首先是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工過重,輕工過輕,其重工業比例高達90%以上。其中僅金屬冶煉、耐火材料、煤炭電力、水泥建材四個行業便占到全市工業的77%。其次是產業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復建設、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較為突出,離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仍有不小的差距。
幸運的是,鞏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下大氣力改變。
從2002年開始,鞏義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可謂煞費苦心,首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對新確定的21個行業中的13個工業經濟,按照“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思路,堅持布局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原則,優化結構、擴量提質、節能降耗,強力推進各類產業發展。
另外,加快園區建設步伐。落實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支持豫聯工業園等重點園區,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圍繞發展煤電鋁一體化、機電一體化、高檔耐材等產業群體,努力打造國家級鋁加工基地、耐材產業基地和具有全省領先水平的機械裝備制造業強市。
三是突出項目帶動。加快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重點項目,以項目促調整、促提高、促發展;狠抓大項目的培育、引進和建設,并積極儲備一批新項目,為今后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以“三個一百”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繼續完善鋁加工、耐火材料、凈水劑、水刺無紡布四個行業創新服務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機械行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整合機械企業資源,加快推進機電一體化,堅決淘汰落后的工藝設備和產品;鼓勵和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科技聯姻”,努力實現由“鞏義制造”向“鞏義創造”的跨越。
一個例子是,米河鎮高廟村的高凱和高輝兄弟倆,在水泥廠被關閉以后,和華南工程學院聯合,建立一個新廠區,生產一種氫氧化鋁的材料。
但資源性、粗放型的行業目前畢竟是鞏義的支柱行業,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因而改變的過程也顯得任重道遠。2007年7月,鞏義市經貿委出具的《2007年上半年工作總結》顯示,“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該市支柱產業仍然是資源性主導產業,產品以初級加工為主、低技術含量的居多,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高,結構調整任務還比較艱巨,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比較脆弱,上半年該市新上項目的80%為傳統產業和資源性產業。”
針對這個情況,鞏義市政府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電力行業要按照“上大壓小”的原則,發展百萬千瓦以上的發電機組,煤炭行業要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實現規模效應;鋁及鋁加工業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檔次,鞏固鋁電一體化優勢;機械行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耐火材料行業,要堅持企業技術改造和上檔升級,走發展綠色高檔耐材的道路,積極發展信息、生物藥業、食品飲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加大引進、積極扶持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項目。
下一步,還要進一步做好接續產業發展的戰略研究。按照全力壯大核心產業,努力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引導發展新興行業的原則,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對該市的產業發展進行戰略性研究,及早對該市跨世紀的產業布局、發展做出前瞻性的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