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要時刻感到知識恐慌”,9月2日,廣西區委書記劉奇葆針對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不愿學習”、“不會學習”的現象,提出領導干部要成為真學、善學、勤學的模范。
而在3年前,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也曾毫不留情地對那些習慣于交往應酬、不善于學習研究的干部提出批評,指出“眼界不寬、知識和能力不強的干部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存在較為突出的“知識恐慌”和“本領危機”現象。
劉奇葆和李源潮的話中,有兩層關鍵信息不容忽視:一是知識恐慌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對其渾然不覺;二是個體性的知識恐慌也不可怕,一旦成為現象,就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在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恐慌無法避免。2000年以后,知識的更新速度已經縮短到73天一個周期,因此,今天獲取的新知識很快就會老化折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前半生充電,后半生放電”的“蓄電池式人生”亟需更新換代,“充電器式人生”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
知識恐慌既然是個普世性難題,領導干部在管理活動中也難免遭遇到知識匱乏帶來的尷尬。2004年底,李源潮剛剛主政江蘇不久,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這種尷尬,“搞發展不了解世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和規律,搞經濟國際化不掌握國際經貿規則和外語,搞城市化不懂得城市規劃,搞信息化不會利用網絡,搞依法治省不熟悉法律法規等,一些領導干部滿足于現有知識,滿足于已有經驗,重交往應酬,少學習研究,在知識和本領上逐漸處于弱化狀態。”
“滿足于經驗”、“少學習研究”兩者互為因果,正是因為領導干部對舊知識抱殘守缺,才會對獲取新知識沒有足夠的動力;也正因為沒有新知識補充,又使得領導干部陷入了對既往經驗的依賴。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式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擁有豐富經驗的基層干部,經驗型干部大行其道。但是,在今天“世界變平”的國際化背景下,在利益訴求日益多元的社會轉型期,中國政府治理變革已經沒有足夠的“試錯空間”,經驗型的干部必然要被現代型領導所取代,而現代型領導一大特點就是擁有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學習力,擁有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并有能力在領導活動中實現知識的轉化。
從這一角度看,知識恐慌不僅僅只是知識量上的不足,還在于知識結構的不盡合理。結構對于知識,其重要性究竟如何衡量?如果拿碳原子來類比知識,木炭之脆弱和金剛石之堅硬,兩者不同全在于結構差異,因此,解決領導干部知識恐慌的最終目的還是改善知識結構。管理科學界備加推崇的“圖釘型知識結構”或許就是領導者的終極追求,所謂“圖釘型”就是既有圖釘尾部足夠開闊的知識面,還有圖釘尖端的知識深度;也就是說,現代領導既要有雜家之博聞,還要有專家之精益。
解決領導干部的知識恐慌問題,給出應然的方向遠遠不夠,辦法有哪些?說到底,一靠人,二靠制度。只要一把手帶頭學習,就能推動一個地方的干部學風向好。2007年春節,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向全市的領導干部推薦《世界是平的》,他希望重慶的各級干部,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書香政府”成為重慶城市形象識別系統中最大的亮色。給下屬推薦書籍的還有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他在剛剛擔任省長的時候,就給下屬送了《改革政府》、《致加西亞的信》,海南掀起的“讀書熱”不僅僅倡導了政府執行文化,更改善了領導干部的執行力。
一把手帶頭固然重要,解決領導干部知識恐慌問題最終還要靠長效化的學習制度,江蘇省已經先行一步,于2004年底啟動為期5年的“百千萬領導干部培訓工程”,采取“菜單選學”方法,推出了包括11門主修的50門課程,嘗試解決領導干部“本領恐慌”。而十七大后,我國新一輪大規模干部培訓工作也將啟動,屆時,解決領導干部知識恐慌問題將得到更多制度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