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時代要求官員直接面對公眾,更多地利用軟權力來執政,所以官員必須學會說話,重塑話語形象。

“稿子都發給我們了,我們又不是不識字。”國家行政學院每年都會舉辦針對各級官員的各種培訓班,一些應邀講課的高級別領導干部經常對著講稿一字不拉地念,引起了學員們的強烈不滿。政治學部教研室主任劉峰原以為這些領導可能不會脫稿說話,但經過接觸后發現他們在非公開場合說話水平很高,常常妙語連珠、輕松幽默。為什么他們一到會上就念稿?這讓劉峰一度很困惑。
這樣的場景只是中國傳統官員話語形象的一個縮影。一些傳統官員在各種公開場合要么對著稿子念,要么講一些官話、大話和套話,這已成為中國官場的一大積習,這種話語形象也在公眾心目中根深蒂固。中國傳統官員話語形象有哪些弊病?在民主政治時代,領導者如何才能改善自己的話語形象?
念稿時代
在傳統的官員話語形象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念稿。曾經有一省領導下去視察,到了甲地就哇啦哇啦講了一大通,而到了乙地卻沒兩句話。乙地的負責人就不安了,問隨行的秘書是不是領導有什么不滿意之處。秘書悄悄說,這兒是臨時安排的,沒來得及準備講稿。
沒有準備講話稿往往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情況下,各級領導一般都有秘書班子,專門負責領導各種場合的講話稿,甚至連主持詞、祝酒詞等都會準備妥當。有些官員即使不念稿,也總是不分對象,也不分時間和場合,永遠說一些“正確的廢話”,而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的“念稿”。
有學者曾將“念稿時代”官員的說話方式粗略地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照本宣科型。即是純粹的念稿,除了講稿外,絕不隨便發揮。由于之前沒有熟悉講話稿,念稿時常常會出現一些笑話。更有甚者,將秘書標注的“停頓”、“等待鼓掌”等也一起宣讀出來。
其二是標準通用型。以上級機關的話語為標準,照著文件機械生搬硬套。凡分析問題必從國際講到國內、最后再說到本地;凡總結成績,必離不開強調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凡講措施,必離不開狠抓落實甲乙丙丁開中藥鋪。不管開什么會,也不管面對什么聽眾,都重復這套標準的“八股文”。
其三是廢話連篇型。與前兩類相反,有些官員往往有講稿不用,隨意發揮。或者滔滔不絕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廢話,或者大量擺事實講道理讓聽者不勝其煩。還有自以為是者,以為對什么都有研究,哪方面都比別人高明,常常大談特談一些所謂的“新觀點、新思維”。
其四是文字游戲型。有些官員講話往往圍繞一個字、一個詞大做文章,例如一個“心”字可以分為“恒心、愛心、耐心、決心”等諸多方面,每個方面都能講一大段,聽起來節奏整齊,韻腳和諧;或者“一二三四五”模式,從“一個中心”一直講到“十個重點”,每一點里還可以分為幾個小點,讓人眼花繚亂。
其五是旁征博引型。有些官員為了表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對情況的熟悉,往往一口氣說出幾十個數字,既有小數點后面的二三位,又有橫向與縱向的比值;也有一些“學者型”官員,開會時喜歡引經據典,不論引用的對與否、恰當與否,也不管理論能否聯系實際,總之要讓人覺得高深莫測。
有專家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發現,傳統官員講話的“氣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例如,“落實”先是被“貫徹落實”取代,后來又出現了“認真貫徹落實”,如此等等。不僅加強語氣的詞語和修辭手法的使用頻率大幅度增加,句子長度也有了明顯的加長。
“念稿時代”官員的說話方式無論有幾種,總結起來無非是“官話”、“大話”和“套話”。語言是思維的基礎。這種僵化的話語體系,已成為很多官員思維中不可逾越的慣性和定勢,一方面使官員脫離了現實生活、脫離了群眾,另一方面也讓官員養成惰性思維,逐漸失去了講話的能力。
弊端何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個性官員受到媒體和公眾的熱情追捧,他們突破“念稿時代”傳聲筒式的說話方式,說一些有著鮮明個性的鮮活語言,往往能深入人心。然而這樣的官員還是少數,他們能凸顯出來,正好映襯了當前很大一部分官員還停留在“念稿時代”。
為什么要“念稿”?從單個官員的角度看,確實存在著惰性思維、能力不足的緣故,但從整個群體來看,“念稿時代”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更大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原因。長期從事領導科學研究的劉峰發現,官員念稿是由體制、機制、觀念、領導方式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念稿實際上是一種惟上的表現。官員在很多場合說話,雖然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群眾或是他的下級,但他心里沒有群眾,而只有他的上級。就像在跟上級作報告一樣,他念過的稿子都是上級曾經說過的話,念的時候就是一種原原本本的上傳下達。在念稿的官員看來,這樣才不會出問題,才會讓上級覺得忠誠、可靠。
事實上,念稿的官員也很容易被傳統體制所認可和激勵。念稿的人往往被上級認為是誠實穩妥,而有獨立見解、講話個性鮮明的官員,即使再有才干和成績,也會被視為不成熟、不謹慎。在這種體制下,一些本來會說話官員,由于成年累月地念稿或重復那套標準的話語,時間長了就真不會講話了,只能念稿而不會脫稿,一脫稿就怕會犯錯誤。
從機制上看,過去中國官員在選拔用人上,主要通過群眾推薦、組織考察、黨委討論決定等一系列程序,而沒有競選、演講等競爭機制。對于選出來官員主要看政治品德,看政績,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說話能力的要求不高。“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的觀念,認為自己通過主動競選、演講得到某個職位,不如組織上考察我來得可靠、踏實。”國新辦干部培訓中心主任胡偉平分析認為,這一點與西方的文官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對于官員特別是政府首腦在說話方面的要求非常高,他們在競選時,必須通過大量的演講來傳達清楚自己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

從領導方式上看,舊有的領導方式主要靠公文層層傳達,黨政官員善于在機關內部處理上下級關系,對于如何與機關以外的公眾以及代表公眾的媒體打交道,則既沒有傳統,也沒有訓練。傳統的領導方式和作風比較死板和僵化,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方面都缺乏創造性、個性和靈活性,就容易產生“念稿”這樣一種固定的官話體系。
另外,過去一些領導文化水平不高,這些領導自身的講話能力和知識結構都有缺陷,在很多場合不得不讓秘書準備講稿。也有一些領導干部作風不踏實或者應酬太多,對一些情況不熟悉,不了解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以念稿為主。
形象為王
對于“念稿時代”種種弊病造成的后遺癥,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曾作過很好的總結:“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
官員話語形象實際反映的是民心向背的根本問題,官員的話語體系能否為百姓所接受,體現了領導干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手段是不是得到百姓的認可,所以官員的話語形象是執政能力中重要的軟權力之一。在“念稿時代”,官員處于習近平所說的“失語狀態”,軟權力也逐漸喪失。
“民主政治時代,形象為王。”劉峰認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民主、開放的政府,中國正向民主政治時代邁進。這就要求官員必須直接面對公眾,更多地利用軟權力來執政,所以官員要學會說話,學會做群眾工作,學會在各種場合推銷自己。
不久前,《聯合早報》曾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對比:8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了長達3個小時的國慶獻詞,從頭到尾幾乎是即席演講。演講時自信又有說服力,一方面談笑風生,一方面又能激勵他的國民,觀眾也屏息靜聽他所說的每一個字。而3天前,與新加坡地緣文化相近的印尼總統蘇希洛也發表了非常重要的獨立日演說,但他是照念事前準備好的講稿,內容沉悶乏味,基本上就是把每個政府部門呈交上來的幾段話流水賬式的編在一起。觀眾席上,有的人忙著發手機短信,有的在翻閱報紙,有的則呼呼入睡。
李顯龍和蘇希洛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話語形象,前者是在跟國人演說,后者則是對國人演說。其實,在民主政治下,一個政治家能否贏得競選,首先是看他的話語形象能否為大多數選民所認可。政治家為了盡可能地得到民眾支持,不僅要用民眾的日常生活語言把執政理念和具體政策解說得清晰,讓民眾感受到與自身利益休戚相關,還要用新表述、新語匯來演說政見,用觸動民心的新穎話語勾勒出政策輪廓。
目前,中國正在向開放的民主社會轉型,一些地方官員必須重塑話語形象,告別以講官話、大話和套話為主的“念稿時代”,建立以親民、真實、個性化為特征的全新的話語體系。
脫稿時代
今年7月,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不僅取消了區內11個縣處級黨政領導的專職秘書,而且規定除黨代會、人代會等大型會議外,領導講話稿一律由本人撰寫。而早在1981年,中央就發布過類似的規定,但這項政策執行的情況和效果都不樂觀。
重塑官員話語形象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文件或一項措施很難使官員從“念稿時代”過渡到“脫稿時代”,它涉及到制度、觀念、能力等的全方位改變。
“這幾年,我們不僅在制度上,還是觀念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胡偉平看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地方都在搞競爭上崗試點,官員不再是被動的等待組織來考察,而是主動通過演講、答辯等程序去闡述自己的執政方式和理念。競爭上崗逐漸成為一種選拔干部的趨勢,不僅改變了傳統官員的觀念,在競爭的過程中對官員的說話能力也是很好的鍛煉。
從官員自身說話能力角度來看,官員如何“脫稿”講話?
“脫稿的好處是可以拉近與公眾的心理距離。距離與領導力成反比,念稿拉大了心里距離,距離被拉遠,領導力就衰竭了,而距離越拉近,領導力越強,領導越有效。”劉峰認為,官員要邁進“脫稿時代”,首先是敢于說真話,不僅說發自內心的、帶有感情的大實話,還要將話語體系都集中在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上。官員不能把自己圈在官話體系中,而要學會說老百姓的話。這樣才能說到群眾的心里去,得到大家的認可。
第二是不怕講錯話。由于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認為領導干部似乎就是出口成章、字正腔圓,更不能說錯話。所以一方面領導干部要正確看待自己的位置與形象,不可能每句話都是正確的,偶爾講錯話不但不會影響形象,反而顯得領導者更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社會要為官員創造說真話的環境。
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就曾說過,他希望社會要寬容領導干部講錯話。不是政治上的錯誤,而是技術上的錯誤,不是經常的錯誤,而是偶爾的錯誤,對于這樣的錯話社會應該包容。這樣說話的環境就越來越好,官員也越來越能自信地侃侃而談。同時,可以通過建立道歉制度和辯論機制來鼓勵官員不怕說錯話,激發官員創造性地解說執政理念和政策。
第三是善于講新話。不重復過去的或文件中的話,而說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讓聽眾眼前一亮,受到新的啟發。新話能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說新話要求官員思維方式要創新,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官員既要說一樣的真話,又要說得不一樣,在劉峰看來,這是很高的要求,即是毛澤東所說得“既要當群眾的學生,又要當群眾的先生”。
另外,很重要的是說自己的話。領導力中有一個“特質”理論,特質往往表現在語言上。說話帶有鮮明的個性和風采,體現出自己的特質,領導者的魅力就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