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備生產廠家,直銷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在海外市場,而代理往往是拓展海外市場有效的合作伙伴。但尋找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代理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甚至需付出很大的代價。
許多人提到越南,總是會感覺比中國落后十年以上,認為越南人比較笨。但真實的情況是,越南民族本身是非常聰明的,而且歷史上受中國影響的時間也很長,對中國的文化非常了解。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日韓及中國臺灣對越南投資地增多,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受到各國和地區商業氣氛的熏陶,逐步變成了成熟的國際商人,甚至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國。所以在越南與越南人打交道一定尊重對手,任何小看對方的行為都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損失。
欲魚與熊掌兼得
2004~2006年,我一直為廣州一家企業海外銷售塑編設備,主要是生產編織袋(包裝大米、化肥、飼料等)的生產線,越南是主戰場。我曾負責一個項目,客戶是越南北方海防的一家工廠,要上整廠設備。在廣西邊境,一位楊先生向我索取了資料,并隨我拜訪了該工廠。而后事情發展得出奇順利,該客戶似乎已經選定了產品,擠出機購買我們一個競爭對手的,十幾臺編織設備要我司的,而客戶也準備來華參觀。楊先生準備帶他們來中國分別參觀我方及競爭對手的工廠。
但事情忽然發生了變化。因為該客戶找到了競爭對手在越南的代理,顯然該代理比楊先生更有實力。越南公司普遍存在腳踩兩只船的心理,喜歡通吃,因此其老板葉打電話給我,希望在這個項目上與我方合作,這樣我就面臨了兩難境地。從形勢上估計,楊先生顯然不具備與葉競爭的實力,如果力挺楊反而會造成與葉全面的競爭。相反,我想我可以通過這個項目表達誠意從而爭取葉成為我方的代理,于是我默許了葉。事實證明這一回合楊沒有辦法帶客戶來華。
開始的計劃似乎很高明,既想爭取到項目,又可利用項目爭取到代理,那時我魚和熊掌都想得。
代理爭奪戰中失利
對代理的競爭往往是比項目的競爭更為關鍵,我們明白,競爭對手也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整個項目的進展可能并非像我們期望的那樣。
3月20日,作為對我們誠意的回報,葉表示會帶另外一個客戶來。但當我正在為自己的“高明”而興奮時,22日葉帶客戶去了競爭對手的工廠,突然來電說客戶有變。根據我的判斷,肯定是在工廠里發生了某些變數,而此時葉的員工已經帶客戶來到了我們的工廠。客戶看了我司的設備后,表示了明確的采購意圖,但此時某種不祥的預感卻跳到了我的腦袋里,因為此時我方對項目的把握,完全依賴代理葉的誠信。可我擔心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代理爭取不到,反而丟了項目。
24日,客戶參觀了競爭對手的工廠后,返回了越南,隨后一切消息都沒有了,打電話給客戶,對方也不接,顯然項目出現了意外。職業的直覺告訴我,客戶和競爭對手工廠的商談出現了變數,可能想通吃該項目。于是我打電話給葉,開門見山地問他為什么不按約定帶另外一個客戶來我廠,葉表示歉意的同時,對我提出進一步合作的要求表示有難處。很顯然,此時競爭對手已經察覺我方爭取代理的舉動,而且已經先行做了工作。了解到這些后,我判斷此次已經無法再在代理這個目標上有所突破,只好退守。于是我直接告訴葉,在越南這個市場圈子都很小,大家即便做不了代理,也還是要做朋友。這個項目是我方讓他跟進的,如果最后我方出局,也不好交代。我的一席話讓葉意識到他有些違規,趕緊解釋說客戶只是確定了大設備,關于十幾臺小設備并沒有做決定,用來掩飾他出爾反爾。客戶去競爭對手工廠時,我就有了伏筆,告訴葉客戶已決定買我們設備,希望在競爭對手工廠不要出現變化,葉也保證不會帶客戶看競爭對手的小設備,于是我拿出葉的保證及客戶的承諾質問葉,葉有點慌,連忙表示會繼續跟進客戶,了解進展。
直搗黃龍
4月份到了,但這個項目似乎還沒有解凍。據我所得信息,客戶工廠的建設已基本完工,決定項目的日子已經到了最后階段,等下去其實就等于放棄了。于是我決定親自前往海防,對此我并沒有告訴葉。4月10日,我悄然來到海防,從朋友那了解到,關于小設備,客戶已經從對手那里取得了一臺10800美元的報價,雖然高過我方10500的報價,但還是讓客戶有所動搖,所以我的二次報價也有可能會直接決定該項目,當然這點葉并沒有通知我方。
11日,為了表示禮節,同時讓葉知禮而退,我臨時電話通知葉,讓葉安排人帶我去拜訪客戶,葉顯然對我的舉動沒有心里準備,一是沒有想到我的突然出現,二是沒有想到我會依然讓他安排人。無奈之下他表示歡迎,對于我的詢問,葉說因為客戶工藝方面的變化,取消原采購小設備的決定。
12日,在葉河內辦事處的林翻譯帶同下,我前往客戶工廠,路上,并不知背景的林透露出客戶依然要買小設備,此時,葉的用心已經完全暴露。為了防止葉繼續作梗,我再次打電話給葉,向其申明此項目是我方交與其跟進的,并告知我們在將來依然合作的可能性。最后我假作欣喜地告訴葉,客戶依然要買小設備,因此需要葉努力,電話中葉話語不多,但顯然充滿了無奈和苦澀,表示一定會爭取項目。
巧計定乾坤
到了客戶工廠,從交談中我察覺到,客戶顯然在選擇我們和競爭對手的小設備時,并非葉所說的印度設備,客戶還是喜歡我方設備。所以我必須要徹底地封住客戶對競爭對手的幻想,但通過翻譯林想直接談論競爭對手的設備不僅不可能,而且是不理智的,于是我從技術的角度,讓翻譯林沒有察覺到我的用意。因為我有多次與對手交鋒的經驗,深知對方設備雖性能不錯,但有挑料的毛病,而越南和中國一樣,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會摻雜廢塑料。從此入手我成功地說服了客戶,客戶也主動要求二次報價。事情的變化讓翻譯林也略感不妙,但一切已經失去控制,因為我用紙直接把報價寫給了客戶。
9400美元,因為我知道對手即使跟價,也無法給出更優惠的條件。此時翻譯林臉色也比較難看,對我所做幽默的笑臉也只能苦笑,我告訴他沒問題了,我們拿下了。客戶此時也滿意地向大老板匯報,林有點神經質地問我,怎么能報這么低,我回答,為了支持葉。
回來的路上,我打電話給葉,告訴他這個“好消息”,而葉早已知情。見我后,他發牢騷說為什么報這么低,其實9800美元也可以。
收獲的日子我也并非高枕無憂,在越南談生意,合同沒有簽,一切都會發生,有時即使簽了合同也會有被對手翻身的可能。
收宮記
14日,客戶草批了合同傳真給葉,而我也該回國了。經歷了兩個星期的艱苦洽談,我終于可以放心了。
總結該項目,盡管有以偏蓋全的嫌疑,我覺得在越南的商務談判,誠信基礎似乎尚沒有完善,什么似乎都可能發生;在越南,每一個項目不要簡單的理解為技術談判、報價、還價及簽合同,還有50%的工作在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