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率下調本在預料之中,企業也多未雨綢繆。然調整幅度之大,且未設置過渡期,以致政策出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而出現了短時間內政府、企業兩相博弈。為此,本刊約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先生、商務部國際商報社國際商務交流中心主任何偉文先生和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東先生,從企業到行業,再到宏觀層面進行評析。
稅率下調影響知多少
《進出口經理人》:出口退稅率調低,企業首先需要的就是測算新稅率造成的出口產品成本的增加。這一成本應該怎樣計算?退稅率下調對企業、行業有怎樣的影響?
何偉文:出口退稅政策中退稅部分主要是針對增值稅的,應該以出口產品增加值部分乘以稅率調整的百分點來計算。舉個例子:
某產品價格100元,其中原料40元,增加值60元,增值稅稅率為17%。那么其產品出口價格就是110.2(100+60×17%)元。假定原退稅率17%,即退10.2元,出口成本為100(110.2-10.2)元。假定現退稅率13%,即退7.8元,出口成本為102.4(110.2-7.8)元。也就是說,稅率下調4個百分點,企業成本增加2.4個百分點。
退稅率下調對成本和利潤的影響因產品而異。據有關調查,出口退稅率每調低1個百分點,江蘇紡織企業利潤要減少4.6%。機電產品涉及面要小一點,稅號占21.9%,金額占15.8%(按2007年前4個月計算)。這是因為國家對機電產品出口總體上還是鼓勵的。但個別企業影響較大,例如江蘇金鼎集團出口電動工具,去年銷售額25億元,產品95%出口,解決了2.1萬人就業。2007年1~5月,原材料漲價和人民幣升值合計使成本上升9.3%,利潤已不足1%。這次退稅率又降低8個百分點,企業面臨虧損。
陳東:退稅率下調對企業和宏觀層面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企業當然是負面影響,但宏觀上,這是國家調整出口結構的一種手段。
在具體測算過程中,實際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動態分析,比如某個行業的退稅率突然降低,企業如果要以原先價格出口,出口量就會降低,而如果出口量下降,多余的產品就會轉到國內銷售,這樣國內價格也會下降。靜態分析要考慮企業出口比例、毛利率、利潤率等因素。其中,企業出口比例和出口盈利能力是兩個敏感度很高的因素。如果企業出口產品的盈利能力很強,那么幾個百分點降下來,對利潤影響其實不大。
行業之間差別也非常大。那些定價能力非常強的,如一些優勢資源品完全可以通過提價讓對手來承擔成本。還有一類行業,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比如日用品、部分化工品,情況就不同,所以需要分行業看。此次調整受影響比較大的是塑料、原料藥、部分磷化工產品、燃料等集中于上游的原材料產業。與2007年年初的情況是相對應的,因為年初就是這類產品大量出口導致貿易順差加大。
整體測算,此次退稅率下調降低工業利潤3%~5%,對此,我國工業完全有能力承受。而且這個測算并不是按照7月1日的方案進行的,是按照前一段時間從上市公司掌握的一個大的出口退稅調整名單(其范圍和力度都比7月1日推出的政策大)來測算的。
企業短期內如何應對
《進出口經理人》:面對退稅率突然調低,中小企業受影響更大,那么應該怎么做才能規避此次稅率調整帶來的利潤損失?
何偉文:從長期看,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轉向經營高附加值的產品,但不轉產也不意味著無能為力。如果出口企業一時轉產還有困難,也可以考慮加工貿易、內銷、提價,或是直接將產品拿到國外的批發市場銷售等。
可能有很多企業都采取提價的措施。當然,提價確實有可能會丟掉一部分訂單,但有的企業是可以在與外商的談判中爭取價格話語權的。去年我在紐約梅西百貨看到POLO男襯衫每件賣85美元,香港造。了解后發現,該批襯衫從越南訂貨,每打40美元。這足以說明外商的利潤空間很大,價格有提高余地。中國供應商數量眾多,外商因此趁機壓價。行業協會或商會是否可以考慮以某種方式牽頭集體提高對外定價,這樣也利于避免低價傾銷的指責。
有條件的企業可以直接將產品拿到國外的批發市場銷售,售價往往可以明顯提高,甚至成幾倍提高。因為在國內等人家來采購,最多是按一級批發價;拿到國外,直接同二級批發商談,可以爭取到二級批發價;同零售商談,則可能拿到零售價。目前美國一些城市如邁阿密正在籌辦中國產品批發中心,國內企業可以認真了解和嘗試。
陳東: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當然是最好的應對辦法,但需要一段時間企業才有可能做到。而且,產品結構的調整像一些電子類產品是可以的,但對于一些低附加值的制成品、一般的原材料行業是很難的,所以我認為這種應對只在理論上具有參考作用,對企業短期內幫助不是很大。
部分企業可以考慮提價,但有的企業不行,這需要企業有提價能力。另外,我國還有大量加工型貿易,出口產品的定價都是對毛利率的定價。比如國外廠商下訂單到中國生產一批零件,給中國企業的利潤率是20%。那么,不管成本怎么變,我國企業就是獲得20%的毛利,對于這種定價方法影響不大。
政策是否會繼續調整
《進出口經理人》:有的專家提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在無形中打亂了企業生產節奏,希望在一定時期內國家能保持政策穩定,你是否也這么認為?請你預測一下,就出口退稅方面,國家近期是否還會有更大舉措?
何偉文:這次出口退稅政策的突然調整確實在無形中打亂了企業生產節奏,政策在一定時期應該保持穩定。但這取決于客觀事態發展的需要。如果順差還壓不下來,國家肯定還會出臺新政策,就像中央關于房地產的政策,達不到效果就推出新的。
陳東:退稅率未來還會下調,但決策層的思路是在于改變出口導向的增長方式,就是政策不象以前那樣拼命刺激企業出口,而是慢慢地把刺激程度降下來。實際上,就測算出來的影響看,我認為后面還會有2~3次的稅率下調。為什么要分步下調呢,國家就是要看看企業的承受力。
也許有的企業單子還在談,有的貨還在備,退稅率突然下調對企業影響很大。確實我國的政策不管是出口退稅也好,其它還有一些政策也有這個問題,企業肯定難于應付。但決策層為什么這么做?我國出口退稅、出口稅這方面的政策不是一次調整了,每次調整之后,都會產生博弈行為。比如上次調整就出現了企業搶閘出口、虛假合同等。客觀地說,企業的反應有和政策博弈的含義在里面。決策層這種做法,也是被這種現象倒逼回來的。
退稅是否為最優政策
《進出口經理人》:這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以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為主要政策目標,請你談談政策實施后可能的效果。對于緩解順差過大的政策目標,出口退稅率下調是否為最優選擇?
白明:退稅率下調重要效果就是中國政府不再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支付更多“門票”費用。
近年來,通過運用各種反傾銷措施,一些國家強化了對從中國進口相關商品數量的約束,反傾銷稅的征收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狀況。但國外的進口商不會坐視自身利潤空間被壓縮,會盡可能將反傾銷稅所帶來的租金成本壓力向上游轉嫁——進一步壓低從中國進口的相關商品價格。然而,國外進口商轉嫁過來的成本壓力并非完全由國內出口企業承受。長期以來,通過獲取出口退稅,企業將這部分成本壓力轉移到了政府。也就是說,外國政府征收反傾銷稅,實際上充當了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作用,而中國政府通過出口退稅方式,出資為這些國內企業購買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
買“門票”確實維持甚至進一步擴大了國內企業在國際上的市場占有率,但代價也是明擺著的。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附著上了國際間財富轉移因素,通俗地講,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成了別國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由于國家為企業所獲取的國際市場“門票”買單,國內企業在出口過程中存在的許多內在矛盾被掩蓋,特別是掩蓋了經營方式粗放且效益不高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比較充裕,出口所承載的創匯壓力有所緩解,因而中國也越來越有條件約束自身的出口行為,以使出口貿易的發展方向由求“多”向求“精”轉變。
與外國政府征收反傾銷稅一樣,我國政府減少出口退稅可同樣抑制出口。更進一步,同樣是約束出口規模,但效果不一樣。國外少買的效果是壓價,而中國少賣的效果是抬價。與其讓別人征收反傾銷稅,倒不如自己主動減少出口退稅。而且這樣做,外國政府沒有借口也沒有動力去征收反傾銷稅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也做上去了,中國政府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支付“門票”的費用也減少了。至于出口數量,雖然受到約束較多,但即便自己不約束,其它國家不也同樣約束?總之,減少出口退稅只不過會使中國的出口數量增長空間有所收斂,但不會出現絕對收縮,最多也就是出口的增長節奏有所放慢,而出口效益卻會大大改善。這完全屬于帕累托改進,何樂而不為?
何偉文:從根本上說,我國這種退稅辦法值得考慮。
稅權。稅權應該在立法而不在行政部門。在美國,哪怕稅率動一個百分點,都要經過縝密研究,比如布什減稅政策,國會經過了長時間論證。立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程序。但我國行政部門就直接決定了,而且往往很突然。另外,國外許多稅率變動的法律是有期限的,不是永久的,它一般是到哪一年幾月幾號為止,這樣企業可以預測。進一步,像這樣政策的推出,涉及到企業就應該經過企業公聽,應該在準備實行之前公示。
稅制。根據WTO規則,所有出口產品應該是零關稅,出口退稅政策不應鼓勵,是題中應有之義。本身不應該征,征了就應當退。在法國不征不退,德國先征后退。美國不退,所以美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比歐洲、日本要差。
稅種。建議用別的稅種代替出口退稅。出口退稅干脆退。調節出口,可以根據不同出口產品,按不同政策加征不同稅率的附加稅。例如對電子類產品少征,對高科技產品不征,對資源性產品和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征重稅。這樣既符合行業政策,可能也更科學一點。
另外,順差高是客觀規律。德國從70年代初起就有巨額順差,持續幾十年,順差額比中國還大。但美國沒有說它失衡,為什么?其實從貿易摩擦來講,關鍵問題不在于說不平衡,在于美國、歐盟認為中國許多貿易做法不公平,“不患不平而患不公”。美國一些報告說中國構成競爭力的8個要素中,有5個是不公平的,分別是匯率、補貼、侵權、還有勞工成本和勞動條件。我們對策的重點恐怕是這些方面。
陳東:其實出口退稅政策再執行2~3次,對減少順差應該是有一定影響的,而且我認為在中期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我國現在政策一直在刺激出口,現在順差很大,貿易摩擦也很多,我認為刺激出口的政策方向應該放棄。但如果采取再加征出口關稅的方式,這和出口退稅調整就不是一樣的含義了。出口退稅下調是國家不過于刺激出口,但如果大幅加征出口關稅,那就是抑制出口,就涉及到政策是在主動抑制一些產業的增長。要主動抑制一些產業的增長,就需要對產業作出選擇,但決策層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判斷力,或者能不能把這方面進一步的調整交給市場,交給匯率。我覺得很多事情應該更市場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