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李清照詞 情景 虛實 韻味 意境美
摘要:李清照以其清新靈秀之筆,在古代詩詞的藝術世界里為讀者創造了情景融會、虛實互映、韻味深長的奇異境界。其詞展現了詞人在生活領域和藝術領域對美的追求,呈現出豐富的意境內涵和審美情趣。
抒情文學的意境美,不單是作家們的創作追求,也是接受者非常重要的審美心理期待,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詞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不獨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①的地位。 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填詞。其所作詞,不獨格韻優雅、情致婉麗、“姿態百出”,且極富于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在藝術手法上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創造意境。所謂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圓融、虛實互映、韻味無窮、活動著本體生命的詩意的空間。李清照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法,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把其委婉的情思與鮮明的景物相融合,在詞里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境界。
(一)情景融合之美。清代王夫之論詩曰:“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 景” 、“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②從創作角度看,詩詞的妙處就在情景交匯處。明代謝榛說:“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夫情景有異同,模寫有難易,詩有二要,莫切于詩者。觀則同于外,感則應于內。當自用其力,使內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③這就是說“詩乃模寫情景之具”,是外在的“景”與內在的“情”的合一。晚清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進一步指出:“文學中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后者則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的態度也。故前者客觀的,后者主觀的;前者知識的,后者情感的也……文學者,不外知識與情感交代之結果而已。”顯然,王氏所言“知識與情感交代之結果”,亦即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情與景的交匯融合。李清照的詞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她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創設成生動的畫面,通過畫面來感染讀者、打動讀者。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詞寫李清照少女時期的一次蕩舟活動。“常記”,好像是詞人面對一位知己娓娓地敘述,似日常敘事,可正是在這似乎無意填詞中,作者早已把讀者引入到了她所創設的詞境:沉醉的少女,在天色已暮興盡歸來時,小船卻“誤入藕花深處”。由于歸還心切,于是“爭渡,爭渡”,驚飛了荷塘中的無數鷗鷺。“沉醉”透露了詞人心底的不可名狀的歡娛之情,“不知歸路”曲折傳出留連忘返的情致。“荷花”接天,“鷗鷺”急飛,好一派美麗動人的場景。這里,景、物、人、情融為一體,構成一幅色彩鮮明而生動有趣的水鄉圖畫,引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又如《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主要表現了詞人婚后的相思之苦,抒發對丈夫遠游未歸的懷念。但詞人并未明寫相思,而是通過情中景,景中情,以深婉含蓄之筆出之。上片描摹了周圍的客觀景物和女詞人在重陽佳節時的活動:薄霧濃云的陰沉天氣,勾起了她這位少婦的愁思。閨閣的銅爐里,瑞腦香慢慢地消融了,而自己的愁思正如香爐里的裊裊青煙,綿綿不絕。重陽佳節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閨房里玉枕、紗廚依舊,只是人去了。本已是孤枕難眠,何況秋季半夜涼氣越來越重,這就更增添了她的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寫她為排遣愁緒,對菊獨酌,然而結果只能是“舉杯銷愁愁更愁”,只好回到室內。在此,詞人通過形單影只、對菊獨酌的畫面展示渲染了一種揪心的離愁。結尾“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鮮明的形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了一幅西風瘦菊、佳節冷落、佳人寂寞、憐花自憐的畫圖,且真正做到了景為情設,情融景中。正如夏承燾先生所言:“‘人比黃花瘦’五字,以生動的形象來表達感情,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④再如其《孤雁兒》中的“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將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詞人枯坐,淚下千行。雨催淚,也是雨襯淚。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詞人的哀思通過“斜風細雨”的物色襯托出來,形成一種情與景匯的藝術意境。
(二)虛實相映之美。虛實相映相生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法則,也是抒情文學意境美的重要標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苑中,古典詩詞可以說是最具有虛實相生的意境美的藝術。詩詞作家們通過自己巧妙構思、精心創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現出“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⑤、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⑥的藝術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創造虛實相生的藝術意境呢?對此,清代畫家鄒一桂論繪畫的一段話可謂深得要旨:“人言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人者,不能繪其情;此數者虛,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實者逼肖,虛者自出,故畫北風圖則生涼,畫云漢圖則生熱,畫水于壁則夜聞水聲。謂不能者,固不知畫也。”⑦在描寫實境上表達出虛境,做到寓無于有、以有托無、以形寫神、以景傳神,同時又以虛境來統攝實境,藏虛于實,這樣就能達到神境自現。詩畫相通,在古代眾多的詩詞作家中,巾幗詞人李清照的詞是頗富虛實相生的藝術意趣的。其后期名作《聲聲慢》稱得上是這方面的代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后期遭受了人生的巨大災難,家國破滅、親人離散、丈夫病死,種種不幸遭遇使她陷于苦難,內心孤苦無依,充滿了悲傷和憂愁。這首詞包含著她巨大的人生悲苦,堪稱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詞以十四個疊字開頭,聲情凄苦,看似寫內心感受,實則是當時的實景(凄涼的秋景和社會人生的苦境)的映射,虛境統攝實景。“尋尋覓覓”是寫詞人清早起來的下意識舉動,反映出詞人空虛、無奈的感傷情緒和神情恍惚的精神狀貌。“冷冷清清”是尋覓的客觀環境(冷落、凄清的殘秋景色)和周圍的氣氛所給予作者的心理感受,表明作者精神上的痛苦無從擺脫。“凄凄慘慘戚戚”,則是她在“冷清之感”后所產生的更深一層的痛苦情懷,詞人心情的壓抑、心底的傷痛以及對故國故土的思戀之情躍然紙上。這十四個疊字以虛帶實,可以說是達到了情景互映、虛實相生的境地了。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反映出詞人晚年的心境。意思是說:在這陰晴不定、冷暖無常的日子里,是最難調養身體的。其暗示形勢的多變、政治的艱危、身世的飄零、世俗的可畏給作者身心帶來的摧殘,使人真切感受到詞人晚境的凄苦、孤寂與無依。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詞人陷入極度空虛、寂寞與悲痛,于是借“三杯兩盞淡酒”去寒消愁、聊以自慰,但這酒力又怎敵得過那無情的秋風秋雨,特別是“晚來風急”,一語雙關,它不僅指眼前勁急寒冷的秋風,更是詞人晚年接踵而至種種人生不幸的含蓄表達,詞人無以解憂、不能遣愁的無可奈何的愁苦心境全在其中了。這幾句詞由實襯虛,由眼前現實而蘊示身世、心境,意境婉曲幽深,真可謂是“即其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詞平添了幾許悲涼凄惻之美。
“雁過也”三句將雁擬人。大雁南飛與詞人南渡相似,于是詞人觸景生情,生發客居異鄉的孤獨傷感。“雁”是舊時的“雁”,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夫已死,舊時大雁再也帶不來親人的音信,帶來的只是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詞人以雁抒懷,以實帶虛,巧妙地傳達出她復雜又微妙的內心感受,對虛境的提煉和設想可謂空靈絕妙。
過片寫菊花的繁茂,以樂景襯哀情。昔日菊花盛開的時候,生活安定,國家太平,有親人陪伴飲酒賞菊,如今家亡國破,孤身漂泊,容顏憔悴,雖然菊花照樣盛開,依舊美麗,但已無心去摘它賞它了。李清照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相融合映照,緊扣愁緒,層層渲染,如泣如訴凄婉動人,使人倍感詞的意境之沉郁、哀婉與悲涼。
在愁緒滿懷、萬般無奈之下,詞人接續道:“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又一幅虛實相生的畫景。詞人呆坐窗前,風鬟霧鬢,哀嘆聲聲。這里面包含了她多少人生苦難和顛沛流離的凄楚,蘊蓄著她無數凄涼的眼淚。好不容易熬到天黑,而天公又不作美,竟淅淅瀝瀝地下起了惱人的秋雨,這綿綿秋雨暗示給讀者的正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圖景。真境逼而神境生,“意境的創造表現為真境與神境的統一。”⑧詞人通過對梧桐、細雨的“實者逼肖”的描寫,使其寂寞凄苦的心境“虛者自出”,意境更為深遠、婉曲細密,讀者讀了也不能不受感染。
結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化實為虛,又以虛統實,筆力勁健。 一個“愁”字,既化多為少,又以少總多,集中、鮮明地點出題旨而又韻味十足、余韻無窮。詞人本是悲愁滿懷、如江如海,縱有千言萬語亦傾訴不盡,怎么辦?詞人妙筆轉化,于虛處傳神,在情感高潮處,戛然而止。既不說自己愁緒的紛繁復雜,也不言愁之外有什么心情,只說一個“愁”字不能道盡內心的痛苦。表面上“欲說還休”,實際上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虛處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詞的意境美增到了極致。
明人陸時雍論詩曰:“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便覺此中無限。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相顯然,生韻亦流動矣。”⑨其要旨是說詩詞作家要在短幅之中寫盡內心的情感,就必須懂得創作上虛實藏露的關系和虛實相生的妙理,要做到寓虛于實,以實襯虛,虛實互見。李清照這首《聲聲慢》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內將詞人南渡后因多種不幸遭遇而導致的零亂悲涼的心境展示得淋漓盡致,讀之令人心弦震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詞人以虛實相生的技法為接受者創設了想象無限的審美空間,使作品有了“筆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意境。她通篇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實景:秋風、秋雁、秋花、秋樹、秋雨來層層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看是詞人在悲自然之秋,但由于詞人以實寓虛又化虛為實,高明的讀者在想象與聯想中又分明能領略到女詞人實質上是在悲人生之秋、悲世運之秋的深層意蘊。宗白華先生說:“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由形象產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虛實的結合,一個藝術品,沒有欣賞者的想象力的活躍,是死的,沒有生命,一張畫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虛’。”他又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他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意境’。藝術意境主于美。”⑩虛實相生是使藝術作品富于意境美的重要法門。藝術家們通過匠心選擇、組構,創造出富有張力的意境畫面,借此喚起接受主體的審美聯想,使之馳騁其間,感受自然、社會的奧秘,認識自我心靈的微妙,進入忘我的暢神境界,這就是藝術意境的魅力。李清照《聲聲慢》這首靈魂絕唱,不僅數百年來使無數讀者產生不盡的審美暢想,更是對藝術作品虛實相生的意境美的生動闡釋。
(三)韻味深長之美。意境創造的魅力所在就是要讓作品有耐人玩索的韻味。藝術作品的所謂“韻味”,用著名學者童慶炳先生的話說就是“風氣韻度”、“情調神姿”,就是“超越具體物景的形而上的難于言說的美” ⑾。簡言之就是指意境中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也即是司空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者不用很多筆墨,就把所要表達的情意含蓄地顯露出來,達到語盡而意無窮,讓讀者產生一種綿綿無盡的聯想。李清照的很多詞篇就創造出了這種韻味不盡的意境美。其《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開篇寫一個暮春的夜晚,窗外雨疏疏落落地下個不停,風是那么狂吹著。陰沉的夜色,無情的風雨,勾起了詞人的無限心事,空虛、寂寞,怎能了卻?唯有借酒遣懷了。究竟李清照為什么在“雨疏風驟”之夜要飲那么多酒以至于濃睡到天亮都還殘酒未消,她的內心世界如何?詞中沒有寫明,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急于解決的懸念。到此,詞人筆鋒一轉,奇峰突起地寫道:“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作者醒來擔心而又害怕地問卷簾侍女院子里的花怎樣了,侍女卻回答說:海棠還照舊開著。這兩句看似尋常實則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一,詞人一轉醒就問花的事,這就暗示著詞人“昨夜雨疏風驟”的思想活動無疑與花有關,大有惜花的傷感之情。詞人這樣寫既使詞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又給前兩句加深了內涵,使上下文意產生了內在聯系。其二,詞人用問句形式,問了些什么,沒有說,而讓侍女回答“海棠依舊”,讓讀者悟出詞人所關心的是花怎樣了。只寫答而問自現,足見工夫。其三,它反映了主仆二人不同的精神面貌。主人惴惴不安的問與仆人漫不經心的答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詞人心境。詞從開頭到此突出一個閨閣女性惜花的感情,卻不直接寫如何惜花,而是通過主仆二人問答來委婉含蓄地傳達,這就達到前人論詩所言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⑿的境界。結尾詞人以急迫的心情說道:你知道嗎?你知道嗎?海棠不是依舊,該是綠葉增多、紅花稀少!詞人用責備的口氣,表達了愛花的強烈感情。一個“肥”字,鮮明生動地把經春雨洗后綠葉滋潤滑嫩的狀態色澤鮮明地顯示出來,一個“瘦”字,又十分形象地表現出風雨后那凋零、枯槁的花枝容貌。更重要的是這最后一句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聯想:或許是一般閨秀暮花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或許是感到自己青春易逝,或許是追求美好生活,或許是對黑暗社會的厭惡等等。其“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將隨著你的想象不斷深入而層出不窮。清人黃蓼園《蓼園詞評》評此詞說:“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⒀可謂切中肯綮。
再如其《點絳唇》(蹴罷秋千)下片:“見有人來,襪癮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僅以十分精湛的筆墨描繪了一位閨秀少女乍見陌生男子那怕看又想看,想看又不敢放心大膽地看的微妙而細致的心理,而且讓讀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一位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有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真是韻美味淳。清代詞論家陳廷焯有兩句論詩詞的名言:“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 ⒁當今學者王先霈先生亦道:“任何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會有長久不衰的魅力,有開放的接受空間、綿延的接受時間、恒長的審美魅力、余味無窮。” ⒂李清照這些韻味深長、意境優美的詞篇正好是古今學者們智慧之言的印證。
“藝術的境界(意境),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 ⒃李清照詞有著豐富的意境美的內涵,詞人用巧奪天工之筆,創造了奇異的藝術世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映現著生命本真的境界。它展現了詞人在生活領域和藝術領域對美的追求,也為讀者創設了文學審美的樂園。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徐定輝,湖北民族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① 李調元. 雨村詞話[M]. 唐圭璋. 詞話叢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6.
②⑤ 王夫之. 姜齋詩話[M]. 清詩話[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③ 謝榛. 四溟詩話[M]. 丁福保. 歷代詩話續編[C]. 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④ 夏承燾. 唐宋詞欣賞[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⑥ 郭紹虞. 中國歷代文論選[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⑦⑿鄒一桂. 小山畫譜[A]. 周積寅. 中國畫論輯要[Z].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⑧⑨陸時雍. 詩境總論[M]. 丁福保. 歷代詩話續編[C]. 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⑩⒃ 白華. 藝境[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⑾ 童慶炳.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⒀周積寅. 中國畫論輯要[Z]. 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⒁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M]. 唐圭璋. 詞話叢編[C]. 北京:中華書局,1986.
⒂ 王先霈. 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