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原住民文學 殖民與反殖民 反抗與吶喊 主體性建構
摘要:臺灣原住民文學作為臺灣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引起國內外較多的文學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借助他者之眼,考察國內與國外的研究動態與成果,主要從殖民與反殖民、反抗與吶喊、主體性建構這三個歷史主題,探析臺灣原住民文學所呈現出的審美特性,以填補國內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對臺灣文學有不同程度的關注與研究,國內大陸相較于臺灣本土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關注要稍遲些,而國外如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民俗方面關注得特別早,早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日本的人類學家鳥居龍藏#65380;森丑之助和鈴木質等人都曾對臺灣原住民民俗進行過田野調查與記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源#65377;其中關于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研究由于視角與方法的不同,其研究成果之間同中有異#65380;異中有同#65377;從我國國內來說,由于海峽兩岸的人為阻隔,學術交流的機會較少,而且資料的流通也不如日本#65377;大陸對臺灣文學的研究大多從語言學#65380;民俗學和人類學等角度來考察,意識形態上考慮要多些,文本的細讀方面也有些欠缺;臺灣本地學者對臺灣文學的研究則彌補了大陸研究的缺陷,但有明顯的本土色彩,視野還不夠開闊#65377;日本學者治學態度嚴謹是值得中國海峽兩岸的學者學習的#65377;我們從綜合性#65380;世界性的比較視野解讀臺灣原住民文學,這對豐富和繁榮學術論壇有著重要的意義#65377;
宏觀考察國內外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研究成果各異#65377;首先,對臺灣原住民的定義的觀照,國內外都各有不同,即使是臺灣本地學者對此亦存有一定的分歧#65377;國內學者朱雙一認為:山地文學包含了漢族作家以高山族同胞生活為題材的創作和高山族作家本身的創作#65377;①他是從寫作題材為重要元素來界定山地文學,以作家血緣身份來界定原住民文學的#65377;雖然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排灣族陳英雄以漢字來書寫原住民文學,但那時的原住民文學尚未形成規模,直到上世紀 80年代,臺灣原住民作家文學才興盛起來,對此吳錦發先生可謂功不可沒,他選編出版了臺灣山地第一本小說集《悲情的山林》#65377;日本學者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界定相對更為寬泛,甚至認為日本占領時期日本作家以山地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都屬于臺灣原住民文學范疇#65377;臺灣到目前為止對原住民文學的定義概括最具體的是葉石濤先生,他主要從作者身份#65380;文學審美#65380;語言文字#65380;意識形態和未來走向幾個方面詳加闡述:
第一 #65380;原住民文學包括山地九族#65380;平埔九族所寫的文學,皆包括在臺灣文學里面,但原住民文學不包括日本人#65380;漢人所寫的原住民題材作品#65377;
第二 #65380;原住民文學是臺灣文學里面最具特異性的文學,因為它反應了原住民特殊的文化背景#65380;歷史傳統和家族觀念,和漢人不同,所以原住民文學應當發揚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并應兼顧語言的特色,磨煉文學表達的技巧,提高其文學品質#65377;
第三 #65380;原住民文學是原住民提高其族群地位#65380;抗爭手段的一部分,反映原住民所受的傷害#65380;壓迫,爭取漢人的合作,以達成其目標#65377;
第四 #65380;現階段的原住民文學保留漢文創作有其必要,便于對外溝通,至于母語文學則需加強努力和奮斗#65377;
第五 #65380;原住民文學是最有希望的文學,應可嘗試結合全世界之弱小民族文學,站在同一陣線一起奮斗#65377;②
近二十年來,臺灣的原住民文學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專著有呂慧珍著的《書寫部落記憶:九〇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和孫大川的《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65380;文化與政治》#65380;《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以及《臺灣原住民族漢語學選集——評論卷》#65380;《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和《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等評論集#65377;一些原住民族作家如孫大川和瓦歷斯等作家也參與其中,他們有的運用西方理論加以闡述,這種立足于自身并采用世界的眼光來考察本族文學創作,對正確引導原住民文學健康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65377;
大陸的原住民文學研究者,主要有朱雙一#65380;古繼堂#65380;古遠清#65380;倪金華#65380;周翔#65380;李?#65380;岳玉杰#65380;李瑛等人#65377;除了何湛然《臺灣原住民文學初論》#65380;周翔《試論臺灣原住民現代作家文學》和李?《生態批評視野中的原住民文學創作》三篇碩士論文外,多數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是以單篇論文呈現#65377;縱觀大陸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研究顯然有些冷清,當然,一方面與原住民文學作品的傳播有關,比如大陸迄今未出版其圖書,因而讀者相對較少#65377;大陸版的臺灣文學如《臺灣文學史》#65380;《簡明臺灣文學史》#65380;《中國文化中的臺灣文學》和《當今臺灣文學風貌》,這四本書中都將原住民文學單獨分列了出來,作為專章或專節來書寫,可見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出現有了特定的文學史價值,尤其是對繁榮臺灣文學有特別重要的意義#65377;朱雙一在《中國文化中的臺灣文學》中是這樣界定原住民文學對漢原民族融合及臺灣文學所擁有的貢獻的:“臺灣原住民對友鄰#65380;同胞#65380;兄弟民族謙和友善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漢族作家,使他們也有了‘愿意去融合’的認知和心愿,并在作品中加以體現,為當代臺灣文學平添了新風景#65377;這不能不說是原住民文化對于臺灣文學的一種特殊的貢獻#65377;”③陳思和也給予關注,他指出:“我們所討論的原住民文學因素給臺灣海洋文學所帶來的原創性特點,只是就美學和文化學的意義而界定的#65377;”④他進一步指出,雅美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文學創作,是建立在族群文化形態之上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從而具有了新的民俗美學內涵#65377;對于這種特異性,臺灣許俊雅也談到它的意義所在,“讓我們省思臺灣文學未來的發展”⑤#65377;臺灣原住民中,“自然世界觀”還較完整地保存著,并成為他們區別于文明程度較高的漢族人的重要特征之一#65377;
相對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陸的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的薄弱,日本在這個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65377;日本學界一向重視實證精神,把對臺灣原住民現實生活狀況的實地考察與文學作品中的描寫結合起來思考,研究探尋臺灣原住民的歷史與現實生存發展問題#65377;岡崎郁子曾兩度拜訪布農族作家拓拔斯,并著有《臺灣文學——異端的系譜》#65377;日本立命館大學的藤卷正己教授主要研究臺灣都市原住民的生存課題#65377;通過實地調查,針對都市原住民的貧窮#65380;賣春#65380;惡劣的居住生活條件等問題,對照聯系臺灣原住民作家吳錦發編輯的臺灣原住民文學作品集《悲情的山林》中所反映的“黃昏的部落”的描寫,揭示臺灣原住民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65377;他指出,“男人出海#65380;女人下海”是對那些走出山地來到平地的原住民的窮困狀況的象征性概括⑥#65377;本成蹊高等學校的河原功在他的文章《臺灣原住民的悲哀——以日本文學作品為視角》⑦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文學視角,即以日本現代著名作家宮澤賢治#65380;中村古峽#65380;佐藤春夫三人描寫臺灣原住民生活的文學作品為例,考察日本作家筆下所傳達給日本讀者的臺灣原住民的悲慘生活#65377;
臺灣天理大學教授下村作次郎曾經監譯解說過吳錦發編著的《悲情的山林——臺灣山地小說選》,出版臺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從文學讀臺灣》#65377;他的研究視野開闊,對中國文學(特別是百年臺灣文學)#65380;日本文學#65380;東南亞華人文學,以及少數民族文學有著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那些“曾經以‘高砂義務隊’的名義被編入舊日本軍的一員,上戰場打過仗#65377;和日本關系如此深厚的”臺灣“高砂族”的后裔,“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抱有極大的關心#65377;⑧
綜觀上述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其研究成果同中有異#65380;異中有同,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其文學自身具有以自然為經#65380;以民俗為緯的書寫特色,凸現臺灣原住民山海人文經驗的族群意識,除了具有文學價值外,還具有民俗學#65380;人類學等價值,所以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65377;
(責任編輯:呂曉東)
本論文系國務院僑辦“日本和中國的臺灣文學比較觀”課題編號:05qsk10
作者簡介:倪金華(1953-),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張曉妹(1981-),華僑大學文學院0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65377;
① 朱雙一《九十年代以來高山族山地文學的發展》,《臺灣研究》[J],1995年第1期#65377;
②③ 黃玲華編《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C],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年版,第37頁#65377;
④ 陳思和《試論90年代臺灣文學中的海洋題材創作》[A],引自:當代文化研究網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chensihe/200505/1514.html#65377;
⑤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C],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臺北縣中和市,第25頁#65377;
⑥ 藤卷正己《臺灣都市原住民問題及其背景——魯凱族的原鄉#65380;屏東縣霧臺鄉的“風景”》,《天理臺灣學會年報》[J],第七號1998年6月#65377;
⑦ 河原功《臺灣原住民的悲哀——以日本文學作品為視角》,《天理臺灣學會學報》[J],第十號2001年3月#65377;
⑧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65380;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65380;臺灣原住民的詩與文學》[M],前衛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頁#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