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張養浩 山水散曲 意境美 人格美
摘 要:中國古代文論往往有“詩品出于人品”#65380;“風格即人格”的說法,揭示作家創作同其人格修養的密切關系#65377;本文試就這種觀點,圍繞元散曲家張養浩的山水散曲,探討其意境風格與作者人格情懷的互滲互動,從而加深對張養浩為人作品的認識和理解#65377;
張養浩是元代有別集流傳下來的極少數散曲家之一,他的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共收散曲一百六十二首,且主要創作于他歸隱之后的八年中#65377;因此,描寫山水田園風光美景,抒發林泉嘯傲的閑情逸趣,展示熱愛生活#65380;崇尚自然的平和心態,就成為其重要的題材內容#65377;如果說“仕與隱的觀念一直支配著中國古代文人對于生命形態的抉擇”①,那么選擇了歸隱園田的張養浩就必然要把他的這一“生命形態”投射于山水林泉之中,使內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自然美景交融#65380;契合,形成美妙的意境,從而記錄下作者的“生命體驗”#65380;心路歷程,并從中折射出其峻潔的人格美的光輝#65377;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從意境的審美風格上對其進行了分類:“花鳥纏綿,云雷奮發,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65377;”②即所謂明麗清新之美,雄渾壯闊之美,凄清悲涼之美,閑淡靜穆之美#65377;綜觀張養浩山水散曲之意境,當以三類歸之,曰:閑淡靜穆,明麗清新,雄渾壯闊#65377;
一
在張養浩的山水散曲中,最能表現其隱居生命形態的,是閑淡靜穆類的審美形態和意境風格#65377;如下面一些作品: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65377;三四株溪邊杏桃,一兩處墻里秋千,隱隱的如聞管弦,卻原來是流水濺濺#65377;
人家渾似武陵源,煙靄濛濛淡春天#65377;游人馬上裊金鞭,野老田間話豐年,山川,都來杖屨邊,早子稱了閑居愿#65377;
——[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蔬圃蓮池藥闌,石田茅屋柴關#65377;俺這里花發的疾,溪流的慢,綽然亭別是人間#65377;對著這萬頃風煙四面山,因此上功名意懶#65377;
——[雙調·沉醉東風]
柳堤#65380;竹溪,日影篩金翠#65377;杖藜徐步近釣磯,看鷗鷺閑游戲#65377;
農夫漁翁,貪營活計,不知他在圖畫里#65377;對著這般景致,坐的,便無酒也令人醉#65377;
——[中呂·朝天曲]
遠村#65380;近村,煙靄都遮盡#65377;陰陰林樹曉未分,時聽黃鸝韻#65377;竹杖芒鞋,行穿花徑,約漁樵共賞春#65377;日新,又新,是老子山林興#65377;
——[中呂·朝天曲]《詠四景·春》
這些作品所選擇攝入的完全是普通平凡的景物,是人所共睹#65380;俱可親歷#65380;均能體驗的日常生活情境#65377;清明時節的煙雨濛濛,桃杏花開,游人賞春,野老閑話;綽然亭四周的茅屋柴門,荷花芍藥,流水潺潺,時光悠悠;還有那綠柳夾堤,翠竹弄影,鷗鷺閑游,農人勞作;煙靄氤氳,黃鸝百囀,林中踏青,花徑蜿蜒……這一切,簡單純樸,自然隨意,完全出之以意興所及,無絲毫牽強生硬之跡,更無人為斧鑿之痕#65377;目之所觸,耳之所聞,身之所歷,心之所動,純然天成#65377;在這種閑淡靜穆的意境中,充分展示了作者無欲無求,與大自然混融為一的自我本真#65377;而這,正是張養浩為人處世進退有道,質性自然,情操高尚之根源#65377;能夠遺忘自我,讓自我完全融于外物,達到物我為一,神與物游的境界,從而超脫于俗世紅塵,泯滅功利之心的人,往往具有赤子般的真誠與純樸,其精神境界必然高遠,人格抱負必然宏偉#65377;張養浩就是這種率真自然的人,因此,他的作品散發出的就是一股閑雅淡遠之氣,靜穆中顯示的就是返璞歸真之趣#65377;
二
張養浩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明達的人,他總是將自己對山水林泉的深摯情感滲透在對自然美景的刻畫描繪中,使畫面蕩漾出清新明快的氣息,展露出瑰麗鮮亮的色彩意境#65377;如: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65377;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65377;
倚杖立云沙,回首見山家#65377;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65377;云霞,我愛山無價#65377;看時行踏,云山也愛咱#65377;
——[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65377;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65377;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発#65377;愛殺江南#65377;
——[雙調·水仙子]《詠江南》
梅花已有飄零意,楊柳將垂裊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65377;殘照底,青出的草芽齊#65377;
——[中呂·喜春來]《探春》
野水明于月,沙鷗閑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靜#65377;帶煙霞半山斜照影,都變做滿川詩興#65377;
—— [雙調·落梅引]
如果說閑淡靜穆的山水散曲沉淀了作者忘情于現實#65380;淡泊于名利#65380;無為而無不為的生命狀態的話,這種明麗清新的作品則折射出樂觀曠達,積極上進,熱愛生命,追求個性和自由的生命體驗#65377;王國維《人間詞話》云:“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65377;入乎其內,故能寫之#65377;出乎其外,故能觀之#65377;入乎其內,故有生氣#65377;出乎其外,故有高致#65377;”④說的正是這兩種不同意境下作品的特征#65377;這幾支散曲,無一不洋溢著歡快之情和喜悅之態,無一不刻印著作者追求“詩意人生”的深深印痕:云和山的相互依偎,相得益彰;野鹿與山猿的自在悠閑,適性盡興;作者的流連忘返,依依不舍,點染出的是對自然的強烈熱愛之情#65377;那晴空麗日下的一江浩淼煙水,高空中飛翔盤旋的自在沙鷗,水面上氣清色重的婀娜秋荷,河岸邊鱗次櫛比的俗世人家,天邊由遠而近的美麗畫船,身旁迎風招展的醉人酒旗,一幅幅充滿濃郁市井氣息的動人圖畫,映現出的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65377;當作者懷著異常興奮的心情前往大自然的懷抱中探尋春的痕跡時,伴隨著早春的清新氣息,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股盎然生機的勃發,傾聽到了生命脈搏越來越有力的跳動,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動,興衰榮枯,新陳代謝,這就是生命的本質#65377;作者分明將自己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滲透進了筆底的意境中,因此,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春夏秋冬,明月白云,野水沙鷗,夕陽煙霞,便都激起了他的滿懷詩興,滿腹詩情#65377;很難想象,一個悲觀消極的人能寫出這樣明麗歡快的作品#65377;張養浩達觀寬廣的人格修養同他筆下清新明麗的意境美契合無間,水乳交融,給讀者帶來了無窮的審美感受#65377;
三
張養浩在元代知識分子中是一個德才兼備,有德政和實績,政聲極佳的官員#65377;他雖淡泊名利,但不淡泊現實,既能知機勇退,更能奮進有為#65377;其勤政愛民之心,憂勞成疾#65380;以身殉職之為,莫不令人感泣敬佩#65377;這種行為經歷,昭示了作者的胸懷寬廣#65380;抱負遠大,也表現了他為人處世豪爽曠達的作風#65377;因此,他的山水散曲不乏具有雄渾壯闊之意境美的作品,如下面幾首:
長江浩浩西來,水面云山,山上樓臺#65377;山水相連,樓臺相對,天與安排#65377;詩句成風煙動色,酒杯傾天地忘懷#65377;醉眼睜開,遙望蓬萊,一半兒云遮,一半兒煙霾#65377;
——[雙調·折桂令]《過金山寺》
畫船開,紅塵外,人從天上,載得春來#65377;煙水間,乾坤大,四面云山無遮礙,影搖動城郭樓臺#65377;杯斟的金波滟滟,詩吟的青霄慘慘,人驚的白鳥皚皚#65377;
——[中呂·普天樂]《大明湖泛舟》
牧笛#65380;酒旗,社鼓喧天擂#65377;田翁對客喜可知,醉舞頭巾墜#65377;老子年來,逢場作戲,趁歡娛飲數杯#65377;醉歸,月黑,盡踏得云煙碎#65377;
——[中呂·朝天曲]
大自然中偉岸雄奇的景象,日常生活中熱烈爽朗的場面,使作者陶醉#65380;驚嘆#65377;于是,一幅幅奔涌著激情,裹挾著豪氣,蕩滌著天地風云的宏闊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長江浩蕩奔流,水云縹緲變幻,金山寺巍然聳立,姿態萬千,醉眼??中,虛實混融,不可分辨#65377;在這遼闊的景象中,作者不僅領受到忘懷世事的超然快感,而且情不自禁,詩意大發,寫下這回腸蕩氣的一腔豪情#65377;當作者泛舟于大明湖上,看到水天相連,上下一體,波光瀲滟,浩淼遠大,影動城郭,樓臺聳立,云山如畫,白鳥長鳴#65377;在開闊的視野中仿佛宇宙天地都涵容在自己的胸懷中,隨船載來的除了滿目春意,更有滿懷詩情,這種詩酒嘯傲的生活,令人神往#65377;而民間社日的慶賀場面則充滿了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鑼鼓喧天,震耳欲聾,酒旗招展,牧笛悠揚,田翁好客,喜氣洋洋,人們紛紛訪親會友,熱鬧異常,“家家扶得醉人歸”#65377;那濃濃酒意,憨憨醉態,灑脫無拘的行為,極盡歡娛的心情,縈繞在字里行間#65377;在這類充分展示雄渾壯闊之美的作品中,作者昂揚向上的精神境界,崇高遠大的人生追求,自由奔放的個性激情,匯成了散發著熠熠光輝的人格魅力,使人精神為之振奮,心胸為之開闊,油然產生巨大的審美快感#65377;
毋庸置疑,作家的精神人格#65380;價值觀念#65380;態度追求必然影射沉淀于他的創作之中,這正如黑格爾所言:“法國有一句名言:‘風格就是人本身’#65377;風格在這里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見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點#65377;”⑤以張養浩山水散曲表現出的意境美同其人格美的相互滲透,確可印證#65377;在專制殘暴的元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文人想要追求“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實現自我價值,又想獲得一定的安全感,實在是難以調和的“二律背反”#65377;然而,張養浩卻能觸機先見,在仕隱之間“以義處命”,審時度勢,游刃于進退之間,既能做到經邦濟世,輔國安民,又能急流勇退,飄然歸隱;一方面在朝廷屢次征召下堅臥不起,甚至拒絕了權高位重的吏部尚書之職,而另一方面卻又在關中饑民嗷嗷待哺,垂死掙扎于百年罕見旱災之時毅然接受朝廷任命,行車就道,肩負起賑災救民的崇高職責,并且最終為自己濟世安民的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65377;這種超越傳統#65380;駕馭命運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他獨立的生命意志和峻潔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賦予了他的作品以靈性#65380;活力和美不勝收的境界#65377;這也恰恰說明了他的散曲除了閑淡靜穆#65380;明麗清新#65380;雄渾壯闊的意境美之外,為何難覓凄清悲涼意境的原因#65377;由此可見,“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⑥,正是張養浩創作為人的形象寫照,因為他的人生從未寂寞和絕望#65377;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竇春蕾,陜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65377;
① 李瑞騰.唐詩中的山水[A].古典文學,第三集[C].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1.
②⑥ 張聲怡,劉九州.中國古代寫作理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
③ 本文張養浩散曲均出自王佩增箋注.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M].濟南:齊魯書社,1988.
④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6.
⑤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