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老舍 小說 市民形象
摘 要:老舍以其獨特的經歷和感悟,以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為題材,在小說中塑造了老派市民#65380;新派市民和城市貧民三類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現出作家濃烈的淑世情懷和人道精神,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幅極具審美價值的飽含原生態的市民人物圖#65377;
在眾多的中國現代小說家中,老舍是一位優秀而獨特的作家#65377;其作品大都是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特別又多是寫北京的市民生活的#65377;老舍自從在英國開始了創作,一直到全國解放,他都沒有住在北京,然而他寫的作品絕大多數卻是離不開北京#65380;離不開北京的市民生活#65377;“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的象征,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65377;”①老舍作為北京一個旗人士兵的兒子,小時候是在極度窮困的市民生活里度過的,對北京的市民社會很熟悉#65377;他曾說:“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65380;事#65380;風景#65380;味道,和賣酸梅湯#65380;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65377;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65377;我敢放膽的描寫它#65377;它是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65377;”②他還說他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他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65377;因而作品中所寫#65380;所表現的是他熟悉的北平#65380;也是與他的心靈黏合在一起的那個故都,所著力展示的是北京小胡同里大雜院人家的生活,是社會底層的苦難人生,他用他那結實有力的文字把北京社會下層三六九等形神兼備地表現出來,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幅琳瑯滿目的市民世界圖#65377;
老舍的小說里所描寫的大都是老北京城里的普通市民,甚至他筆下的人物活動在山東#65380;歐洲#65380;新加坡等地,但人物語言#65380;生活方式也脫不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痕跡#65377;以北京市民社會為中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他也因此被稱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③#65377;雖然在他的創作系統中不乏其他地域的穿插,但北京市民社會的蕓蕓眾生確實撐起了老舍小說的巍峨大廈#65377;老舍生于北京,長于市民階層,這種新文學作家中少有的出身和經歷,是他作為文學家的極大幸運#65377;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的相當充分與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典型的#65380;最為突出的文化古城#65377;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的小說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北京#65377;北京市民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同,海派文化基本上是在殖民性的背景下形成的,石庫門房子里住的大都是洋行的職員,也就是現在的“白領”,他們向往現代化,向往西方,有殖民地的精神特征;而老舍的市民都是土生土長的市民,所謂的都市是舊傳統下的都市社會,他們本身沒有什么現代性的意義#65377;但社會在發展,再古老的地域也會有現代性的侵入,在新舊沖突中,老市民因為太落伍而顯出“可笑”,新市民因為亂學時髦也同樣顯得“可笑”#65377;老舍筆下的人物就是突出了那樣的可笑性#65377;老舍文學世界中,占有顯著位置的是一些五行八作的北平下層市民#65377;他們由于文化浸染#65380;生態環境#65380;生活習俗不同,而以迥異于其他地域的方式謀生#65377;他們做洋車夫#65380;棚匠#65380;扛夫#65380;花匠#65380;巡警#65380;藝人#65380;拳師#65380;戲子#65380;娼妓等等#65377;這些特具北平文化特征的職業人物,寄托了老舍對滿漢人生的思考,對滿漢人生觀的考察和對滿漢文化的反思,也表達了老舍對市井階層貧民的深深同情與關注#65377;在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這樣執著地描寫“城與人”的關系,他用眾多小說構筑了一個廣大的“市民世界”,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所有方面,顯示了老舍對這一階層百科全書式的知識#65377;
構成老舍獨特市民王國的形象,主要有老派市民#65380;新派市民和城市貧民三大系列#65377;他們或固執保守,或追求新潮,或恪守傳統,然善良#65380;馴服#65380;中庸是其多數人的性格#65377;他們的生活目的絕不在于得到別人沒有得到的,而在于謹小慎微地保住已有的#65377;他們與世無爭,只求永遠做個本本分分的小市民#65377;現分述如下:
一#65380;老派市民形象#65377;這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國兒女”,他們雖然是城里人,但仍是“鄉土”中國的子民#65377;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都是很“舊派”,很保守#65380;閉塞的#65377;老舍常常通過戲劇性的夸張,揭示這些人物的精神病態,從而實踐他對北京文化乃至傳統文化中消極落后方面的批判#65377;《離婚》中的張大哥是一個突出的典型,他生活在“牛乳”般的北平,天天混在吃錢吐公文的衙門里茍且偷生#65377;“張大哥的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是做媒的反對離婚”④#65377;“離婚”在張大哥的文化哲學范疇中,其含義已不是一對夫婦的離異,而意味著一切文化現成秩序的打破#65377;因此,他一生的圣事,就是撮合婚姻,調解爭端,消解婚姻危機#65377;哪對夫妻不和,他寧可請您吃飯,也要勸您別離婚#65377;他認為,只要每個人都有維持得住的婚姻,天下必是穩定太平#65377;他是個“好心人”,待人處事熱心周到;他樂于助人,哪怕是碰上庸醫下錯藥治死人而遭到了追查一類的事情,他也敢答應幫忙,去替“落難者”奔走#65377;他對人熱心,善解人意,看到老李眉頭不舒展,張大哥立即知道是婚姻出了問題#65377;于是,立即請老李來家吃涮羊肉,決定馬上接鄉下的妻子來北平#65377;從租賃房子,置辦家具,弄爐子,裱糊墻壁,到買鍋碗瓢盆等,張大哥都一手包辦,為的就是怕老李離婚#65377;不僅對老李,張大哥還是一切人的大哥,熱心為一切人做媒#65377;他從不問男女雙方的感情,只要認為年齡#65380;長相#65380;八字合適,就是天造地設的好婚姻#65377;只要經他介紹結了婚,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散伙;只要張大哥出面調解,什么婚姻危機都會煙消云散#65377;“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正是張大哥的最高信條#65377;可是,誰要自由戀愛,那絕不行,與“離婚是一件事的兩端”#65377;老舍成功地塑造了張大哥這個“地獄中最安分的笑臉鬼”,是要給人看北平人身上那真誠的敷衍圓通,真誠的庸俗無聊的文化病#65377;這種文化病,也是滿漢民族文化的劣根性#65377;
《二馬》中的老馬是一個迷信#65380;中庸#65380;馬虎#65380;懶散#65380;得過且過#65380;因循守舊的奴才式人物#65377;他生活信條就是得過且過,這樣一個角色,容易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因為都是為落后國民勾畫靈魂#65377;阿Q生活在“老中國”的鄉村,老馬則是華僑,旅居國外#65377;老舍有意把老馬放在異國情景中去刻畫,試圖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背景下更明顯地突現落后國民性的背謬之處#65377;他以親切優雅贏得了房東溫都太太的感情,他來繼承兄長的古玩生意卻處處鄙視經商俗氣,一聽到別人夸獎中國東西他就白給別人東西,只要人家一說中國人好他非請人家吃飯不可,人家再一夸他飯好非得請人家第二回不可,他本來鰥居但為了討好英國人卻說有五六個妻子#65377;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善良#65380;正直而又愚昧,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65377;他謹奉“知足得和”的古訓,是和張大哥一樣的“常識的結晶 ”#65377;守住一生血汗換來的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是他生命的全部#65377;國將不國,在他看來,猶在其次,他最關心的是家里是否“存著全家夠吃三個月的糧食和咸菜”#65377;他只知道“關上大門,再用裝上石頭的破缸頂上”,便足以消災避禍#65377;都快當亡國奴了,他還想著自己的生日:“別管天下怎么亂,咱們北平人不能忘了禮節!”雖然自己不過是平頭百姓,可心里總忘不了把人嚴格地分了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地按祖傳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65377;他奉行著“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65377;因襲傳統文化重壓下的祁老太爺,面對一連串帶血的事實,心里由平靜到不安,從不安到自責,然后又從自責痛苦中感慨悲嘆:“我白活了七十多年啊!” 老舍通過祁老人,提出了進行民族文化反思的問題#65377;中國人,不論滿人還是漢人,都應該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審視傳統文化,揚棄文化劣質,通過自知#65380;自新#65380;自強,使中華民族成為真正智慧的民族#65377;
二#65380;新派市民形象#65377;就整體而言“新派市民形象”寫得不如老派豐滿真實,但也有不少成功的#65377;這可以分為三類#65377;
第一類是老舍理想中的“國民楷模”#65377;老舍雖然致力于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沒有忘記理想人格的塑造#65377;老舍在英國教書期間,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先進,因此他很自然地把理想人格加進了很多西方觀念#65377;老舍認為一個中國人能像英國人那樣做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為此,他以英國國民為模式塑造了李景純#65380;李子榮這樣的青年#65377;李景純是《趙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識#65380;有理想#65380;有愛國熱情,也有為國捐軀的精神#65377;最后,他以死來反抗軍閥的行為終于喚醒了趙子曰等渾渾噩噩的青年學生#65377;李子榮是《二馬》中的人物,他是生活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65377;這是一個用英國現代科學知識#65380;民主理想和務實精神武裝起來的現代青年,具備現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優秀品質:獨立#65380;務實#65380;求真#65380;敬業#65380;愛國,有理想和腳踏實地的行動#65377;
第二類是老舍含淚鞭撻的“中間人”或“過渡人”形象#65377;比如《離婚》中的老李#65380;《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們都是在思想上接受過西方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但在情感上卻受到世俗社會的束縛而難以自拔#65377;老李性格老實,工作任勞任怨,靠自己的本事謀生,他沉默寡言從不過問別人的事#65377;作為一個文人,他在心靈深處渴望一種詩意生活,而這種渴望最后落在一個年輕寡婦身上,這個年輕女子清秀文雅,把老李在鄉下的婆娘比下去了#65377;老李有了離婚的念頭,他想在灰色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里做些改變,但最終受到張大哥等人的壓制,他連離婚的勇氣也沒有#65377;祁瑞宣接受過現代教育,具有一些現代思想,但他畢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家族的長孫,因此當民族敵人入侵家門,祖國淪陷的嚴峻時刻,他卻陷入了盡忠與盡孝的兩難矛盾中難以自拔#65377;雖然他最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盡孝),但是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65377;從祁瑞宣的思想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血與水的戰爭中,我們民族的“國民性弱點”正在逐步改造,而這些市民作為思想矛盾的“中間人”出現在老舍筆下,其歷史背景又正是中國市民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變遷的動蕩年代,因而就具有了特定時代的典型性#65377;
第三類人物是“洋務”與“新派”的市井庸民#65377;他們生長于中國傳統的世俗社會里,卻又沾染了許多西方的壞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65377;他們用浮光掠影的片言只語裝點自己#65380;行動舉止卻又喪失了老一代的淳樸#65380;熱誠與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這是市民自身安身立命的能力的不足,他們滿口新詞匯,實際上卻一味追求享受,倚仗父輩錢財,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65377;其中既有藍小山#65380;丁約翰之類的西崽,也有張天真#65380;祁瑞豐#65380;冠招弟等一類胡同紈绔子弟#65377;老舍一寫到此類角色就使用幾乎刻薄的手法,不忘記給他們描畫可笑的漫畫式肖像#65377;《離婚》里的張天真就是這種“德行”:“高身量,細腰,長腿,穿西服#65377;愛‘看’跳舞,假裝有理想,皺著眉照鏡子,整天吃蜜柑#65377;拿著冰鞋上東安市場,穿上運動衣睡覺#65377;每天看三份小報,不知道國事,專記影戲園的廣告#65377;”總之,是一種新潮而又淺薄的角色#65377;《四世同堂》里的祁瑞豐是這類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被作家嘲諷的“洋青年”,其最可恥之處是他的洋味中又有漢奸味#65377;他原先不過是一個貪圖享受的無恥小人,北平淪陷后,他受不了困苦生活的折磨,甘心去充當連日本人都看不起的小幫兇#65377;他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最終喪失了人格#65377;通過這類人物的塑造,老舍批判了中西文化交匯下的市井庸民的俗氣#65380;淺薄和無恥,令人警醒#65377;
三#65380;城市貧民形象#65377;城市個體貧民形象在老舍市民世界中占有顯著地位#65377;其辛酸悲涼的處境十足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65380;由鄉村向城市轉型過程中的一切痛苦與裂變#65377;更進一步地顯示了老舍對現代性的清醒認識與合理反思:貧富的懸殊,道德的敗壞,城鄉的巨差,當權者與剝削者的飛揚跋扈,小人物與貧困者的悲慘辛酸,這些都在作家小說中得以深刻揭示#65377;其代表人物有洋車夫祥子#65380;老馬#65380;小崔#65380;老巡警#65380;拳師沙子龍#65380;剃頭匠孫七#65380;妓女小福子#65380;“我”(《月牙兒》)#65380;藝人方寶慶和小文夫婦,等等#65377;這個形象系列集中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深刻的精神聯系#65377;
《月牙兒》以悲憤激越的抒情獨白敘述了一位女性在艱難困苦的生活境遇中成長與淪落的人生歷程,那始終難以圓滿的牙月兒正是她命運的象征:皎潔#65380;冰涼#65380;寒冷,閃著清光#65377;主人公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她七歲喪父,媽在失去后爸之后靠賣淫維持生活#65377;當媽感到快要衰老的時候,便要女兒以同樣的方式掙錢,女兒不從,媽就獨自跟饅頭鋪掌柜去了#65377;這個女子被校長收留,在學校中寄食打雜,但好景不長,校長換人,飯碗也隨之丟失#65377;后被騙失身,流落街頭,不得不到飯館當女招待,又由于不會和不愿以媚態取悅食客而被解雇#65377;饑餓的她不得不步母親的后塵淪為暗娼,在當暗娼的日子里,她染上了性病,她看透了這個狼吞虎咽的吃人的世界:“錢比人更厲害,人是獸,錢是膽子#65377;”因為沒有及時向官府納捐,她被抓進感化院做苦工,復又因唾了檢閱的大官兒而下獄#65377;在陰冷的鐵窗前,望著天際的一線月牙兒,她回想著在茫茫塵世中坎坷#65380;淪落#65380;殘敗的人生遭際#65377;
《駱駝祥子》中,祥子是一個剛從農村來到城市的人力車夫,除了有健壯的體魄外還有農民的純樸與狹隘,他勤勞#65380;節儉#65380;要強,具有駱駝般的堅韌#65377;“凡是賣力氣能吃飯的事幾乎全做過了”,最后選擇了人力車夫這一行當#65377;他的人生理想是能有一輛自己的車,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自由的車夫#65377;經過三年的辛苦奔波與積攢他終于買了一輛嶄新的車,但只拉了半年便被軍閥的大兵搶走#65377;他僥幸從軍閥部隊逃回北京,再次振作起來為買車而奮斗,但已不再像以前那樣講究體面,生活的磨難使他不顧同行的責罵拼命搶座積錢,同時他又不愿像高媽那樣放利錢生息,也不愿學其他人存銀行,而是要一個錢一個錢地存放在撲滿里才踏實放心,但就在他的希望接近實現的時候,其血汗錢被孫偵探勒索一空#65377;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虎妞的糾纏給了他更大的災難,不僅使其名譽受到損壞,而且還必須服從虎妞好逸惡勞的人生道路,雖然用虎妞的私房錢又買了一輛車,但是虎妞在肉體和精神上對他的折磨與控制已使他困惑迷茫,虎妞難產死后他又不得不把車賣掉,灰心使他油滑起來,他開始追求金錢與享樂,喝酒#65380;吸煙#65380;賭錢甚至下賤地接受夏太太的引誘,成為一個十足的刺頭,后來他遇上了好心的曹先生,又振作起把善良的小福子接來一起生活的愿望,但小福子的死摧毀了他生活的最后信念,他終于墮落成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65377;老舍談他創作《駱駝祥子》的經驗時提到,他的“筆尖上”滴出的是下層民眾的血汗與淚水#65377;作者這時的創作加深了對社會的暴露和批判力度,使批判現實主義色彩更加濃厚#65377;但由于時代和思想的局限,老舍還不能站在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來解剖社會,正如有學者指出:“他無法從自己所描寫的悲劇性的社會沖突中,作出一個積極的結論;他只能是舊世界的嚴峻的揭露者,而沒有進一步成為新生活的充滿信心的指導者#65377;小說所反映的是那些還沒有找到出路的城市貧民痛苦彷徨的思想情緒#65377;”⑤
對城市個體貧民的悲慘景況,老舍感同身受,寄予了更多的同情#65377;眾所周知,老舍所屬的滿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比起其他少數民族更具有特殊性#65377;二十世紀初年,清王朝的滅亡與旗人的敗落,使滿族從原來的上層社會地位,淪落到社會底層,備受歧視,而且滿族大部分雜居于漢族之間,相對失去了獨立的活動和地位,許多滿人隱藏了自己的民族成分,老舍創作中人物的所屬民族也不十分清晰,但從作品人物生活環境#65380;文化心理#65380;人物性格中不難感受到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特殊性及其被壓抑的民族意識#65377;《小鈴兒》中孩子喊“我長大了給父親報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四世同堂》中表達了“旗人當漢奸罪加一等”;《茶館》中常四爺悲憤地呼叫“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呢?”其悲憤#65380;無奈與感傷之情懷可見一斑#65377;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對于中國社會中市民社會這一特定階層的特殊情感,他的作品一情一景的設計描寫#65380;自然風物的精心展示,甚至作家本人的審美情趣#65380;道德評判的標準與原則#65380;人生觀#65380;價值觀等等內容,都無不投以市民社會這一特殊階層的精神投影#65377;老舍與他的市民世界是那樣水乳交融,以至于人們習慣將他及他的作品作為中國現代平民(市民)階級的代言者#65377;解讀其人其文,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對北平社會人情世態的精心臨摹,還是對這個社會#65380;這些人生形式的種種嬉笑怒罵的評論,甚至作家本身的思維方式,都受惠于這個對象世界給他的滋養與熏陶#65377;
縱觀現代文學的風景線,魯迅的心靈擁抱著“狂人”#65380;呂緯甫;茅盾的心靈擁抱著吳蓀甫#65380;趙惠明;巴金的心靈擁抱著高覺新#65380;汪文宣;郁達夫的心靈擁抱著于質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典型都帶有作家自剖的痕跡,他們身上寄寓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個人追求#65377;同樣#65377;老舍的人物更是他心靈的揭示和精神的張揚,在他的藝術世界里,在他那“一半恨一半愛”的眼光的注視下,人物從歷史深處,從文化傳統的延續中向我們走來,他們身上凝結的既是作家的思想#65380;情操#65380;價值觀,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一種凝結#65377;他們以北平下層市民原生態的#65380;各具特色的#65380;血肉豐滿的鮮活形象構成了老舍小說中琳瑯滿目的市民世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永遠靚麗的風景#65377;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張崇玲(1962-),河南信陽人,河南信陽職業技術學院中文系講師,現代文學碩士#65377;
① 錢理群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修訂本)[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② 老舍.老舍論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③ 趙園.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A].論小說十家[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④ 老舍.離婚[A].老舍全集:第2卷[M].文中所引原作語言均出自此版次,不再一一出注#65377;
⑤ 樊駿.論《駱駝祥子》和現實主義[J].文學評論,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