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寫作:卡夫卡式的終極拯救

2007-12-31 00:00:00吳金濤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7年7期

關鍵詞:卡夫卡 天堂 終極拯救 夢魘 悖謬 寫作

摘 要:卡夫卡作品的主題一般可以概括為無助#65380;無奈與反抗,它的意義是什么呢?卡夫卡不相信實體的上帝,他通過寫作創造了一個自己的上帝,天堂也是卡夫卡式的#65377;在他看來,人類的存在是荒誕而又永恒的,也就是真實的,彼在的得救之所無人可以到達#65377;人的自救在于存在的過程中,由于困難重重,人們會有荒誕和悖謬之感#65377;而一旦通過反抗,超越了荒誕的存在,人就會獲得終級拯救,盡管那只是愿景#65377;

幾乎所有關于卡夫卡的評論都認定卡夫卡是一個絕望的悲觀主義者,因為他講述了那么多關于徒勞#65380;變形和毀滅的故事,他沉浸在孤獨無助的體驗中難以自拔#65377;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65377;美國作家兼評論家歐茨獨具慧眼,她發現卡夫卡其實是一個樂觀主義者#65377;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對卡夫卡作品中喜劇性特點的認識之上的#65377;在卡夫卡看來,現世生活(包括對順境的適從和對逆境的抗爭)是通向天堂之路的過程,俗世體驗就是天堂幻景#65377;至于最終由誰去體驗那至高的得救的天堂,那是無關緊要的#65377;①在我們看來,卡夫卡的確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相,人類得救不在虛無縹緲的幻景天堂,而在存在的每時每地#65377;盡管尋求拯救的努力總不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困難,有時是自身的,有時是環境的#65377;但是,通過寫作,藝術地創造一個現世天堂,尋找一條自救之路,不失為反抗荒誕的適當方式#65377;而當你反抗的時候,你就已經在接近上帝的終極拯救#65377;這是一個進入卡夫卡藝術世界的切實途徑#65377;

卡夫卡是一個創造并相信自己的上帝的作家,他堅信,“如果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的東西的持久信仰,人就無法活下去#65377;對于人來說,無論是這種不可摧毀的東西還是這種信仰,都可能是長期隱存的#65377;這種隱存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相信一個自己的上帝”(《箴言五十》)#65377;他視寫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在他短暫的一生里,為了寫作,他放棄了戀愛#65380;健康#65380;家庭以至生命#65377;寫作對他而言,具有一種形而上的意義,即是他為把自己從“虛弱#65380;缺乏自信心#65380;負罪感”的狀態中解救出來所做的終極拯救,可以稱之為一次重返天堂的拯救之旅#65377;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卡夫卡的“虛弱#65380;缺乏自信心#65380;負罪感”的精神狀態,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家庭生活中父親的壓抑#65377;卡夫卡的父親是一位粗暴#65380;自負而成功的猶太商人,卡夫卡是他的長子,為此他曾對卡夫卡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繼承自己的家業#65377;可卡夫卡內向沉靜的天賦與秉性都與他要求的強悍#65380;決斷相去甚遠,他的粗暴教育不僅是失敗的,而且從幼年起就在卡夫卡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這種壓抑甚至影響了卡夫卡的一生#65377;父親在卡夫卡尋求拯救的過程中就是權威和困難的象征#65377;在卡夫卡看來,“權威是不應該懷疑的,也是不容懷疑的,否則懷疑者將難逃嚴厲的懲罰#65377;這不是一個合理行動的問題,不管有沒有正當的理由,所有自主的決定都會受到無形或有形的懲罰#65377;權威常常否決人的尊嚴,在任何時候都不允許懷疑者不受到某種創傷而逃脫懲罰”②#65377;這種權威的形象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反映,并由物在的實體(《判決》《變形記》中的父親)發展為一種純粹精神的象征(《審判》《城堡》中無處不在的權力意志),正如卡夫卡在他那著名的《致父親的信》中所說:“我的作品是關于您的#65377;在其中我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懷抱中所傾吐的傷心事#65377;除非受到您的強制,在我能夠自主的時候總是故意久久地遠離您#65377;”

與父親的壓抑相對立的是卡夫卡的追求,這種追求既是對壓抑的反抗,又是卡夫卡內疚和自責心理的流露#65377;在焦慮和痛苦的沖撞中,他把自己的反抗逐漸隱匿為精神的追求,于是這種精神斗爭的外在表現——寫作就不單單成其為寫作,而成為卡夫卡擺脫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65377;而在寫作中,卡夫卡的孤獨#65380;焦慮#65380;苦悶與絕望也在一次次的抗爭中漸趨明晰#65377;正是在一次次對自己的審視和自省中,卡夫卡又把寫作賦予了更高層面上的意義,將它作為自己重返天堂的終生的努力#65377;卡夫卡的這種重返天堂的想法明顯地來自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65377;克爾凱郭爾把人生分作三個階段:審美階段#65380;倫理階段#65380;宗教階段,并把宗教階段看作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和歸宿#65377;在其代表作《或此/或彼》中他向往彼岸世界,同時提出回到天堂的困難和可能性#65377;克爾凱郭爾的宗教并不是基督式的寬恕一切的宗教#65377;“他所謂成為宗教的人并不是賞心悅目的樂事,它包含著雙重的危險#65377;首先得承受一切內心的痛苦,他得放棄理性,其次他還得放棄世俗的一切#65377;‘你越親近上帝,越和上帝糾纏在一起,則越對你不利#65377;’信仰上帝不是一件有利可圖的投資,它是令人生畏的,宗教的人得從世間死去,而后被獻為祭品,先有一支長矛刺穿心臟,繼而遭人憎恨#65380;唾罵并被上帝拋棄#65377;”③克爾凱郭爾的上帝在卡夫卡的生活和創作中得到了驗證#65377;卡夫卡堅持上帝為一種存在,“這個上帝并不否認對世間罪惡的責任,也不否認對,要不然則是一個完美的世界里的壞事的責任#65377;但他對這些罪惡和壞事的抱怨漠不關心#65377;這并不是由于在倫理道德觀念上的兩分法,而是由于它不受任何倫理道德評價標準的約束”④#65377;這個上帝在一定程度上與卡夫卡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相混合,他們都有著不受理性羈絆的絕對意志和權力#65377;一方面沉醉于重返自己創造的天堂,一方面在不可企及的追求中陷入絕望,又在絕望中訴諸那無以名之的強烈而孤獨的反抗#65377;這既是卡夫卡的文學世界,也是卡夫卡的全部精神生活#65377;于是,終極拯救就成為卡夫卡寫作的永恒的主題#65377;

卡夫卡終生都在體驗著焦慮#65380;孤獨與絕望,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莫不如是,他們都迫切需要尋求救贖,希望跨進得救的天堂#65377;在《城堡》中,這種意愿得到了最為明晰的表現#65377;小說描寫K初次踏入城堡腳下的村子,對城堡的印象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親切,甚至令K想起了自己故鄉的小鎮#65377;這種感覺上的迷離和潛意識中的似曾相識,都使得“城堡”更像是一個天堂的隱喻,在無涯的寂靜和沉默中向K——那個一心想進入它的凡人展示神跡#65377;正是在這種神跡的感召下,K開始了執著的探索#65377;在卡夫卡的小說世界里,反抗與追尋甚至已不再是生的需要,而成為生的目的和手段#65377;《審判》里的約瑟夫·K拒絕接受“詭稱無罪開釋”和“延期審理”,不能忍受恥辱地活著這一永恒的歷史真相,堅持在法的帷幕下尋求公理的真義和生命的價值;《饑餓藝術家》里藝術家用生命體驗榮譽的巔峰,即使被拋棄和厭惡,也固守住自己的堅持;《地洞》中那個不知名的動物,生存本身對于它而言就像是一場恐懼和躁動的預演,它的憂慮和絕望是此在世界的罪孽和誘惑,只有在卡夫卡心中的彼在天堂才能化解#65377;然而這種對彼岸生活的偏執的追求,又幾乎無一例外是毫無結果的#65377;堅決的反抗帶來的是徹底的異化,如《變形記》《地洞》,而更多的則是死亡,如《審判》《饑餓藝術家》《城堡》#65377;正像克爾凱郭爾所言:宗教的人得從世間死去#65377;卡夫卡的精神拯救盡管是強烈而令人震撼的,卻也是絕望而悲哀的#65377;正如卡夫卡在“箴言八十四”中所說:“我們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在天堂生活,天堂為我們的享用而存在#65377;如今我們的使命已經改變了;天堂的使命是否也隨之而改變呢,沒有人說出#65377;”沒有借寫作而進行的天堂之旅,卡夫卡在父親的陰影和生活的重壓之下無法生存;而當卡夫卡在文學的世界中開始懷疑彼在世界的真實性時,我們也看到了他的絕望和無奈#65377;

當卡夫卡的思想矛盾在激烈地沖撞時,反映他全部內心斗爭的文學作品也呈現出特殊的風貌#65377;貫穿他全部作品的是永恒的精神拯救,是最堅決和最強烈的反抗,可這種反抗常常因預知無望的結局而被迫終止#65377;然后生命的需要又使它在某個角落復蘇,重新投入宿命的抗爭中,并因這種注定了的失敗顯得愈加悲壯#65377;這就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悖謬性#65377;卡夫卡的小說總是講述行為的不能實現,描寫與生活秩序和現實法則不合的場景#65377;這成為卡夫卡小說與眾不同的藝術風貌#65377;《變形記》的故事就是由一系列行為與目的的對立#65380;消解推演而成的#65377;當“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無比的甲蟲”之后,伴隨著格里高爾的心理活動,小說開始了對行為與結果的矛盾的敘述:希望這是一場夢——發現鬧鐘指針過了六點半,早已誤了火車的時間;希望安安靜靜,不受干擾地起床穿衣——而公司協理卻提出了解除他工作的威脅;希望就自己的困境向協理做出解釋——發現協理被自己可怕的樣子嚇跑;希望得到家人的諒解和幫助——而父親粗暴地將他攆進房里,使他受了傷;希望得到美味的食物——發現自己對甜牛奶和白面包反感;希望見到母親——結果自己因為怕嚇到她而躲在了沙發下;希望能逃回自己的房間——而父親卻兇狠地用蘋果砸向自己,擊中后背,嵌到了肉里;希望用不吃東西來暗示家人沒有盡心照料他——最終卻被家人永遠拋棄了#65377;每一個預期的行為都被意料之外的反應所打斷或阻止,格里高爾也在這一連串行為與目的的消解中走向了死亡#65377;在潮水一般的冷漠和絕望中,小說畫上了句點#65377;這是就其細部情節生成而言的,就總的情節構思和布局來說也是如此#65377;《城堡》所描寫的就是K進入城堡的愿望和努力一次次地落空,直至在一系列接近城堡的行為與目的的消解中完全失去與城堡聯系的可能性#65377;《審判》的主干情節與《城堡》類似#65377;約瑟夫·K在恐懼與神秘力量的推動下,反抗法庭對他的控罪,在一次次的抗爭下逐漸喪失了一切希望,最后屈辱地死去;伴隨著抗辯這一行為的不能實現,小說逐漸進入尾聲#65377;

卡夫卡這種悖謬化的敘事充分演繹了主人公無效的掙扎,這些掙扎又無一例外地指向卡夫卡的天堂#65377;那為何卡夫卡要以這種絕望的方式走向自己的拯救之旅呢?為何要賦予主人公這種注定失敗的悲慘命運呢?卡夫卡究竟想在行為的不能實現中訴說什么呢?要考察這一切,就要重新回到卡夫卡為拯救自己而設的天堂中去#65377;同克爾凱郭爾一樣,卡夫卡認為神(天堂)的法律與人類的法律是不可相通的#65377;“世人是沒有能力理解神的法律的,更有甚者,神的法律在世人的眼里還可能是不道德的:克爾凱郭爾這一論點的依據是他在《恐懼與顫栗》中反復論及的上帝要求亞伯拉罕所做的犧牲#65377;”⑤《城堡》中的那段插曲——阿瑪麗亞拒絕官員索提尼的無恥要求卻遭到了懲罰——就是卡夫卡對神性的參悟#65377;天堂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絕對存在,卡夫卡在他的世界中徘徊在天堂之外卻不得其門而入#65377;克爾凱郭爾迷戀《圣經》關于亞伯拉罕的故事,亞伯拉罕在無限棄絕后憑借神秘的力量,憑借信仰又得到了以撒,體驗了偉大的神跡#65377;可克爾凱郭爾同時也承認,亞伯拉罕的信仰之悖論應該毫無保留地予以贊美,卻無法理解和效仿#65377;卡夫卡沒有選擇荒謬,他選擇了反抗,可這僅僅在人類的法律范疇內而言稱得上是反抗,因為在拯救和信仰的天堂里,反抗這一行為本身就包含著悖論#65377;在反抗的永恒過程中,“自我總是以為自己掌握著‘善’(即自我認識和自我擴張),而外界環境由于對‘善’進行抗拒,就成了‘惡’”⑥#65377;或者說,“通往上帝的旅程是艱難和痛苦的,靠猛烈的沖撞往前走是不聰明的,因為那種方法包含著對自信和永恒的蔑視”⑦#65377;或許,這就是卡夫卡的困惑,是卡夫卡的悖謬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他筆下那些悲劇式人物痛苦的根源#65377;但卡夫卡畢竟和克爾凱郭爾不同,反抗是他自我拯救的途徑#65377;盡管在反抗中始終存在著難以言說的絕望,可不管怎樣,卡夫卡都在絕望和彷徨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天堂之旅#65377;他筆下的反抗者從未有過妥協的念頭,即使是在反抗中走向死亡#65377;這或許才是卡夫卡所謂的“發展過程的永恒”#65377;也正是這種在血與淚中頑強走過的生,才稱得上是終極拯救#65377;卡夫卡的個性雖然懦弱,卻終生都在以極大的勇氣和耐心尋求自我救贖#65377;

卡夫卡認為,“我們的藝術是一種由于真實而變得刺眼的存在:照在回避的丑陋面孔上的光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箴言六十三》),敘述行為與結果的對立,并不是卡夫卡作品悖謬性和荒誕感的全部體現#65377;在卡夫卡那個絕望與抗爭#65380;荒誕與嚴肅#65380;死亡與拯救并存的藝術世界里,這種不合情理的荒謬不僅僅表現在情節的生成上,還突出地表現為一個個令人恍惚迷離的藝術場景,這些場景往往有著夢魘般的真實感,其中蘊含著拯救與反抗的悖論#65377;

卡夫卡許多作品的結構和夢境的結構非常相似,好像是噩夢的重演#65377;他以最平淡#65380;最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習慣邏輯#65380;與常理相悖的事件和情境,就像那是最平常的事#65377;在敘述時卻又遵循夢的法則,打破了敘述的前因后果,將看似互不關聯的場景疊加放大,使之呈現出夢的游移性和不確定性#65377;如《鄉村醫生》中那兩匹莫名其妙地從豬圈中冒出來的馬和那突然出現的馬夫;醫生不但治不了病人的病,自己還被脫光衣服放到病人床上去,最后坐上馬車在茫茫雪海中踽踽獨行,永無回到家的希望#65377;又如《變形記》中陰郁可怕的變形,《獵人格拉胡斯》中飄泊在途中永遠到不了彼岸#65380;無家可歸的#65380;已死去卻仍活著的獵人,都是卡夫卡這一藝術特色的突出表現#65377;至于《審判》中永遠設在公寓頂樓昏暗窒悶的法院辦公室,黑暗的貯藏室里發生的觸目驚心的鞭笞,約瑟夫·K像條狗一樣地在采石場上被神秘的黑衣人殺死;《城堡》中擁擠忙亂的辦公處和窄小嘈雜的過道,比格爾夢囈似的無休無止的嘮叨,則更是這種夢魘般的真實的最好演繹#65377;尤其在陰暗的角落,封閉的空間,這種夢魘式的真實表現得愈加充分而濃烈#65377;那么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即為何上述場景和片斷能夠營造出卡夫卡式的夢魘一般的真實感呢?

卡夫卡作品的這一藝術特性,可以用柏拉圖《理想國》中所描繪的一個圖像來解釋#65377;“柏拉圖通過這個圖像表達了人對于觀念本質的可憐的無知:他被縛著蹲在他的洞穴的地上,背對著亮光,他看到的真正的世界其實不過是映現在他的地牢墻上的一個影戲#65377;不過對于卡夫卡來說,情況顯然復雜得多:犯人完全意識到他的屈辱的監禁處境,同時又有一種著了魔似的求知欲,由于它倔強的行為和不停的賭咒發誓,使監獄當局表現出一副不懷好意的寬宏大量的樣子#65377;為了滿足他的強烈的求知欲,獄方在牢墻上嵌上了幾面鏡子,由于地牢四壁凹凸不平,這些鏡子成了一面巨大的哈哈鏡#65377;”⑧ 囚犯在鏡子里看到的是通過歪曲的媒介而折射出來的現實的真實投影#65377;這就是卡夫卡的藝術世界,它有著豐富纖細的表現,卻源自人的瘋狂和神的捉弄#65377;這是一個接近永恒真相卻注定被愚弄的真實,其中有著最深沉的恐懼與顫栗#65377;它就是一場無端闖入腦中的噩夢,那種恐懼是無來由的荒謬,就像是無聲的舞臺上的一出滑稽劇,戴著帽子的小丑跑來跑去,總是被堆放在舞臺上的固定的障礙物絆倒#65377;恐懼僅僅在于,當那個小丑咧開嘴,露出嘲弄似的笑容,臺下的你突然發現,那個小丑正是曾經自以為是的自己#65377;

這種夢魘式的真實正是卡夫卡所描述的人類存在的真相#65377;而終極拯救必須建立在對荒誕和永恒的現實存在的反抗之上,這些夢魘式的圖景就是卡夫卡尋求拯救的內心生活的體現#65377;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個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心理的自我拋棄了外部世界,也拋棄了支配外部世界的現實法則#65377;緊接著,夢將以某種形式表現那些在正常生活中遭到意識世界反對的愿望#65377;夢所顯示的所有怪癖行為都歸于夢幻狀態中潛意識壓抑力的這種東西#65377;”⑨這些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尤其是在那些極具夢的特征的場景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65377;

如果說,卡夫卡的前期作品更多表現的是父子沖突的話,如《判決》中格奧爾格毫不猶豫地執行父親宣判的死刑;《變形記》中格里高爾以變形的方式逃避父親和家庭帶給他的重負,即使變形后也未能從父親的壓抑和控制中解脫出來,直至最后死于父親的暴力和厭棄;《美國》中卡爾·羅斯曼離家遠行,在抵達美國時丟了箱子和雨傘——家庭和父權的象征#65377;那么,在他中后期的作品里就明顯地存在著一種與焦慮#65380;絕望#65380;自疚#65380;彷徨交織在一起的反抗,即一種精神上的終極拯救#65377;尤其在他的兩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審判》和《城堡》中,這種精神上的拯救與作品里不屈的抗爭融為一體,成為卡夫卡心路歷程的記載#65377;正是在這種宿命的拯救與抗爭中,卡夫卡試圖超越那種夢魘似的真實帶來的恐懼與顫栗#65377;

《審判》中有一個宣稱總是為罪過所吸引的高高在上的法庭,他宣判約瑟夫·K有罪,然而這種罪行究竟是什么卻沒有人知道#65377;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基督教的原罪說#65377;人們因為有罪被逐出天堂,從此就期待著重返天堂的拯救之旅#65377;在卡夫卡的藝術世界里,現實的法庭和無上的權威又和他自己的上帝等同起來#65377;約瑟夫·K的死亡似乎象征著重返天堂的失敗和噩夢的結束,卻又像是并不盡然#65377;正如卡夫卡在“箴言十三”中所說:“開始產生認識的第一個標志是死亡的愿望#65377;這種生活似乎已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而另一種生活卻可望不可即#65377;人們不再為尋死而感到羞恥……”在這時的卡夫卡心中,“天堂”和“上帝”指的是在事實上不能立即得到證明,甚至最后也不能得到證明的信仰,這種信仰的終極行為是死亡;而死亡,就是擺脫夢魘式的恐懼與顫栗,通向得救之途的結束#65377;同約瑟夫·K在抗爭中放棄了生之希望一樣,卡夫卡也正是在寫作這一實在的精神生活和存在這一虛幻的現世生活中徘徊,約瑟夫·K的死亡就是卡夫卡猶疑#65380;自卑#65380;彷徨內心的反映#65377;從《審判》到《城堡》,卡夫卡在放棄了(多半是被迫和自虐式的省察)自己作為一個此在個體的世俗生活后,其渴望拯救的天堂之旅也最終得到了確立#65377;《城堡》中K接近城堡的企圖一再地破碎,可與約瑟夫·K不同,K沒有放棄,甚至沒有真正懷疑過進入城堡的可能性,因為這種可能性已不再是一種可能獲得的恩準,而被最為絕望然而又始終強烈堅定的反抗所取代#65377;K處在生與死的盡頭,在一次次注定無望的反抗中接近了永恒#65377;這時的死亡,已不再是通向得救旅途的結束,而是在清醒與絕望的抗爭中成為彼岸生活的開始,盡管那確然是一片未知的無涯和虛空#65377;但無可否認的是,卡夫卡的天堂之旅也伴隨著抗爭之力而升華#65377;在這場抗爭中,“虛弱#65380;缺乏自信心#65380;負罪感”正在離他遠去#65377;同亞伯拉罕憑借信仰之悖論重新獲得以撒一樣,卡夫卡憑借反抗之悖論獲得了重生#65377;

卡夫卡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他在寫作中創造自己的天堂,在喜劇性的語言和情節構思中揭示存在的真相,在壓抑和絕望中尋找自我救贖之道#65377;由于他預知了絕望的結局,又體察到了抗爭對于荒謬的意義,才在宿命的反抗中,在一次又一次注定的失敗和不可實現中創造了卡夫卡式的悖論;又用夢的法則,在荒誕與混亂#65380;恐懼與顫栗之間創造了卡夫卡式的夢魘般的真實#65377;在卡夫卡的藝術世界里,反抗就是他重返天堂的一次次終極拯救#65377;卡夫卡既悲觀又滿懷信心,他用行動和藝術創造給予我們以超越人類宿命的力量#65377;他的作品記錄了他的信仰和思想,是他尋求終極拯救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反映#65377;盡管他的救贖顯得有些無力,卻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愿景,并且在執著中昭示著崇高之美#65377;

(責任編輯:水 涓)

①⑥ 喬伊斯·歐茨.卡夫卡的天堂[N].俞其歆譯.葉廷芳編.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83.690-691.

②④⑦⑨ 霍夫曼.弗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M].王寧譯.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217.244.245.31.

③ 彭越,陳立勝,西方哲學初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350.

⑤ 埃德溫·繆爾.弗朗茲·卡夫卡[N].牛抗生譯.葉廷芳編.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7.

⑧ 埃里希·海勒.卡夫卡的世界[N].葉廷芳譯.葉廷芳編.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1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91导航| 综合色在线|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a| 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精品国产自|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国产精品成|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婷婷午夜影院|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图区|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本在线亚洲|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色135综合网|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成人午夜久久|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1区|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91亚洲视频下载|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丝袜啪啪|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