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字:穆旦 晚年 《智慧之歌》
摘 要:《智慧之歌》一直被看作是穆旦晚年詩歌中的提綱挈領(lǐng)之作,體現(xiàn)出一種人到暮年的冷靜樸素和痛苦#65377;本文詳細地分析《智慧之歌》,指出詩人穆旦洞穿人生中所有的復(fù)雜因素后,達到明凈的智慧,但并沒有那種看破俗塵#65380;心如死水的消極之意,依然堅守信仰#65377;
詩人穆旦從一九五八年起到逝世的二十年間,被剝奪了公開發(fā)表作品的權(quán)利#65377;在停止寫詩多年以后,穆旦在一九七五到一九七六年間,有了一次詩的火花的迸射,一共寫了近三十首詩#65377;這些詩可以看作是他生命晚期的對人生之路的回顧,代表的詩作有《智慧之歌》《冥想》《友誼》《春》《夏》《秋》《冬》等#65377;它們不同于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詩歌所顯示的緊張和尖銳,而有一種人到暮年的冷靜樸素和痛苦#65377;其中,《智慧之歌》一直被看作是穆旦晚年詩歌中的提綱挈領(lǐng)之作,因此解讀《智慧之歌》對于深入理解穆旦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意義非同尋常#65377;
寫下《智慧之歌》的穆旦,此時已經(jīng)走到了幻想的盡頭,將近二十年的政治迫害,特別是其間文革十年的社會顛倒,打破了他對人生所有的美好憧憬#65377;一九七六年,穆旦從改造農(nóng)場回到了南開大學(xué),繼續(xù)接受改造#65377;全家六口人擠在學(xué)生宿舍樓里的一間十平米的小屋#65377;長子插隊在內(nèi)蒙古,雖表現(xiàn)優(yōu)秀但由于父親的政治原因,入黨和升學(xué)都無望#65377;穆旦身為父親心生愧疚,在下班之后,四處找熟人幫忙解決孩子的事情#65377;一天傍晚,由于校園燈光昏暗,穆旦不慎摔傷了腿,摔成了股骨骨折,但因為十年浩劫,醫(yī)院陷入混亂加上詩人自身的政治身份,腿傷一直得不到治療#65377;身體忍受著病痛的同時,穆旦心理的壓力也非常大,幾乎耗費了他二十年的《唐·璜》譯稿完成后一直無法出版,詩人常常自問,翻譯這些作品,有什么用#65377;就是在這樣的夾縫境地中,穆旦創(chuàng)作了《智慧之歌》#65377;
這首詩歌的基本構(gòu)思就是一個層層遞進的反諷:過去所有的歡喜——青春#65380;友誼#65380;理想等等“都枯黃地堆積在內(nèi)心”,唯一“一棵智慧之樹不凋”,而這智慧之樹的常青是以“我的苦汁為營養(yǎng)”的,因此“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65377;這種受到咒詛的智慧沒有什么值得欣喜的,這里的痛苦基調(diào)不是一般感傷情緒可以比擬#65377;王佐良在評價穆旦晚年詩歌時這樣說道:“三十年過去了,良錚依然寫得動人,他運用語言的能力,他對形式的關(guān)注,還在那里——只是情緒不同了:沉思,憂郁,有時突然迸發(fā)一問……實是內(nèi)心痛苦的叫喊;更多的時候,則是一種含有深沉悲哀的成熟#65377;”
詩歌的第一節(jié)“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這是一片落葉飄零的樹林,/每一片葉子標(biāo)記著一種歡喜,/現(xiàn)在都枯黃地堆積在內(nèi)心”#65377;一個“已”道出了詩人暮年沉思,垂老之人用他閱盡人世的眼睛回顧過去,思考人生,發(fā)現(xiàn)生命之樹幾乎接近凋零#65377;干枯的毫無生氣的樹林就是詩人在一九七六年五十八歲時候?qū)θ松缆返目偨Y(jié)#65377;曾經(jīng)的激情#65380;曾經(jīng)的憧憬#65380;曾經(jīng)的波瀾起伏還有曾經(jīng)的曲折坎坷,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歸入了無生氣的落葉飄零的樹林中,人生的歡喜已經(jīng)變成堆積的枯黃落葉,干枯無力#65377;請注意詩人在這里用的“堆積”一詞#65377;堆積有許多東西被隨意地#65380;無意識地放置的意思,意味著長時間無人理會#65377;人生的歡喜在詩人那里已經(jīng)許久沒有被開啟,蒙上歲月之塵的歡喜只能冷清寂寞地處于一個角落,曾經(jīng)擁有過許多歡喜的詩人卻長久地沒有觸及過歡喜#65377;全首詩歌的滄桑凄涼基調(diào)在這一節(jié)詩歌的平靜訴說中流露#65377;
“有一種歡喜是青春的愛情,/那時遙遠天邊的燦爛的流星,/有的不知去向,永遠消逝了,/有的落在腳前,冰冷而僵硬#65377;”青春年少的時候,總是認(rèn)為愛情是世界上最純真美好的事物,總是相信著山盟海誓,相信著愛情的永遠#65377;其實,人來到這世界上是因為偶然的因素,而兩個人的相遇相愛也是一種偶然,人不可能避免曠古以來的孤獨#65377;穆旦對愛情的認(rèn)識深刻而絕望,在他二十三四歲寫《詩八首》時就已經(jīng)充滿了愛情的絕望之感,在生命個體存在的反思中觀照愛情的本質(zhì)“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飄落/而賜生我們的巨樹永青”#65377;在翻譯奧登的《太親熱,太含糊》時的注解我們可以將之看作詩人對愛情的經(jīng)營理念講:“愛情的關(guān)系,生于兩個性格的交鋒,死于太親熱#65380;太含糊的俯順#65377;這是一種辯證關(guān)系,太近則疏遠,應(yīng)該在兩個性格的相同與不同之間找到不斷的平衡,這才能維持有活力的愛情#65377;”這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境界,現(xiàn)實中的愛情往往禁不住生活的磨礪,變得粗糙,面目全非,漸漸失去色彩#65377;曾經(jīng)的愛情幻化成記憶星空中疏忽即逝的流星,光彩炫目但遙遠朦朧#65377;
“另一種歡喜是喧騰的友誼,/茂盛的花不知道還有秋季,/社會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騰,/生活的冷風(fēng)把熱情鑄為實際#65377;” 穆旦對友情很珍視,在另一首詩歌《友誼》中:“越久遠越覺得可貴,/因為其中回蕩著我失去的青春,/又賦予我親切的往事的回味;∥受到書信和共感的細致的雕塑,擺在老年底窗口,不僅點綴寂寞,/而且像明鏡般反映窗外的世界,/使那粗糙的世界顯得如此柔和#65377;”這里是詩人痛心地感慨在那個扭曲的時代人性被扭曲,友誼被扭曲和踐踏了,如同其他一切純潔的感情一樣#65377;朋友回憶穆旦在十年浩劫期間,還是那樣的沉靜,帶一點諷刺和自嘲,從不高聲發(fā)泄,但能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深重壓抑下的悒郁和痛苦#65377;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這一句“茂盛的花不知道還有秋季”#65377;詩人在晚年寫了一首名為《春》的詩歌,“我沒忘記它們對我暗含的敵意/和無辜的歡樂被誘入的苦惱”,寫春天暗含敵意,春天是殘酷的,用美麗和崇高的花環(huán)誘惑生命,最終將生命推向死亡和絕望#65377;再一次地顯示了詩人看穿事物本質(zhì)的冷靜#65377;可以想象,詩人寫出友誼激情全失#65380;走向僵化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后,悲涼徹骨#65377;
“另一種歡喜是迷人的理想,/他使我在荊棘之途走得夠遠,/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終于成笑談#65377;”穆旦一直是個堅守知識分子立場,心懷民族,壯志滿懷的,因此他的詩歌雖然采用現(xiàn)代主義手法,但不脫離時代不脫離社會的苦難,《贊美》《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出發(fā)》等真實傳達鮮活的人生#65377;在穆旦晚年時期,家人有時會表達出對詩人當(dāng)初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回國,現(xiàn)在卻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不理解#65377;夫人周與良也多次勸阻穆旦打消繼續(xù)寫詩的念頭,穆旦對此也只能點頭無語,晚年時期的詩歌都是詩人暗中完成的#65377;在穆旦看來,一輩子追求理想,無怨無悔,理想使他能夠在最艱難的時候堅持下來,為理想的付出#65380;犧牲應(yīng)該是悲壯的,可是最終卻為這些付出找不到合理的結(jié)局,為之付出一生的理想到頭來變成虛無,成為笑談#65377;這樣的理想無異于唐·吉訶德獨戰(zhàn)風(fēng)車的孤獨辛酸悲壯,充滿了受難色彩,穆旦在同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理想》中進一步表達了對理想的體驗:“理想是個迷宮,按照它的邏輯/你越走越達不到目的地#65377;∥呵,理想,多么美好的感情,/但等它流到現(xiàn)實底冰窟中,/你看到底就是北方底荒原,/使你豐富的心傾家蕩產(chǎn)#65377;”
“只有痛苦還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懲罰自己過去的傲慢,/那絢爛的天空都受到譴責(zé),/還有什么彩色留在這片荒原?”在這一節(jié)里,詩人用了反諷,到了人生末路,愛情#65380;友誼#65380;理想都已遠去,毫無生機可言,在一切凋零的世界中,“只有痛苦還在”,繼續(xù)的生活提醒著詩人痛苦的存在,使過去的追求#65380;理想顯得可笑又可悲#65377;正是此時,在墳?zāi)惯吘墸碌┌l(fā)現(xiàn)了他生命的真相:《冥想》: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zāi)梗?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65377;” 生如死灰的低沉,透徹的絕望#65377;但詩人沒有使情感就這樣一直低下去,這里在前面四節(jié)詩歌一層接一層的寂寞哀傷情緒打了個轉(zhuǎn),感情基調(diào)提高,突然迸發(fā)質(zhì)問,“那絢爛的天空都受到譴責(zé),還有什么彩色留在這片荒原?”即使痛苦已成為日常生活的本質(zhì),在懲罰自己過去的傲慢,但曾經(jīng)的努力曾經(jīng)的愛情友誼理想才是多彩人生的顏料,這些都不應(yīng)該受到嘲笑受到懲罰,詩人無悔自己的過去,因為人的存在本就在一片無垠的荒原之中,在沒有這些的話,人的存在意義何在#65377;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穆旦悲觀絕望中還存有抗?fàn)幹?65377;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yǎng),/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65377;”從第一句“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在一片落葉飄零的樹林中有一棵不凋之樹,似乎是一種安慰,但馬上轉(zhuǎn)折:不凋之樹以“我的苦汁為營養(yǎng)”,“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悲喜交加,人生最大的悖論就在于此:隨著年歲的增長,美好的感情#65380;純真的憧憬等等漸漸凋落,但對人世的徹悟#65380;所謂的人生智慧逐漸增加#65377;這種以歡樂幻想為代價的智慧往往灼傷人心#65377;穆旦雖然意識到個體存在的虛無#65380;人生的悖論,但不會僅僅停留于惋嘆抑郁,穆旦之所以是穆旦,更主要體現(xiàn)在他有剛性精神,要抗?fàn)?65377;因此詩人咒詛每一片葉的碧綠,這句結(jié)尾干脆有力#65377;有了這一節(jié)詩歌,《智慧之歌》不拘囿于生命里“落葉飄零的樹林”,脫離了廉價的哀嘆人生#65380;控訴迫害,繼續(xù)堅守理想,繼續(xù)追求理想,使詩歌整體上體現(xiàn)出沉郁頓挫的氣象,體現(xiàn)出穆旦一貫的詩歌之風(fēng):理性冷靜地抒情#65377;
整首詩歌盡管是穆旦暮年之作,洞穿了人生中所有的復(fù)雜因素,擁有著舍卻妄念后達到的明凈智慧,但并沒有那種看破俗塵#65380;心如死水的消極之意#65377;詩歌感情起伏平緩,又充滿矛盾沖突,蘊含著強大的張力#65377;現(xiàn)實與理想,智慧和受難,感情和理智,言語和沉默……穆旦一直受到來自兩端的沖力,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明白“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見證”,但最終不愿痛苦隨身而沒#65377;因此,《智慧之歌》是一首回顧往事的詩歌,蒼老殘酷,又是一篇堅守信仰的抗?fàn)幨难裕瑒倧娪辛?65377;
(責(zé)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余 娜,文學(xué)碩士,福建集美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師#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