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魯迅 藤野先生 心態 情感
摘 要:文壇以往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常將重點放在文章如何刻畫藤野先生的形象上,突出魯迅描寫人物的功力#65377;然而細讀全文我們發現,魯迅不僅寫藤野先生,更寫自己,他是借仙臺學醫的經歷來銘刻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印記#65377;《藤野先生》是魯迅心態的記錄,是魯迅最孤獨#65380;最憂郁#65380;最矛盾時刻的真實情感的表達#65377;
《藤野先生》作為魯迅散文的代表作,也作為高中語文的經典篇目,許多人在中學時代便已牢記于心#65377;文章中描寫藤野先生的“八字須”#65380;“抑揚頓挫”的聲音#65380;送“我”照片時的神情都令讀者難忘,中學語文教材也一直將它編排在寫人的單元里#65377;不錯,這篇文章確實以較大的篇幅和深情的筆墨刻畫了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并且說,“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65377;”一個“最”字,明確突出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的不同尋常#65377;
然而,當我們細讀作品之后,不由得發現這樣幾個問題:
1.魯迅一生的老師不只藤野先生一人,單不提讀私塾時的周玉田#65380;周子京#65380;壽鏡吾,就是“有學問的革命家”①章太炎也足以令魯迅大書特書的了#65377;想當年在東京的會館里,章先生是怎樣揮汗如雨地為周氏兄弟和許壽裳#65380;錢玄同等人傳授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啊!魯迅雖然也有關于太炎先生的紀念文章,但將從師時間最短的藤野先生稱為“最”字號老師,這是為什么?
2.文章似乎立足寫人,立足刻畫藤野先生,又為什么用大量篇幅談與藤野先生無關的匿名信事件和幻燈片事件?自然,寫藤野先生必聯系魯迅,將魯迅的事情適時穿插其中,按說無妨,問題是如何將藤野先生的優良品性與日本的民族歧視及魯迅的人生選擇結合在一起呢?
3.這是一篇對所愛戴的老師飽含深情的回憶文章,然而,讀罷全篇,我們卻深深體會到彌漫于全篇的憂傷氣息#65377;尤其是結尾,魯迅面對先生的照片不得不提筆寫作的無奈之舉,究竟怎樣理解?魯迅難道不是一貫向著舊堡壘沖鋒陷陣的戰士嗎?何以解析這里的“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這篇文章到底傳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朝花夕拾》的創作心態談起#65377;
《朝花夕拾》創作于一九二六年二月至十一月,收錄十篇篇幅不長的散文,全集不過五萬字#65377;但是,對于一生著述百萬言#65380;下筆如行云流水般的魯迅來說,這十篇小文的誕生卻歷盡艱難#65377;他曾介紹說,“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65377;”②《藤野先生》便寫于廈門時期#65377;
一九二六年是魯迅一生的風雨之年#65377;這一年里,他經歷著思想道路的艱難抉擇,也經歷著情感深處的痛苦掙扎#65377;而后,他一九二七年一月到達廣州,親歷大革命失敗,思想也由此更加成熟#65377;可以說,一九二六年是魯迅思想最為復雜#65380;情感也最為矛盾的一年#65377;概括地講,這一年對魯迅影響重大的事件有:“女師大風潮”引起的與“現代評論派”的論爭#65380;“三·一八”慘案#65380;受北伐軍閥政府通緝輾轉流離#65380;離開北京南下到廈門#65380;與許廣平的情感糾葛,等等#65377;面對這些難解之事,前面的路該如何走深深地困擾著魯迅,他在彷徨,在抉擇#65377;于是,寂寞難耐中,他提起筆來梳理過去的生活,記下生命中感觸最深的人和事,同時也記下自己的生命流程#65377;可以說,《朝花夕拾》是魯迅真性情的流露,是從他心底流淌出來的小溪,潺潺地躍動#65377;年屆四十六歲,已經人到中年的魯迅把幾乎一生的探索軌跡展露給大家,這是他求索道路使然,更是他總結過去#65380;邁向新的人生的基礎#65377;站在歷史浪潮面前,他真實地解剖自己,用詩一樣的筆寫下《野草》,又真實地書寫自己,用舒緩的散文的筆寫下《朝花夕拾》,他不僅為世人留下了精神財富,而且為自己刻下了一座人生警示的路標#65377;《藤野先生》正是魯迅刻下這一人生路標的重要一記#65377;
告別了閉塞#65380;落后的家鄉,青年魯迅滿懷與封建勢力決裂的態度走異路,去尋求別樣的人們#65377;然而南京求學四年,他雖經歷了知識的更新#65380;思想的裂變#65380;精神的重塑,但由于當時社會制度的陳腐不堪,他感到無法解決現實矛盾,國內也無以施展抱負,于是他決定到國外去,所以《藤野先生》前一篇《瑣記》的結尾是:“所余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65377;”緊接著,《藤野先生》開頭就寫:“東京也無非是這樣#65377;”承上啟下,記錄曾經滿懷希望的國外景象#65377;顯然,這篇文章以記錄魯迅的行蹤為線索#65377;東京失望,那么去仙臺吧,據說那里還沒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去那里學習,既可以免除眼見中國留學生不學無術的煩惱,又可以不受干擾,專心致志地學本領#65377;據有關史料記載,魯迅當年選擇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確實是因其地處偏僻,無一名中國留學生的原因,可見魯迅不愿與不學無術#65380;無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者為伍的態度#65377;他要尋求理想,并為之奮斗,而在這里,他也恰恰遇到了一位誠心誠意幫助他實現理想的老師#65377;
文章接著刻畫藤野先生的形象,寫他的治學態度和認真負責精神#65377;在具體事件中,最使魯迅感動#65380;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像對待日本學生一樣對待魯迅#65377;據史料記載,藤野先生不僅為人熱情#65380;無私,而且對中國懷有較深的感情#65377;他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也樂意幫助中國留學生搞好學習#65377;他在給學生小林茂雄(當時與魯迅同班)的信中談道:“事族孝親#65380;忠君愛國諸觀念似為日本固有之特產,然無疑亦因受中國儒教之刺激與感化,故總該以中國為道德先進之國而敬重之#65377;吾親近周君,以為對其殷勤指導乃本人唯一可為之事,此非僅愛周君一人也#65377;”③他還在《謹憶周樹人君》一文中說:“我小的時候,曾跟福井藩校出身的野板先生學過漢文,對中國的先賢總是很尊敬,同時也覺得應該高看那一國的人,或許這就是周君感到特別親切和值得感謝的原因吧#65377;”基于這種傳統的中國觀,他對前來求學的魯迅比較照顧,而且不僅限于修改筆記,“同學間之交往#65380;公寓生活之安排,學習方法#65380;日本語之說法#65380;筆記之記法諸方面”④,都曾盡量給予幫助#65377;魯迅在文中詳細記述了藤野先生為自己修改筆記的情況:“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并“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65380;血管學#65380;神經學”#65377;
魯迅赴日留學時,中日關系雖已趨正常化,但仍有日本人歧視中國人,魯迅同學中也有對他白眼相加的人物#65377;因此魯迅的考試成績即使排在中間,而且藤野先生講授的解剖學,魯迅只考了五十九點三分,為丁等,不及格,可日本同學仍然懷疑藤野先生在為魯迅訂正筆記時做了記號,泄露了考題,他們派學生會干事檢查魯迅的筆記,寄匿名信詆毀魯迅,寫廣告譏諷魯迅#65377;這件事后來雖然澄清了,但在魯迅心上留下了難以去掉的陰影#65377;相反,藤野先生博大#65380;寬厚#65380;無道德偏見的作風與這些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魯迅心中樹起了崇高的形象#65377;魯迅在文章中說:“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65377;”這正是魯迅心悅誠服之處#65377;魯迅也正是懷著報效祖國的愿望學習醫學的,藤野先生可謂最理解他#65380;對他幫助最大的老師#65377;
關于魯迅的棄醫從文,公認的緣由是文中提到的幻燈片事件,魯迅在《吶喊·自序》中也曾鄭重申明過,但是這一重大抉擇背后還有深刻的背景,其中之一便是積久的種族歧視帶給魯迅的心靈重壓,幻燈片事件可謂導火索#65377;因此,仙臺醫專的種族歧視和幻燈片事件是影響魯迅一生的重要事件,藤野先生雖沒有在魯迅后來的道路上給予指導,但他當時給予魯迅的幫助和寬慰,從另一個層面鼓舞#65380;激勵著魯迅#65377;時過境遷,回想當年棄醫從文之舉,魯迅怎能不感慨藤野先生的博大和寬厚#65377;藤野先生對中國的情感和希望中國富強起來的愿望,正是魯迅的情感和愿望,魯迅書寫自己的人生歷程,不能不涉及藤野先生,而寫藤野先生,立足的又是自己探索的軌跡#65377;于是,仙臺醫專這所當時日本名不經傳的小學校驀然成為東方的焦點,藤野嚴九郎這位在學業上并未使魯迅受用一生的老師霎時成為影響他一生的先生#65377;這樣,我們就不難看出魯迅寫作此文的主旨了,他是借寫先生來寫自己,或者說,既寫先生,又寫自己,藤野先生既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先生,又是自己人生支點上的重要人物#65377;魯迅滿懷深情地回憶先生,同時也在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把理性的認識化作形象的感受,側面表露自己的心態#65377;因此,這篇文章看似寫人,實際卻是魯迅整理赴日留學的全過程,其中包括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棄醫從文的舉動;看似寫藤野先生,實際卻是記述魯迅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變遷軌跡#65377;
魯迅是徹底的反封建戰士,這是不爭的事實#65377;然而,品讀魯迅,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艱難和彷徨,常常讀出他思想背后的無奈和憂傷#65377;正如文中所說:“我離開仙臺之后,就多年沒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65377;”棄醫從文后狀況無聊,魯迅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心態#65377;的確,翻開魯迅的探索道路,有哪一步一帆風順呢?《新生》流產,《域外小說集》只賣出二十套,回國后于寂寞中抄古碑#65377;雖然一九一八年從《狂人日記》起他發表了一系列振聾發聵之作,但這耗費了他多少思想的銳力#65377;緊接著是“五四”運動的落潮,“三·一八”慘案的發生#65377;面對現實,他似乎悲哀地看到文字的無力#65377;國內仍然一片混亂,民眾仍然愚昧麻木,當年躊躇滿志地棄醫從文,而今又如何告慰遠在異國的恩師呢?在反顧中,他自覺地感受到了徒手振臂的軟弱,同時意識到了暴力革命的迅疾#65377;無獨有偶,寫完本文不久,他就奔赴廣州,并同許廣平一起完成了人生的又一重大選擇#65377;
撥不開的濃霧彌漫在一九二六年的天空,魯迅工作在缺少知音#65380;同樣遭受排擠的廈門大學里#65377;這是一段他只任教授#65380;不兼行政職務的“清閑”時期,又是一段他內心舉棋不定#65380;最受煎熬的矛盾痛苦時期#65377;他思索著思想之路,也思索著情感之路#65377;面對許廣平的愛情,他感到的是歡愉背后的痛苦和憂傷,這位反封建的戰士,卻那么難于痛下自己反抗包辦婚姻的決心#65377;在這真正的愛情面前,他多么需要當年棄醫從文時的勇氣啊!于是,在難以排遣的孤寂中,他寫下《藤野先生》,寫下自己的行進歷程,也曲折地寫下了離開仙臺之后的辛酸#65380;苦悶#65380;矛盾#65380;憂傷#65380;無奈種種復雜的感情#65377;或許,回顧棄醫從文時的果決,也確實為他南下廣州#65380;定居上海#65380;與許廣平結合等行為增添了一個有力的砝碼吧!
“為中國”,是魯迅稱贊藤野先生的話,藤野先生以良好的友善之心,為中國#65380;為中國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他盡力指導和幫助魯迅的目的是希望中國盡快發展起來,他是“為中國”的國際友人#65377;同樣,“為中國”更可以用在魯迅身上,他南京求學#65380;赴日留學,學語言#65380;學醫術#65380;弄文學,一步一步何嘗不是“為中國”!在“為中國”這一點上,魯迅與藤野先生的心是相通的#65377;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歌頌藤野先生,實際上是間接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感;反之,魯迅在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時,也正是烘托藤野先生的形象,兩者和諧地交織在一起#65377;
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回憶最使自己感激的老師,這種“感激”凝聚著自己仙臺學醫時對藤野先生指導和教誨的難忘,也凝聚著兩人惜別時的感慨,更凝聚著魯迅棄醫從文后二十余年想要訴說又無以訴說的辛酸#65377;是啊,學生在學有所成之后應向老師匯報#65377;學醫不成,無以匯報#65377;從事文學成否,也應有所匯報,但魯迅在仙臺之后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坎坷和艱辛,他已沒有勇氣向恩師訴說和匯報了#65377;憂郁#65380;苦悶的心緒再次升騰,面對眼前的歧路,面對復雜矛盾的局勢,魯迅的憂思沿著時間的小河又一次緩緩地流淌出來#65377;
在默默的懷念#65380;幽幽的體味#65380;沉沉的感慨和深深的嘆息之中,魯迅滿懷深情地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65377;”面對現實,魯迅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化為激勵自己的力量,他將情感置于回憶的河流,過濾出可以激勵自己的激情#65380;動力#65380;信心和憧憬,這是他前進征途上不可或缺的行囊#65377;雖然前方道路漫長,可能會有更大的障礙#65380;更艱險的環境,但他不會消沉,他將堅定地走下去,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65377;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金 紅(1965-),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文學博士,蘇州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65377;
① 魯 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頁#65377;
② 魯 迅:《朝花夕拾·小引》,《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30頁#65377;
③④ 參見蔣綏之主編《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2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頁#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