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成熟的標志

2007-12-31 00:00:00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7年7期

關鍵詞:作家 澳大利亞土著人 成熟 評價

摘 要:本文作者通過文學作品的分析概論了澳大利亞作家對其土著人的認識的變化,即從丑化歪曲→ 較冷靜的觀察和評價→對土著人的全新認識→客觀評價土著文化與土著人的社會地位→為他們不公正的社會待遇大聲疾呼#65377;希冀著讀者透過這一步步的變化領略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它逐步走向成熟的軌跡,從而更全面和客觀地了解這個國家#65377;

無論是以一七八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第一批英國殖民者踏上澳大利亞大陸作為這個國家歷史的開始,還是以一九〇一年一月一日澳大利亞聯邦的成立日作為澳大利亞歷史的第一天,都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土著人是最早來到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65377;并且有證據表明,土著人生存在澳大利亞至少有四萬年了(鄭寅達,費佩君 1991:4)#65377;所以,土著人形象也成為了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5377;但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的土著人形象究竟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尋著澳大利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接近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的土著人形象,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從而更客觀地認識澳大利亞,評價澳大利亞#65377;

澳大利亞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對于土著人的描寫或刻畫大多是臉譜化的,令人反感的#65377;威廉姆·丹姆帕爾將土著人視作“世界上最悲慘的人們”(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1994: 2-3);詹姆斯·庫克上校說:“盡管他十分羨慕他們恬靜#65380;看起來沒有受過任何污染的游牧生活方式,但仍認為土著人看上去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們’”(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1994:7);約瑟夫·班克斯爵士則將土著人描寫為“赤身裸體#65380;不可信任的,手拿長矛但又十分膽小的人”(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1994:9)#65377;沃特金·坦克在他的《有關新南威爾士杰克遜定居者情況全述》(1793)一書中指出:土著人的攻擊是因流放犯偷了他們的釣具和武器而要報復他們引起的,同時,流放犯中大多數為男性,他們襲擊土著婦女,強奸并殺害她們#65377;面對這樣的嚴重挑釁,土著男性們只有予以反擊,結果被冠以“殘暴野人”的惡名#65377;于是,白人與土著黑人間的矛盾也因此而產生#65377;

一八〇三年當殖民地的最早的報紙《悉尼報》和《新南威爾士公報》開始發行時,人們可以注意到有關嚴重的沖突大報道還只是局限在定居區的邊緣地帶,特別是沿霍克斯博瑞河地區,已定居下來的“文明的”土著人漸漸變成了殖民者嘲笑的對象#65377;早期的《悉尼報》不僅反映了白人對土著黑人的蔑視和嘲諷,而且又進一步造出了“可恥的野人”之說,認為土著人丑陋#65380;滑稽,這一描述作為對“可怕的野人”說法的補充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65377;

早期殖民地的詩歌中,土著人被刻畫為怪異之物,而非人類#65377;“黑色種族”存在于詩歌中,成為英國對澳大利亞實施殖民化過程中一個令人敬畏的背景,唯一一首富于土著主題的詩歌要算是查爾斯·湯普森的《黑鎮》了,此詩寫作的目的是要對政府建立土著人村莊,以便教化土著人的行為進行評論,表達了作者對土著人的憐憫之情,但這首詩并沒有對土著人表示出理解#65377;

刻畫土著人物最早的小說之一是《阿爾福雷德·達德雷或澳大利亞定居者》(1830)#65377;此書為無名氏撰寫,是獻給沙拉·波特的#65377;阿爾福雷德·達德雷在殖民地成功地發了財,便企圖在澳大利亞重建在英國的達德雷狩獵區已失去的家族產業,達德雷在關于移植到澳大利亞的英國社會的敘述中就提及了對土著人應采取的做法,反映了早期的罕見的有關兩個民族可以聯合的樂觀態度#65377;而在《殖民地的故事》和《凡第門島的叢林強盜》(1846)兩部作品中,查爾斯·羅克羅夫特描述了定居者面臨的具體困難,諸如叢林強盜和土著人,他刻畫了臭名昭著的黑人莫斯奇托(Mosquito)和許多殘殺的場面,以證實土著人是殘忍的野人,雖然表面上對黑人形象膚淺的#65380;小說式刻畫顯得過于夸張,聳人聽聞,甚至不夠準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羅克羅夫特畢竟強調了可感知的肯定的方面#65377;《凡第門島的叢林強盜》描述了一位落入土著人之手的白人婦女,從而謹慎地引入了諸如性騷擾和不同種族間通婚等話題,以后的許多作家們都對這些話題進行了全面的探索#65377;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兩部主要小說是亞歷山大·哈里斯的《移民之家或一個澳大利亞定居者的故事》(1849)和詹姆斯·塔克的《拉爾夫·拉什利》(1845-1846),但這本小說直到一九五二年才得以出版,這部小說講述了土著黑人的劫掠,包括土著人對一個白人家庭居所所發動的進攻,暗示了土著人的野蠻,最終通過作品的主人公魯本·卡布勒(Reuben Kable)探討了土著黑人與白人的關系問題,即在與世隔絕的拓荒環境中,這種關系定會建立在個體的基礎上#65377;因此,“每個走向文明邊緣的人都必須自己保護自己”#65377;哈里斯認為土著黑人的攻擊是由于白人入侵他們的土地,因此而產生的敵意所致#65377;所以,哈里斯一方面發出了保護白人定居者的強烈呼聲,另一方面又意識到了牧場主的貪婪和他們大量占有土地而引起了土著人的憤怒,哈里斯蔑視對土著人實施教化的做法,他說:“一個國家對一個種族實施土地掠奪,剝奪其生存方式,要其采納它的宗教的做法在本質上是很荒唐的#65377;”在塔克的小說《拉爾夫·拉什利》中,處于澳大利亞社會最底層的逃跑的流放犯和土著人之間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刻畫#65377;土著人鄙視流放犯,認為他們是白人社會中的人渣,而流放犯又因為自己是白人而瞧不起土著人#65377;于是,塔克小說的逃跑的流放犯拉爾夫·拉什利為當代社會提供了有關土著社會#65380;風俗及法律的最好的記錄#65377;

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土著人在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的出現就更引人注目了#65377;詩人查爾斯·哈珀起初對一八三八年發生的邁爾河槍決是帶著一種滿意的心態的#65377;后來卻寫了一首題為“一位土著母親的悲哀”的詩對土著人表示同情,這首詩就是以此次大屠殺為基礎的#65377;他的另一首長詩《奈德·康納》則講述了一位白人牧場主肆無忌憚地殺害了一位引導他穿過叢林來到安全地帶的土著人#65377;于是,這位牧場主患上了一種神秘的病,在看到死去的土著人的幻象后一命嗚呼#65377;哈珀認為那位白人牧場主違犯了自然道德法則,他用詩歌對白人的殘暴進行了控訴#65377;亨利·肯德爾早期的有關土著人的詩歌《土著人死亡之歌》(1862)則賦予了土著黑人“高尚的野人”(黃源深 1995:59)的神秘的個人魅力#65377;像《科勞拉》(Koroora)#65380;《尤拉拉》(Urara)和《尤爾馬拉》(Ulmarra)等幾首詩都詳述了部落之英雄的行為及飽受憂傷摧殘的土著婦女和荒蕪的景象#65377;但后來,肯德爾卻加入了對土著人進行諷刺的流行文學之列,他的《黑利茲》(Black Lizzie)#65380;《黑凱蒂》(Black Kate)以及《黑家伙杰克》(Jack the Blackfellow)都是鄙視和嘲笑土著黑人的典型見證#65377;同時期的詩人喬治·戈登·麥克雷的兩首詩《曼巴:一個土著人的回憶》(1867)和《拜拉戴德魯的故事》(1867)是對土著主題詩歌的很有意義的補充,這兩首詩真正嘗試了去理解和表現土著神話,麥克雷認為對土著文化的更好的理解來自于對土著神話及傳說的知曉和鑒賞,在現代社會中,神話和傳說在土著文化和白人意識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65377;

然而,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小說僅包括偶爾要嘗試對不同種族間的接觸進行理智的調查,而很少對已被人們接受的土著人定勢提出質疑#65377;所以,在亨利·金斯利的《杰弗利·哈姆林的回憶》(1859)中,土著人仍被刻畫成野蠻人的形象,他們仍構成了傳統的拓荒生活中的危險之一#65377;可是,查爾斯·德·布的小說《五十年前:一個澳大利亞的傳說》(1867)雖還是在敘述傳統的種族沖突的話題,但結尾時卻明確提出了可能且可取的解決種族沖突的新方法#65377;馬魯(Maroo)家族部落對喬治·麥克斯維爾白人定居者大肆進行殺戮后,接踵而來的是詹姆斯·凡尼摩·庫珀小說中常用的有計劃的#65380;系統的復仇模式,麥克斯維爾漸漸后悔他滿腔的復仇怒火,那樣做絲毫不比殺了他家人的土著人的做法好,而土著人酋長馬克摩葉漸漸明白了他自己所犯的罪行,轉而意識到了“文明人”的仁慈和道德,這是他最初所不理解的土著人最初的暴力行為被描述成是沖動#65380;抑或是當面臨白人威脅時的本能的原始行為#65377;所以,當土著人面臨死亡時,又被看作是雖可憐但又很英雄的人物,這部小說似乎要證明白人優于黑人,僅僅因為白人幸運地具有文明的優勢,可以發展更高級的意識,德·布的富于同情心的觀察#65380;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分析力造就了對那一時期土著人進行的不同尋常的詮釋#65377;

另一位作家拉爾夫·博爾德伍德在他的小說中體現了土著人的所有固定模式,因為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作為牧場主的他在西維多利亞經歷了種族沖突的最惡劣時期,這使他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是半個世紀后也難以從他的意識中抹去無處不在的土著人的威脅#65377;所以,白人要生活在沒有威脅的環境中的話,就必須要根除土著威脅#65377;對種族問題模棱兩可的認識在他的《牧場主的夢想》(1875)中有所反映,小說中的人物蓋·沃爾登和賴德戈雷夫是在通過共存,還是通過滅絕來達到和平的選擇間權衡著,第一種選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白人看來,由于人們認為土著人的本性是殘暴的,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65377;在《武裝行劫》這部小說中,瓦瑞蓋爾這個人物更多地體現了博爾德伍德內心對土著人的感受#65377;

羅莎·普里德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生活在偏遠的昆士蘭,那時她還是個孩子,六歲時,她家附近的霍奈特·班克牧場發生了土著人屠殺福瑞瑟家族的事件,這次大屠殺使羅莎·普里德對土著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恐懼和偏見,在她的多部小說和記實體小說中,都引用了自己的童年經歷和對土著人的感受#65377;在她的題為《逃亡的安娜》(1902)的小說中,土著人坎布是一個神秘的神靈,象征著白人婦女對土著人的性憂慮#65377;在辛普森·紐蘭德的《鋪平道路》(1893)一書中,讀者可再次窺見土著滅絕的不可避免性,盡管他們具有叢林謀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勇氣等天生的優點,但土著人看起來卻不能與白人的力量抗衡,而他們一旦在身體上被擊敗,并被從他們自己特有的社會環境中分離出來,被迫與白人社會有更進一步的接觸的話,土著人又會落入被刻畫為可恥的野蠻人的老套子#65377;

世紀的交替也并沒有提供能使土著人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的刻畫大大得到改善的神奇的分界線,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民族主義和激進主義又一次涌動在聯邦制中,從而導致根本無人考慮這個國家中的土著人,他們被無情地排除在憲法之外#65377;即使是在亨利·勞森#65380;A·B佩特森的小說和詩歌以及約瑟夫·弗菲的《無期徒刑》中也只是對土著人的存在略微有所關注#65377;然而,新的態度還是漸漸地產生了#65377;雖然起初很慢,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卻加快了,因為那時的白人的種族偏執態度有所改變,在國會立法中,保護土著人免受虐待和剝削的措施也開始有所體現,昆士蘭頒布了《保護土著人及鴉片出售法案》(1897),隨后,類似大法案在西澳大利亞(1905)#65380;新南威爾士(1909)和南澳大利亞(1911)相繼頒布,不公正的立法,如《西澳大利亞土著管理法案和昆士蘭土著人及特雷斯海峽島民法案》仍為成文法,繼續將土著人視作少數民族#65377;所以,在新世紀的最初十年間,土著人在政治地位和社會公平對待他們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并不大#65377;一九三八年土著人反抗歐洲人一百五十年非法定居的活動卻沒能贏得白人的同情;到了一九六一年,保守的羅伯特·孟西斯政府全面阻止土著人享有選舉權,但澳大利亞社會對于土著人令人震驚的生存條件越來越清楚的意識成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變化的催化劑,這一進步反映在一九六四 年澳大利亞土著研究所的建立,一九六四年莫那什大學還成立了土著人事物研究中心,一九七二年聯邦政府建立了土著人事物部,一九七八年召開了全國土著人會議,后來,還成立了土著人藝術團#65377;

綜觀整個二十世紀,我們不難發現,白人對土著人的認識通過土著神話和傳說得到深化#65377;凱瑟琳·朗恩·帕克的《澳大利亞傳說故事》(1896)和《更多的澳大利亞傳說故事》(1898)的發行在歐洲掀起了土著部落故事和歌曲的流行熱潮#65377;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金迪沃羅巴克渴望著將土著人的傳說作為很重要的東西傳達給澳大利亞的白人們,希望它們能與澳大利亞的自然景觀建立相應的親和關系,這促使了羅蘭德·羅賓森作品的發表,他的作品包括:《傳說與夢想》(1952)#65380;《羽蛇》(1956)#65380;《土著人神話與傳說》(1966)及《最靠近的白人所得到的》(1989)#65377;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是不可低估的,《心滿意足地躺在陽光下》(1958)和《憂傷#65380;快樂和土著人》(1961)在駕馭澳大利亞白人,讓他們知曉土著人神話奧秘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65377;

二十世紀初的土著作家人數是不多的#65377;杰尼·剛恩夫人的兩部小說《小黑公主》(1905)和《偏遠地區的我們》(1908)均是以屈尊俯就的態度對待土著人的,但同時又是許多目光短淺#65380;初衷是好的澳大利亞人的典型例子#65377;在她的埃爾塞牧場和偏遠地區農場的故事中,土著人被刻畫為落后的但又是可愛的孩子和笨拙#65380;拖沓的家養寵物的混血兒,但又是“不能與特定的社會群體融洽相處的人”或“野蠻的黑人”(Jennie Gunn1969:40),剛恩夫人對所有這一切都進行了簡短#65380;公平的描寫,在她的作品中,牧場主們“取下來復槍,手里拿著左輪手槍”(Jennie Gunn 1969:79),騎馬出來面對屠殺他們牛群的人#65377;

在對土著人問題展開全國性討論的背景下,兩位職業作家萬斯·帕爾默和凱瑟琳·蘇珊娜·普里查德對特別敏感的土著人—白人性關系提出了全新的看法#65377;澳大利亞著名作家邁爾斯·弗蘭克林在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行回顧時說過:“澳大利亞文學需要揭示的重要的文學主題之一就是有關‘土著女人’的話題,白人男子利用土著女人作為性工具長久以來一直被默認為是偏遠的澳大利亞內地一種已廣為人們接受的行為方式,因為那里鮮有白人女性,但這種認同又堅持認為這樣的通婚只是隨意的結合,并無深厚的愛慕之情”(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1994:9)#65377;而帕爾默和普里查德對于不同種族間的性行為則表達了復雜的看法,在帕爾默的《漢彌爾頓》(1928)中,白人漢彌爾頓選擇了與土著“妻子”和兒子一起生活在牧場,而沒有選擇白人家庭教師的愛;可是在《人是通人情的》這部小說中,白人男主人公博依德卻拋棄了懷孕的混血兒喬西,選擇了白人女子巴巴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博依德后來被牛踩踏而死,喬西生下了一個死產兒#65377;在帕爾默的兩本小說出版之間,普里查德出版了他的《庫娜圖》,在那之后,文學作品中最初那種簡單的塑造“土著女人”的做法就行不通了#65377;雖然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牧場主沃特仍不能摒棄他對于白人與不同種族通婚的條件,悲哀地拋棄了庫娜圖和獲得幸福的機會,但他畢竟和土著女子庫娜圖之間發生了身體與精神上的密切關系#65377;S·H·普賴爾一九二九年就拒絕出版帕爾默的《人是通人情的》,因為出版《庫娜圖》是普里查德堅持不懈地對土著文化富有詩意的本質的同情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理解的嘗試,她將自己認為的在種族關系中可能出現的特點和完整性全部展示了出來#65377;杰西·里奇費爾德的《遙遠的北方的回憶》(1930),是一部與普里查德和帕爾默作品同時代的作品,但它更主要地依據北方的生活經歷,她小說中的人物之一對牧場的現實生活進行了如下歸納:“在北部每十個被殺的人中間就有九個是直接或部分地因為干涉了土著女人#65377;當然,并非所有的事實都會公之于眾,但那些有特權躲在幕后窺視的人卻比廣大公眾知道或想知道的更多 #65377;”(Prichard1970:39)

綜上所述,人們不難發現十九世紀的后二十年及二十世紀初期,澳大利亞作家的作品中對土著人形象的塑造雖逐漸擺脫了以往的程式化,還以土著人些許公正,但總的來說作家們仍處在一種欲言又止的境地,還遠未達到酣暢淋漓#65380;一吐為快的境地#65377;

隨著早期文學中有關土著人的文學定式的漸漸消失,當代澳大利亞文學的做法是將土著人置于社會譴責文學的中心#65377;這樣做或是出于對土著人被剝奪了權利的真正關心,或是因為土著人能使小說引起特別強烈的社會或政治關注#65377;所以,在當代的澳大利亞文學作品中,除了展示不同種族間的性關系以外,還著重表現當代社會中的種族歧視#65380;白人對于過去行為的負疚感#65380;土著人身份的確定及土地權等#65377;不同種族間的性關系這一主題始于《庫娜圖》,隨后由許多作家將其繼續下去#65377;在瑪麗·杜拉克的《留住他吧》(1955)中,年輕的牧場主斯坦恩·羅特由于最終認識到他與土著女孩戴爾格瑞的關系已使他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而且達到了內心的平靜時,最初的土地與土著文化間的關系便擴展到了包括白人#65380;土著人與白人的結合以及國家的精神本身,這種擴展被視作是對三者有利的#65377;隨著土著人與白人間感情的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都得到了真誠而細致的關注,這一點從社會譴責小說的開山之作——澤維爾的《卡普里康尼亞》(1938)中就可以看到#65377;在這部小說的開篇中,作者就記錄了歐洲人來到卡普里康尼亞后對到那時為止尚未受到破壞的土著人生活的影響:“田間到處堆著牛骨,懶洋洋的土著人被教導著不要偷白人的牛……在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大多數土著人都喜歡生活在叢林中,而這個國家也一直向世界吹噓著它的自由#65380;強大與誠實#65380;幸福的澳大利亞!”(Xavier Hebert1985:5)

《卡普里康尼亞》對白人為滿足他們教化土著人的需要,大肆宣揚仁慈的白人專制制度的合理化及好處的做法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和控訴,特別是譴責了白人對土著人領土的搶奪及冷漠#65380;虛偽的官方態度和偽善之辭以及對混血兒的毫無人性的態度,因為混血兒通常是要被從雙親家族中帶走的#65377;于是,“混血兒”主題,作為“同化”年代的一種文學反映形式反復出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現實作品中#65377;在澤維爾后來的小說《可憐蟲,我的國家》(1975)中,作者自稱的最偉大的事業——現代澳大利亞已是一個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混亂不堪的國家的主題——在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他重又回到了控訴這個國家對待土著人的可恥的行為這一話題上來,他豐富的知識#65380;對土著人風俗習慣的熟知使得他的巨作成功地代表土著人發出了抗議#65377;其他對于澳大利亞白人種族歧視的歷史表示負疚感的作品還包括朱迪斯·賴特的詩歌《新英格蘭,黑人的跳躍》及《成年時代的戒指》#65377;托馬斯·基尼利的《吉米·布萊克史密斯的歌聲》則取材于一九〇〇年發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吉米·戈溫納的兇殺事件,講述了一個控訴白人種族歧視,并對此進行報復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暴政和偏見最終使土著人從可恥的定型模式轉變成了暴力模式,但也最終喚醒了許多澳大利亞人對種族歧視現實的認識#65377;而懷特則運用了土著人阿爾福·杜玻在他的《戰車上的乘客》(1961)中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疏離這一廣泛主題的強調;而官方的種族歧視在F·B威克斯的小說《海市蜃樓》中有所體現,小說中西澳大利亞的種族法律造成了一個年輕的混血兒和他的新娘的生活悲劇#65377;里查德·貝爾拜的關于西澳大利亞土著群體的小說《褐色的土地在哭泣》(1975)指出了貧苦中的相對貧苦#65380;警察的粗暴及限制性禁忌是如何導致了社會僵化和對土著人的全面剝奪;而多納爾德·斯圖爾特在《被驅使的人》和《亞拉利》兩部小說中預測了種族沖突的最終解決辦法在于種族融合,在《亞拉利》中,他的信念表現為兩個種族最突出品質的結合,即白人“一往無前的品質”與土著黑人“對國家的摯愛”將造就一個特別適合生存在澳大利亞廣大內陸地區的民族#65377;

在二十世紀已過去的五十年中,澳大利亞白人一直不斷地在提到這個國家中的土著黑人—白人的難題,盡管他們現在有意識地回避過去對于種族這一概念過于簡單的概括,但還是有作家渴望創作出真誠而公正的藝術作品來#65377;或許以下四部白人作家創作的作品可以包括在其中#65377;這些作品均創作于二十世紀的后十年,它們是凱特·格林維勒的《喬安創造歷史》(1988);羅德尼·哈爾的《第二個新娘》(1991);托馬斯·基尼利的《飛行英雄階層》(1991)及大衛·馬洛夫的《憶起巴比倫》(1993)#65377;但沒有哪個作家贊同奈那·迦雷六十年代在她的小說《邊緣定居者們》中提出的觀點:“她對于土著人的感情的回憶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65377;”所以,羅德尼·哈爾在《第二個新娘》中會讓他的主人公,一個上個世紀逃跑的流放犯與當地的土著人一起顛沛流離了近兩年,正是這些“男人”們幫助他通過他們的視野了解了這個國家,但一旦他返回了白人定居區,就再也看不到籬笆和道路,而只有障礙或侵略了#65377;正如批評家海倫·丹尼爾所說的:“那是一種深刻的視覺和語言震撼#65377;” (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1994: 8)《飛行英雄階層》描寫了一架飛往法蘭克福的飛機被巴勒斯坦恐怖主義者劫持,由于乘客中有一個土著藝術團,基尼利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局面的文化可能性,土著文化的過去和現在與一系列的當代西方道德觀念和態度相互作用#65377;正像《第二個新娘》那樣,澳大利亞白人是由外向內看,所以,土著人的歸屬感#65380;與土地和澳大利亞大陸的情態都成了不解之謎#65377;

新興的土著文學關注的焦點是精神與肉體的疏離及殖民地時期和現代社會中土著人的貧困#65380;對民族身份的追尋#65380;對現今土著人基本人身權利的堅持不懈的保護#65380;土地所有權及土著人權利的確定#65377;土著詩人凱思·沃克在她的第一部詩集《我們要走了》中指出了如果白人不立即改變他們激烈的態度的話,土著人將面臨他們的末日#65377;所以,她視記錄自己民族的志向和她的民族所受到的挫折為己任,她要向人們傳遞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社會中理應擁有與白人同等的地位這樣一個信息,但土著人同時又不能喪失他們的身份和特有的文化#65377;因此,《我們要走了》算得上是澳大利亞涌現出的第一批土著作家作品中的典型,其他的土著作家則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土著人的心聲,如西澳大利亞土著詩人杰克·戴衛斯將土地擁有權視作土著民族再生的關鍵;吉爾伯特的戲劇《摘櫻桃工》則透過土著人的視角來反映土著人的危機#65377;后來,他的土著人訪談錄集《過著黑人的生活》讓當代澳大利亞白人對所有澳大利亞人,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都應獲得基本的公平待遇的良知#65377;

結語

縱觀不同時代眾多澳大利亞作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理出這樣一條比較清晰的有關土著人形象的脈絡,即作家們最初對土著黑人的丑化#65380;歪曲→較冷靜地觀察和評價土著黑人→對土著黑人的全新認識→客觀評價土著文化并正視土著人現今的社會地位→最后為他們不公正的社會待遇大聲疾呼以喚起全體澳大利亞人的良知#65377;作家們筆下的土著人物和有關土著人的歷史事件無疑一步步揭開了長期以來一直被掩飾著的澳大利亞歷史的一部分,還澳大利亞歷史以本來的面目#65377;其實,這樣做也是一個國家逐漸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國家要發展下去所必須要做的事情#65377;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吳 慧,上海金融學院外語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澳大利亞文學#65377;

參考文獻:

[1] 鄭寅達,費佩君. 《澳大利亞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 William H. Wilde, Joy Hootoon, Barry Andrew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Literatur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1994.

[3] Colin Bourke, Eleanor Bourke and Bill Edwards (eds.). Aboriginal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94.

[4] 黃源深. 《澳大利亞文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

[5]Jennie Gunn. We of the Never-Never. Angus Robertson Publishers, 1969.

[6]Prichard. Far-North Memories[M].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7.

[7] Xavier Hebert. Capricornia[M]. Angus Robertson Publishers, 1985.

[8] 蘇勇.《澳大利亞文學主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午夜福利网址|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伊人中文网|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人妻21p大胆| 91九色视频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欧美第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精选自拍| 911亚洲精品| 国产二级毛片| 日韩精品资源|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亚洲天天更新|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91啪在线|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久久免费视频6|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九区|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精品国产91爱|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视频大全|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色AV色 综合网站|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亚洲第一色视频|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色香蕉影院|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欧美区国产区| 熟妇无码人妻|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色综合狠狠操|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