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廢名 小說 景物描寫
摘 要:廢名小說通過描寫優美的自然景物營造了夢幻般的抒情意境,渲染了平和恬淡而又帶有淡淡的憂愁與哀怨的背景氛圍,展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在廢名的小說中,景物刻畫不再只是為故事的展開、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舞臺,而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情節線索。
廢名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作家,其獨特之處即是他的小說在表達方式上成功運用了中國詩歌、散文的抒情寫意的手法,以詩意的語言、散文化的結構,構筑了一個又一個非現實的鄉村世界,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夢幻般的抒情意境。他用詩人獨到的眼光和敏感的心靈,再現故鄉、人生的平凡瑣事,描寫哀而不傷的故事,塑造安于自然、樂觀灑脫的人物,贊美鄉村的古樸之風、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
廢名的小說,沒有懸念迭生的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劇烈的矛盾沖突,作者要表現的是由瓦房、泥墻、竹林、流水、小橋、菱蕩、菜園等一個個具體意象構筑的美麗景致,是無始無終,流動不息的畫面,是這些美麗意象構筑的意境。閱讀廢名的小說,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或許你記不住某篇小說到底講了什么內容,甚至都不記得主人公姓甚名誰,脾氣性格如何,但是,你絕對不會忘記陶家村、史家莊和菱蕩這些地方的小河、木橋、竹林、桃園給你帶來的無以言表的淡淡感覺。
一般而言,景物描寫在小說中主要的作用就是渲染氣氛,增加意蘊,襯托人物的性格、情趣、心境,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墒窃趶U名的小說中,景物描寫被賦予極為重要的作用,情節與人物失去了以往不可一世的地位,自然風景和場景的刻畫也不再只是為故事的展開、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舞臺,而是直接成為敘事的目的之一。所有的景物不斷變化、流動,構成了一條視覺上的情節線索,進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廢名的筆下處處是小橋流水、茂林修竹、桃紅柳綠,這些美麗的景致為他的小說氛圍增添一抹清新秀麗的色調,賞心悅目,給人帶來愉悅美好的心情,造就了理想天地,表現出了他對自然的向往、回歸之情。
一
廢名小說以特有的藝術方式尋找一個新的世界,以特有的審美情趣自顧沉浸在寧靜優美的田園牧歌的吟唱中,建構起一個生活寧靜和諧、人性淳樸無欺的“桃花源”式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景物則成為構成其獨特背景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廢名小說中的世界,經常就是自然景物的世界,是他頻頻提到的世外桃源般的秀麗風景。
《竹林的故事》里開頭便寫到:“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 十二年前,他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①短短幾句話將小河、壩腳、竹林、茅屋、菜園等五個意象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潔凈的、清幽的山村圖,在敘述順序上也是先景后人,有意渲染,可以看出廢名在環境展示的藝術背景中渲染了古樸、寧靜的氛圍。廢名筆下的鄉村就是這樣寧靜、恬淡、充滿綠意,那些個木橋、石塔、宮殿、廟宇點綴其間,讓人覺得亙古以來天地就這么安寧、這么淡遠。
《菱蕩》中,“菱蕩圩算不得大圩,花籃的形狀,花籃里卻沒有裝一朵花,從底綠起,——若是蕎麥或油菜花開的時候,那又盡是花了?!雹谧哌M菱蕩,就走進了“真如”境界。在廢名筆下,菱蕩已是人格化了的菱蕩,幽杳、古樸、淡遠。菱蕩作為一個象征意象, 與“菱蕩人”的性靈融為一體,具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審美情趣,從而營造出充滿了性靈精神的“虛靜”意境,它是一種既在世俗生活之中又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寧靜淡泊的意境。展讀廢名的小說,那撩人的“虛靜”意境即會撞開你的心扉,讓你與作者一起去體驗心靈的自由狀態。
再看《橋》,朱光潛說《橋》的“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每境自成一趣”③?!稑颉冯m說是長篇小說,但更像四十三篇獨立成文的山水小品,而每一篇又都連貫一氣,營造出了一種鏡花水月般、似煙似夢的美好境界。這些錯落有致的風景,帶來美好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充滿豐富的意蘊。在這里作者借助于敘述者或主人翁的心靈去感受自然的風景和外在的人事,一幅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一件人事的活動就是一段內心的告白。如《橋#8226;史家莊》中的史家莊“白垛青墻,三面是大樹包圍,樹葉子那么一層層的綠”,還有一片大芋田,芋田里“好白的水光”,團團的小葉好像“許許多多的孩子赤腳站在水里”。小林第一次從史家莊做客歸來,三啞叔用紅花來裝飾綠竹枝,小林興高采烈地坐在水牛身上回家,在他過橋的一瞬間里,竹杖、紅花、老牛、幼童、石橋和溪水這六者有機組合,構成了一幅平和恬靜的田園風光,充滿了溫馨的人間氣息和生活情趣,飽含著中國古詩里風韻和意境,洋溢著動人的風情。還有《橋#8226;黃昏》一篇,小林在河邊站著,一絲絲下掛的楊柳,緩慢流動的河水,天上的幾顆星,如此景致讓小林想起一年以前朋友的感言:“那倒是很美的一幅畫?!憋L景如畫,而人在畫里,人與自然渾然一體,人物不過是自然的小小點綴。當廢名借《橋》中主人公小林之口說出:“我好像風景就是我的家”,想來沒有哪位讀者會感覺詫異。
對這種人與自然高度融合、渾然一體的境界,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宗白華作了最好的解釋:“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出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正如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是我的所謂‘意境’?!?④
二
在自然景物描寫方面,廢名繼承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特點,注意時間和空間的天然且巧妙構成,選取一些美麗的意象,在寧靜的大自然中抒發他平和恬淡的心境,感受大自然幽靜、沖淡之美,流露出憂郁的孤寂之情、無奈之情。盡管我們強調廢名小說的詩意,強調他用精細的筆觸生成的寧靜、和諧、幻美的田園風景,強調他對人性美、人情美的展現,但寧靜秀麗的風景背后總籠罩著幽怨落寞的氣氛,這使他的小說呈現出清新沖淡與哀怨憂郁并蓄的風格。
廢名常常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表達情感,這與中國文人失意時的寄情山水、聊作灑脫相一致。廢名的景物選擇在不同篇章中都有相似性,小說中主人公的住所多有一條小河、山坡、池塘、城墻、廟宇、沙灘等點綴。如《柚子》中外祖的村莊,后面被一條小河抱住,河東約半里,橫著起伏不定的山坡上,清明時節,滿山杜鵑?!朵揭履浮分欣顙尩拿┓拷ㄖ谏碁┻呉粋€土坡上,背后是城墻,左是沙灘,右是通到城門的一條大路,前面流著包圍縣城的小河,河的兩岸連著一座石橋。他要用這些意象來突出一種超然塵俗的情緒,一種讓人懷戀向往的亦真亦幻的境界。尤其像“河上柳”、“竹林”、“小橋”、“菱蕩”等既是小說題目,又是點綴人物形象的風景,同時它們又是極精致的意象,寄意含渾、深遠、超拔,又與主體情緒,人物命運遭際融洽無間。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描繪了如詩如畫的山水情景:潺潺的流水,翠綠的菜園,青翠欲滴的竹林,濃蔭覆蓋的茅屋地下跑著的雞娃,青草鋪平了一切,樹蔭已搭成了天然的涼棚,農夫、村婦、少女以及遠近的沙丘、橋洞、城郭等,如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但生活在這風景如畫的大自然中的三姑娘卻面臨著悲苦凄涼的現實生活,最后寂寞地離開了郁郁蔥蔥的竹林,輾轉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引起人們的哀痛與深思。作品流露出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哀愁。清新恬淡的底色之上,隱隱透出幾分淡淡的憂傷與惆悵,這是作者在黑暗現實面前苦悶傷感情緒的流露與表現。廢名作品中透露的孤寂之情, 其實是對自身生命的反省,在這種反省中形成了他文章的風韻氣質。廢名筆下的人物、樹林、古廟、竹林都透露出深深的寂寞,這種虛境空靈的意境恰恰與他的這種氣質相吻合。
再如《菱蕩》中對菱蕩的描寫:
菱葉差池了水面,約半蕩,余則是白水。太陽當頂時,林茂無鳥聲,過路人不見水的過去。如果是熟客,繞到進口的地方進去玩,一眼要上下閃,天與水。停了腳,水里唧唧響,——水仿佛是這一個一個的聲音填的!偏頭,或者看見一人釣魚,釣魚的只看他的一根線。一聲不響地你又走出來了。好比是進城去,到了街上你還是菱蕩的過客。
這樣的人,總覺得一個東西是深的,碧藍的,綠的,又是那么圓。⑤
這里所描寫的一切,顯得過于寧靜、悠遠,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一切都凝固在一個深綠的“圓”點上。作者筆下的無人、無聲的幽深清遠之境,正是作家內心情感浸染而外射的結果。垂釣者沒有故作悠閑的隱士風范,沒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沒有久候不得的憤意情緒,有的只是隨遇而安的平靜,在平靜中彌漫著一股孤獨、清冷的氛圍,透露出一種孤寂之感。
三
一般而言,自然景物是人物生活的環境,浸染著人物的性格特色,可以側面反映人物的情緒變化或主觀想法。在廢名小說中,自然風景都經過了作者心靈的過濾,含蘊極深。風景是人之所見、所感、所思,而人也是風景。在廢名眼中,無論是竹林、桃園,還是陶家村、史家莊;無論是橋、亭還是塔、廟,都是人人可見的美。廢名追求美的意境,在靜觀中對自然風景賦予美的描繪,人物也只不過是作為美的畫面上的一個組成部分,使畫面更加完美。作者在古樸、純真、幽靜的景物中洞見世間萬物生命本體的躍動,大膽挖掘景物描寫的作用,讓景物推動故事進展,從而使景物、故事人物的緊緊扭結占據了小說的中心。例如小林與琴子的相識就很典型,作者以金銀花為靈魂,寫金銀花的美,寫小林、琴子對金銀花的喜愛,寫金銀花所引發的兩個幼小心靈的溝通。在這里,花引人愛,人與花合,人與人之間因花而合,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境界。人物從這里出發,故事從這里開始,自然美景在這里展現。小說中的景物促進故事發展、啟悟人的詩興靈感,反過來故事、人物又賦予景物以豐富的內涵,使其生機勃勃、靈氣充盈。
廢名在《橋》中描寫了很多美麗景致:萬壽宮,家家墳,關帝廟,水丹庵,八丈亭,五祖寺,史家莊的金銀花和松樹,紅花山的山路和落日,楓樹橋的楓樹和流水,還有桃園,梨花,楊柳,清溪等等。這些景物通過小林和琴子的少年生活故事及小林成年后回鄉后的經歷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墒菑U名的小說沒有這樣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他書中的角色一旦離開這些環境就無法獨立存在;而離開小林等角色,書中的景物依然完整和諧,如詩如畫——人物在廢名的筆下反倒成為景物的點綴。即使寫人物的外部特征,也往往與景物聯系在一起?!稑颉分?,作者描寫透露著山野女兒純真本性的琴子的眉毛是“不著顏色之眉,實是使盡了這一個樹林,古今山色都湊在一起哩”,細竹的眼睛是“多么清澈,有如桃花潭的水,聲響是沒聲響,而桃花卻不能躲避她的紅”,《初戀》中,作者描寫姐的手“那手腕簡直同塘里挖起來的嫩藕一般”。廢名用詩人的想象,將少女的外貌與美麗的物象相連,很含蓄地將少女之美展現給大家,描寫得富有詩意令人遐想,將原本普通的人寫得與山水共色?!吨窳值墓适隆防?,作者描寫了一個流水潺潺、綠竹蔭蔭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園世界,天真無邪的鄉村少女三姑娘就生活在這里,三姑娘離不開竹林,竹林也離不開三姑娘,人與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了。
廢名小說基本不對人物作詳盡的刻畫,只是從場面、風景、氛圍、情調中突現出來。自然與人物渾然一體,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水乳交融,一種高遠玄妙的意境彌漫其間,直向讀者的心靈滲透。菱蕩人陳聾子樸拙渾厚,長年在蕩里種菜、澆水、采菱。樹色深,菱蕩幽,“天比地更來得小”,蕩水靜得出奇,只有魚兒的喋水聲偶爾打破無邊的幽靜。聾子終日與野花為伴,與水鳥神游。他孤身一人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求,不知憂慮為何物,離塵出世,超然物外。沒有菱蕩,他也不會有這份“止靜寂定”的心情。人生的孤寂都消失在菱蕩的碧藍幽深里,由此傳達出忘卻一切又超絕一切的情蘊。人與自然、心靈與外物互相補償,互相映襯,自然美與人格美達到和諧統一。在閱讀廢名小說的時候,我們常常流連于文中清新淡雅的自然之景,但更多的是被文中人物的情感美和道德美所打動。因為他在表達大自然沖淡平和之美的同時,也呈現出了沖淡平和的人性之美。
總之,廢名小說通過景物渲染了沖淡平和的背景氛圍,營造了幽靜清新的夢幻意境,襯托了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可以說,在廢名的筆下,景物被史無前例地委以重任,使廢名的小說如同一幅寫意山水畫淡雅飄逸,如同一支小夜曲舒緩迷人,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個性特征。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李波 (1965-),河南扶溝人,河南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① 廢名. 竹林的故事[A]. 廢名小說[C].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34頁。
②⑤ 廢名. 菱蕩[A]. 廢名小說[C].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70頁,第71頁。
③ 孟實.橋[J].《文學雜志》第一卷第三期,第185頁。
④ 宗白華. 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