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補墻 新批評 意象 多義性
摘 要:目的在于探討羅伯特#8226;弗洛斯特的詩歌 “補墻”的魅力。研究方法:運用新批評理論。結論:“補墻”這首詩歌的魅力在于其意象的多義性。
一、前 言
羅伯特#8226;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 美國現代詩人,善于在詩歌中運用意象來表達人生哲理,意象派詩人E.龐德對他的詩歌給予高度評價。文學意象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那些蘊含著特別意念而讓讀者得之言外的藝術形象”(胡有清,2004:88)。“‘言有盡而意無窮’,正道出了意象復義多解的特點。”(胡有清,2004:91-92)
弗洛斯特在詩歌中精心選擇的意象,比如,墻, 樹林, 路等雖然是自然界常見的景象,但含義豐富,充滿隱喻,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向讀者提供不同的角度詮釋世界,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弗洛斯特本人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詩是由隱喻構成的。……每一首詩實質上都是一個新的隱喻,否則就不成其為詩。” (轉引自Oster, 2004: 155)
傳統上對詩歌的鑒賞是那種印象主義的,是主觀的,有很大的隨意性。那么是否可以采用一種相對比較客觀的方法來鑒賞詩歌呢?本文將以新批評理論為依托,分析羅伯特#8226;弗洛斯特詩歌 《補墻》 ①(Mending Wall)的魅力——意象的多義性②。
二、新批評的客觀性原則
新批評發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十至五十年代在美國文學理論界占據了主導地位,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其思想前驅是美國意象派的代表人物T.E.休姆和E.龐德。…… 他們極力推崇文學的技巧,尤其是詩歌語言等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的研究”(黃源深,2003: 151)。這一流派自六十年代以后漸趨衰落,但其眾多理論因現實性和針對性至今仍保持重要影響,尤其在詩歌的分析和鑒賞方面仍發揮極大的作用,
新批評重視對文本自身的研究,追求批評的客觀性,認為作品的意義是不以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感受為轉移。其先驅是T.S.愛略特和I.A.瑞恰茲,主要批評家有蘭色姆、艾倫#8226;退特、克林思#8226;布魯克斯、威廉#8226;燕卜蓀等。在新批評看來,“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客觀的、自足的、獨立的藝術品的存在”(李屹,外語教學:2006年第3期),他們“認為作品是相對獨立于其歷史、作者生平和文學傳統等多方面背景的”(王先霈、王又平,2006:323)。因此他們提倡“客觀批評”,反對重視作者意圖的“意圖謬見”和重視讀者感受的“感受謬見”。為了使詩歌批評在實踐層面上具有科學性、客觀性,新批評派探索出了新的批評方法,即“細讀法”。“細讀法”要求批評家或讀者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發掘詞、句的多層含義,并分析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最終揭示出作者隱藏于詩歌中的真實態度和看法。燕卜蓀的《復義七型》③既是關于細讀法的理論,又是細讀詩歌的經典范本。
威廉#8226;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1984)是英國詩人、批評家,也是“細讀法”的提出者瑞恰茲的學生。《復義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是燕卜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該書中,他列舉了二百多首古典詩歌或散文的豐富實例,來證明意義復雜多變的語言是詩歌的強有力的表現手段。燕卜蓀本人對“復義”的解釋是:“讀者感到兩種解讀都成立,而又多少可以被一種二者結合的意義所取代,這兩者被用來構成一個明確的結構。”(王先霈、王又平,2006:338)“復義本身既可以意味著作者的意思不肯定,又可以意味著有意說出好幾種意義;既可以意味著指的是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又可以意味著一項陳述的同時具有的多種意義。”(朱立元,2005:115-116)燕卜蓀在《復義七型》中把復義的類型分為七種:1. 說一物與另一物相似,但它們卻有幾種不同的性質都相似;2.上下文引起數義并存,包括詞義本身的多義和語法結構不嚴密引起的多義;3.兩個意思,于上下文都說得通,存在于一詞之中;4.一個陳述語的兩個或更多的意義相互不一致,但能結合起來反映作者一個思想綜合狀態;5.作者一邊寫一邊才發現他自己的真意所在;6.陳述語字面意義累贅而且矛盾,迫使讀者找出多種解釋,而這多種解釋也相互沖突;7.一個詞的兩種意義、一個含混語的兩種價值,正是上下文所規定的恰好相反的意義。這一理論“打破了語言意義的一元性,賦予其豐富的多義性,在意義的多元展開中,不僅恢復了語言的生命力,也增強了文學作品的表現力”(董學文,2005: 299)。韋勒克評論該書說:“他開創了一種極為細膩、甚至有時是天才的對詩歌的語詞以及意蘊的分析方法。”(轉引自董學文,2005: 297)
總之,“新批評的理論基本上是詞語的。…… 新批評的主要思想是論述詞義、詞的相互作用、修辭手段和象征。”(王先霈 王又平,2006:323)
三、意象的多義性
弗洛斯特的詩歌,不能從詞語的表面意思去解讀。只有分析詞語的多重含義,才能體會到詩歌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根據新批評理論,將采取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分析:首先,尋找詩歌中造成詩歌意義多元化的詞、句;其次,分析多重意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最后,指出這種多義性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狀態。
“補墻”這首詩語言簡單樸實,絲毫沒有晦澀難懂的地方,可是細細品味,又覺得寓意深刻。這要歸功于詩人對以下詞句的選擇:“Wall” (墻),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首先,題目“補墻”中“墻”表現出兩種不同或對立的意象:保護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墻;造成人際隔閡的墻。所以從題目開始弗洛斯特就給讀者豎起了“兩垛墻”,讀者可以有不同的闡釋。 單詞“墻”雖然簡單,卻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詩人選擇“墻”這個詞語想表達什么?他對“補墻”是什么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把殘破的墻補好,還是干脆把墻拆毀?這個普通的詞語使詩歌從題目開始就顯示出朦朧的意境,讓人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
“補墻”中有兩個人物: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我”和“我”的鄰居。“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分別代表了敘述者和他的鄰居對墻的看法以及對“補墻”的不同態度。全詩共四十五行,只有這兩行被重復。因此,對這兩句詩行的分析對理解全詩至關重要。
在敘述者的眼里,墻顯然象征著把人與人分開的障礙物,而在他的鄰居眼中,墻就是墻,它是用石頭砌成的有用的實物,它能避免鄰里間不必要的矛盾和糾紛。當兩家的墻出現了裂縫,敘述者認為沒有必要補墻,他的鄰居則堅持補墻。詩人弗洛斯特贊成誰呢?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這一句首先出現在第1行,是敘述者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霜凍“它使得墻腳下的凍地漲得隆起,大白天的把墻頭石塊弄得紛紛落:使得墻裂了縫,二人并肩都走得過”,而透露出的信息是:既然連自然界中的“有一點什么”都不喜歡墻,那么隔斷鄰居交往的“墻”是應該拆除的。可出于慣例,敘述者還是叫上鄰居一起補墻。在補墻的過程中,他忍不住跟他的鄰居說:他們根本不需要墻,原因是他的鄰居那邊全是松樹,他這邊是蘋果園, 而他的蘋果樹永遠也不會越過去吃掉鄰居那邊松樹下的松球。他的鄰居只是簡短地回答:“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籬笆造出好鄰家)這位鄰居總共開了兩次口,這是第一次。敘述者無言以對,只是在心里發問:“為什么好籬笆造出好鄰家?”,他想告訴鄰居:“我在造墻之前,先要弄個清楚,圈進來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并且我可能開罪的是些什么人家。”接著在三十六行, 敘述者忍不住在心里重復:“有一點什么,它不喜歡墻,它要推倒它。”接著他開始在心里貶低它的鄰居,認為他像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野蠻人,在黑暗中摸索,不肯探究他父親傳給他的格言。敘述者懷疑鄰居是否真正理解父輩傳下的格言。而那位鄰居想到這句格言是如此的喜歡,“于是再說一遍,‘好籬笆造出好鄰家’。”這是這位鄰居第二次開口,全詩就此戛然而止。由詩歌的題目引發的敘述者和鄰居之間的分歧在全詩結束時并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我們仔細探究“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之間的關系,還是能明白作者的思想狀態和全詩的意義。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透露出一種不確定的語氣,首先,不定代詞something顯得敘述者語氣猶豫不定;在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中,形容詞Good語氣肯定,極其明確地表達了那位鄰居的態度;其次,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結構松散,用詞隨意,語氣顯得猶疑和不自信;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這句格言的句型是最基本的“主語(fences) +謂語(make) +賓語”(neighbors)的結構,結構緊密,用詞工整,語氣顯得鏗鏘有力。這句格言是那位鄰居應答的唯一內容,卻給人以強有力的感覺。它之所如此有力,不僅僅在于其句式的簡潔凝練,還因為這句格言流傳的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這句格言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是被引用最多的格言之一。所以,這句格言肯定有其內在的價值和正確性。從古至今,人類一直筑墻來保護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例如萬里長城。“好籬笆造出好鄰家”能夠一代一又代地流傳下來,無疑內含一定的道理。也許敘述者感受到這句格言的力量,潛意識中承認這句格言的正確性。所以當他的鄰居第一次開口說出:“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籬笆造出好鄰家)時,只是在心里反駁:“有一點什么,它不喜歡墻,它要推倒它”;當他的鄰居第二次開口高興地重復:“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籬笆造出好鄰家)時,他無言以對,全詩結束。敘述者也許是不屑回應,認為他的鄰居是個不愛思考的愚笨的原始人,只知道引用上輩傳下來的格言,不考慮其局限性。在敘述者看來,這句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格言還需要“探究”,籬笆(即墻)有兩種對立的意象,它固然能避免鄰里糾紛,但也會造成鄰里的冷漠。既然“墻”有對立的含義,“好籬笆造出好鄰家”的正確性就值得商榷,不可以像他的鄰居那樣全盤接受。詩歌“墻”的無言的結局,暗示了“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補墻”以敘述者的觀察“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開始,以他的鄰居的回應:“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結尾,意味深長,值得玩味。弗洛斯特用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巧妙地表現出了敘述者既反對補墻又不能確定的猶疑心態;用格言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反映了敘述者的對立面(那位鄰居)斬釘截鐵的反對態度,由于“墻”也可以理解為使人疏遠的墻,所以格言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籬笆造出好鄰家)也不能完全成立,確實會“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這兩種互相沖突的觀念自始至終也沒能分出對錯,拆墻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修復現代人日益冷漠的疏遠,而筑墻又真能避免人際的糾紛,造出好鄰居嗎?對于敘述者和他的鄰居之間的觀念沖突,弗洛斯特沒有表示誰對誰錯,實際上,這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思想狀態:混沌不定的內心世界。很多時候詩人的感受根本無法用清晰明確的詞語表達出來,只有用朦朧多義的語言,才能引導讀者去體會這首詩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很多時候,作者本人的感受就處于沖突之中,自己也梳理不清,這就迫使讀者通過對多義性的理解來分析作品。也許是生活本身太復雜,弗洛斯特無法給出答案;也許詩人有意如此,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也許詩人想通過這首詩提醒人們,是否砌墻并不重要,關鍵是一旦決定要砌墻,首先應該考慮清楚: “What I was walling in or walling out”.(我圈進來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
四、結 語
“墻”具有兩種意義互不相同的內涵,而且是不同民族文學中都會反復出現的意象,具有不闡自明的象征意義。人類對“墻”的內涵有著共同的聯想,具有榮格所說的原始意象的性質,具有普遍性。弗洛斯特巧妙地選擇了“墻”這一意象來統領全詩,為詩歌定下多義的基調。在此基礎上,用“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有一點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歡墻)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代表兩種互相沖突的觀點,讀者感到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讀都似乎成立又似乎不能成立,在意義的多元碰撞中,詩歌變得豐富、深刻,表現力得到了加強。如果弗洛斯特用明確的語言就補墻的問題給出答案,這首詩的魅力將消失殆盡。由此看出意象的多義性是這首詩歌獲得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燕卜蓀所說的:“含混的作用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 (王先霈、王又平,2006:338-339)總之,語言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它要求人們去探索無窮的可能性,這種探索的過程充滿了無限樂趣。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施經碧(1970-),浙江平陽人,南京理工大學外語系講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
① 羅伯羅#8226;弗洛斯特的Mending Wall,選自1979年版的《美國諾頓文集》P1105-P1106,中文版譯者是梁實秋。
② 多義性(Ambiguity)在不同的文本中分別被譯為“晦澀”“歧義”“含混”“朦朧” “復義”等。
③ 復義七型引自王先霈、王又平,《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8頁。
參考文獻:
[1] 董學文. 西方文學理論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2] 李屹. 新批評與詩歌解讀[J]. 外語教學, 2006(3).
[3] 胡有清. 文藝學論綱[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4] 黃源深. 外國文學欣賞與批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5] 王先霈 王又平.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 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 Oster, Judith. Frost’s Poetry of Metaphor[A]. Robert Fagge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obert Fros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