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趙太后 民本思想 德刑結(jié)合 術(shù)勢并用 政治家
摘 要:從政治學、倫理學和軍事學的角度,剖析《戰(zhàn)國策》中,趙太后“問齊使”和“新用事”所展示的治國方略和內(nèi)政、外交才干,通過與孔、孟、劉邦等人的比較,駁斥了當今學術(shù)界對她的歪曲和誤解。證明趙太后是我國封建社會早期具有民本思想,注重德刑結(jié)合,術(shù)勢并用,從善如流的政治家。
趙太后——戰(zhàn)國時期趙惠文王的妻子,孝成王的母親,時稱趙威后、孝威太后。四十多年前,因政治需要,她曾被國人廣為談?wù)?,并被某些人說成了“頑固、任性、昏聵無知”①的代名詞。而記載她事跡的文章,卻一直被選作中學、大學語文教材,時至今日,她仍被人說成“自私和任性”,“頑固和專橫”②,“溺愛子女、甚至蠻不講理,完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③。甚至最近還有人在指責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于不顧”④。在已經(jīng)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對其認真加以研究,對于我們正確繼承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很有必要。
趙國自公元前四〇八年,烈侯趙籍立國,至公元前二二八年趙遷喪國,歷經(jīng)十二世,享國最久的就是她的丈夫趙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其間,趙太后發(fā)揮作用了嗎?沒有文字記載,她沒有發(fā)揮作用嗎?趙惠文王臨終,為什么偏要讓她這個“女流之輩”“新用事”,輔佐孝成王執(zhí)政呢?僅此,我們就可推斷,趙惠文王在位時,她可能為趙惠文王執(zhí)政理國,做了一些貢獻,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一定的政治經(jīng)驗,受到趙惠文王賞識,才讓她輔國。她并不是像當今某些人認為的那樣“頑固、任性、昏聵無知”。
可惜,合理的想象,不等于歷史的鐵證。
但《戰(zhàn)國策》中《齊策四#8226;齊王使者問趙威后》《趙策四#8226;趙太后新用事》兩篇文章卻為我們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趙威后這一歷史人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公元前二七八年,秦攻陷楚郢都,對東方六國威脅更緊了。趙惠文王死后,威后替孝成王執(zhí)政。齊王為鞏固兩國友鄰關(guān)系就派使者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趙國聘問,新老交替,危難之秋,威后當然要隆重接待。
齊王給威后的信還沒有拆,威后便問:“農(nóng)業(yè)收成好嗎?人民安樂嗎?齊王健康嗎?”開誠相見,要言不煩,闡明了自己“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若愚的大智,犀利的談鋒表達了“君子相贈以言”這至高無上的禮節(jié)。致使專負外交使命的齊使竟不摸頭腦,誤認為輕視了他們齊王,并因此而很不高興。僅此,就足以反襯趙太后見地之卓越。
為消除齊使的誤解,太后以反問作回答:“如果沒有好收成,怎么會有人民的安樂?不先問年成和人民生活,反而有向人問事,竟舍本問末的嗎?”這三個反問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進一步闡釋了她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以農(nóng)立國,保民而王”的基本思想。接著,她又是一連九問,把話題引向深入:
“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yǎng)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葉陽予無恙耶?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huán)?,至老不嫁,以養(yǎng)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不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這一席問話,她既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坦蕩的胸襟里憎愛分明,賞罰有據(jù)的政治態(tài)度和重視人心向背的政治遠見,又高度概括了趙國德刑結(jié)合,術(shù)勢并用的治國之策。這不僅委婉含蓄地批評了齊國賞罰不明的政策失誤,而且設(shè)身處地為齊國提供了治國安民的大計。良言,藥也。對于齊國,哪里還能找到比這更誠摯的友誼和親善呢?他們當然應(yīng)該以敬重趙太后,尊重趙國而報答了。
趙太后對齊使的十五問鋪張揚厲,氣勢磅礴,雄健而豪邁,生動的排比帶鋒芒,挾雷電;有力的詰問于貌似零散中蘊含著豐富的邏輯和哲理,主次分明而淋漓酣暢,一派陽剛之美,光芒四射,浩然之氣如江河奔騰。這閃光的語言,實乃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之結(jié)晶。考其思想實質(zhì),乍看同孔孟如出一轍。但孔孟各自奔波一生,只是高談闊論,并沒有太多的執(zhí)政實踐。而趙太后雖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中青年時期卻和孟子同處一個時代,而且比孟子多了執(zhí)政的實踐,使她能夠洞明世事。如果說“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王齊國,子萬民”是儒家思想,那“業(yè)二士”“朝一女”“殺於陵仲子”則表明她已經(jīng)吸收法家申不害、慎到等人的學說,要張帝王之威勢,施賞罰嚴明之法,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⑤的治世之術(shù),從而融儒法之學于治國大政。說其政治思想比孔孟過無不及,至少不無道理。
因此,后來南宋人鮑彪為《戰(zhàn)國策》重定次序時,加注贊曰;“威后賢矣,其是非不詭于圣!齊有數(shù)士不能察,致使鄰國老女子愧之,王建不足道也?!U因《策》言謂后為賢智?!雹?/p>
《趙太后新用事》本來是她實施治國才華的閃光點,卻被人當成了“頑固、任性、昏聵無知”的證據(jù),這豈不更可笑?
公元前二六五年,趙太后替孝成王執(zhí)政,秦國乘人之危加兵于趙。自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素有幾國聯(lián)合用兵,或幾國聯(lián)合防守的規(guī)矩,《孫子兵法》不止一次說:“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雹呙鎸η貒倪M攻,趙氏君臣向誰求救?韓國已自顧不暇,趙燕雖是姻親,但齊燕為世仇,趙燕合兵抗秦,將給齊人發(fā)難于燕提供了機會,不但趙人無救,反而給燕國惹了麻煩。齊趙兩國于抗秦則唇齒相依,趙氏求救于齊,理所當然??墒驱R王卻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zhì),才肯出兵。“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雹鄳z愛兒子,是人的天性,老人疼愛自己的小兒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心理,古代帝王家國一體,爭權(quán)奪勢,哪個不是為了妻子兒女?趙惠文王新喪,太后替孝成王執(zhí)政,孤兒寡母,內(nèi)憂外患,老少同舟共濟,相依為命,人之常情。大敵當前,未交兵就骨肉分離,小兒子出質(zhì)異國,不要說老太后于心不忍,即使是男子漢大丈夫也未必忍心吧?至今仍被人說成這是“溺愛”,其實這是母愛。這比劉邦為逃命,幾次將一雙兒女推棄車下,不知要高尚多少倍!
再者,趙惠文王執(zhí)政三十三年,秦趙屢次交戰(zhàn),各有勝敗。雖然趙惠文王新喪,仍有廉頗鎮(zhèn)守邊疆,藺相如和平原君輔佐內(nèi)政,這一次即使齊人不助,趙國也未必危在旦夕——這些,趙太后肯定比別人清楚。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兩軍對陣,兵不厭詐,斗智為先。“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⑨作為一國之主,統(tǒng)軍之帥,不僅要善于謀勢、造勢,很多情況下要虛張聲勢,出奇制勝。趙太后不輕易讓愛子到心懷叵測的齊國作人質(zhì),正是她臨大事不驚慌,謀勢、造勢、用勢以維護趙國尊嚴,顯示趙國力量,穩(wěn)定國內(nèi)人心,鼓舞趙軍士氣的重要策略?!胺?qū)⒄?,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⑩。秦兵來犯之時,趙國的大臣們不是眾志成城,舍生報國,卻畏秦如虎,“強諫”趙太后忍痛割愛,讓長安君作為人質(zhì)以換齊兵,保自身茍安。所謂“強諫”似有強加于君,“欺君太甚”之嫌。早在趙太后之前就有“君為臣綱,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之禮法。國難當頭之時,趙臣竟強烈要求自己的國君,用她最疼愛的小兒子作人質(zhì)來保全臣下,這豈不又是個本末倒置嗎?趙太后自然要對這些人予以嚴責和教育。她明確告訴左右:“再有說讓長安君作人質(zhì)的,老婦我一定唾他臉上?!币f這是一種威嚴,這正是她憑高遠視,雖為女流之輩,一旦臨政,不乏君臨萬眾的威嚴?!巴倨涿妗币f是處罰,也算是所有的君王對臣下處罰中最輕的一種了。這不正體現(xiàn)了她處事寬而有度,嚴而有節(jié)嗎?怎么能說她是“任性”呢?
是她和觸龍一唱一和,不僅即時打破了君臣間的僵局,而且大大擴展了長安君質(zhì)齊的作用和意義。盡管他們敘舊話新,枝蔓橫生,但主題卻異常鮮明。其一,是說趙太后愛女兒,高瞻遠矚。為加強趙國地位,她不惜獻出自己的女兒,對燕國實行和親政策,讓女兒出嫁燕國做了王后。盡管母女離別之時,太后握住女兒的腳踝骨,痛哭流涕,難舍難分,但為了趙國利益,在理智和情感發(fā)生沖突之時,理智終于戰(zhàn)勝情感。每逢祭祀,趙太后總是祈禱鬼神保佑,不要讓女兒想娘家,要她安心燕國生育子孫,世代為王,為發(fā)展和鞏固燕趙關(guān)系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這雖屬舊事重提,但對激勵趙人為國建功立業(yè)卻不無現(xiàn)實意義。
主題之二,通過和觸龍的論爭向世人申明了為讓長安君建功立業(yè)而質(zhì)于齊?!獌H觸龍的存在和出現(xiàn),就從側(cè)面說明了趙太后的知人善任,先見之明,從善如流。
要說趙太后利用要不要送長安君質(zhì)齊,小題大做,可能多有不當,但說她借題發(fā)揮倒是個事實。她緊緊抓住觸龍一席話為轉(zhuǎn)機,因勢利導,于躲閃之間表現(xiàn)出進退有度,舉措適當,強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她借觸龍之口,告謂世人,讓愛子質(zhì)齊絕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齊國援軍,而是為了讓他及早建功立業(yè)。這一舉數(shù)得,對外揚了趙國之威,而且取得了齊國援軍,對內(nèi)穩(wěn)定了人心,教育了貪生怕死的趙國臣下,使他們認識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更激勵趙國“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盵11],從而立趙國于不敗之地。這是何等的高妙!難怪宋朝人鮑彪贊曰:“威后賢矣,其是非不詭于圣!鮑因《策》言謂后為賢智?!?對于趙國“大臣強諫”這種明顯違背禮法之舉,至今不見有人予以針砭,卻屢屢要對趙太后正當?shù)闹螄铰源蠹迂熾y,豈非咄咄怪事!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锻髥桚R使》、《趙太后新用事》兩篇文章,“問齊使”、“愛燕后”、“送長安君質(zhì)齊”三件事,充分表現(xiàn)了趙太后“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12]剛?cè)峒鏉瑸楣糯t君舜所理想的人物性格。她不愧為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集雄才大略和慈母心腸于一身的新興地主階級女政治家。
就是這么個人物,卻長期生活在趙惠文王陰影之下,不為世人所知,直到晚年才得以施展才華,可惜孝成王二年,她便謝世了。世俗可惡,人言可畏,眾口鑠金,兩千年后卻仍被人說成“頑固、任性、昏聵無知”豈不冤哉!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孫廷忠(1952-),河南周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鑒賞與大學語文教學;孫喜梅,河南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
① 分別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閱讀與欣賞,古典文學部分(一)》和江蘇文藝出版社吳功正主編《中學古文鑒賞手冊》。
②③ 分別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試驗修訂本#8226;必修)語文第一冊#8226;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第135頁。
④ 任公偉《大學語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頁。
⑤ 轉(zhuǎn)引自《辭?!罚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0頁。
⑥ 《戰(zhàn)國策#8226;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0頁。
⑦ 《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6頁。
⑧ 轉(zhuǎn)引自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73頁。
⑨⑩ 分別見《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6頁、第116頁。
[11][12] 見《戰(zhàn)國策#8226;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