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詩工而書,書工而畫,以詩為魂。”無詩的書法,脫不了匠氣與俗浮,無詩的畫亦然。只有書中有詩,畫中有詩,書畫方能有大氣象。我國文人題詩畫的特點,是以詩為魂、以書為骨,以唐宋的遺風為神韻。其展現出的,是淡而雅、靜而遠的藝術境界。其中,詩詞及書法對于題詩畫的涵養與高度,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謂題詩畫,即在畫面上根據畫意題寫詩詞。畫面題詩源于我國宋代,最先在畫面上題詩的人是宋徽宗趙佶。在此之前雖有題詩畫,如唐代白居易的《畫竹歌》,羅隱的《題複溪垂釣圖》等,但這些詩大都沒有直接寫在畫面上,而是寫在了別紙上。據說,宋徽宗有一次閑來無事,畫了一幅《臘梅山禽圖》。在自我欣賞中來了雅興,隨即在畫面上題了一首五言絕句:“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睆拇耍汩_了畫面題詩之先河。也正是由于題詩畫能夠以畫喻意、以詩點畫,并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從而彌補單純的畫,或單純的詩所不能達意的缺憾,由此受到了眾多畫家、詩家、書家的青睞。畫與詩歌、書法的完美結合,也形成了題詩畫獨有的藝術氣質。
一、題詩畫的第一重氣質——畫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百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敝袊嫐v來講究天人合一、心有萬象、天馬行空的創作方法和心境,并講究平面布局中的色、線、形的變化對比與呼應,虛實、疏密、開合、起伏、繁簡、聚散的相生相應,這與詩詞中的“謀篇”和“章法”的原理是一樣的。同時,畫家的筆墨里,往往滲透的是作者對人生的認知和感觸。因此,中國畫向來提倡“畫中有詩”的意境,作為文人畫子系的題詩畫尤為注重。由于畫者絕大多數也是詩者、書者,在作畫時,他們也往往追求畫像詩一樣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帶有詩的韻律,像詩那樣的善于創造美妙的意境,從而達到“畫外有意”“意趣無窮”,給讀者以充分的回味與想象的余地。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彼^“畫中有詩”,實際上就是明確提出文人畫應當具有超乎于繪畫之上、在所描繪的有形之物內蘊涵有更為豐富的無形的內容;就是明確提出繪畫與詩歌一樣,不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其次,國畫還要求立意為先,意到筆隨,筆筆傳神。往往看似疏疏淡淡的隨意一筆,便能夠體現出它包含的意義和事物的特性,無論是搜奇覽勝的寫生,還是門前小景的點染,都必須洋溢著濃郁的情感,雋永的形色意味,都要富有“詩意”,給人一種意象上的感受和浮想的空間。譬如,有不少畫家在表現悠閑心境的時候,常常喜歡隨手在一幅偌大尺幅的宣紙上,只寥寥幾筆,畫上幾條優游樂哉的魚,然后為了體現出魚兒在水的意境,就在畫幅的角上或潑墨或淡筆抹上幾片荷葉、浮萍水草。雖然,我們在畫面上并沒有看見任何漣漪、水流,卻能夠真實地感受到魚兒在水中歡暢嬉戲的意境。雖然畫面的東西不多,但很形象的幾筆,卻給讀者留下了諸多的回味和趣味,自然也能夠從這樣的畫面上,感受到作者悠閑自樂的心境。
二、題詩畫的第二重氣質——詩
國畫不太注重形式上的具體與抽象的劃分,而始終以氣韻神采的表現為高下,始終堅持“以文為心”的一貫傳統。在眾多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中,尤以詩與畫的關系最為密切。二者相結合的題畫詩,更是詩歌藝術的奇葩。它以“有聲畫”與“無聲詩”相結合,使詩與畫相得益彰,往往起到“點睛”的作用,從而極大地加強了藝術的表現力和審美效果,使人得以陶醉和共鳴。清代揚州畫派李鮮畫的《雞冠花》,從其畫面看,并無獨特之處,可他卻在畫中題詩:“笑君博帶峨冠立,俯首秋風不肯啼?!苯柚姷南胂?,給畫面注入了活力,不僅人格化了雞冠花,還隱喻了畫家孤芳自賞的心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著名畫家唐云潑墨作畫,揮毫題詩,頗有見地。他曾作《荷花圖》,并在畫上題詩云:“白荷花氣襲人清,玉露無聲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云,秋心今向筆塵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合拍,給人以畫能明目、詩能悅耳的美的享受;清代李方膺是畫蘭大家,他的《破盆蘭花》畫,獨具情趣,畫面上的花盆既破且壞,就在這破盆中,竟長出春蘭數枝。畫家在畫中題詩云:“買塊蘭花要整根,神完氣足長兒孫。莫嫌此日銀芽少,只待來年發滿……”從詩意來看,最后一句顯然漏了一個“盆”字。畫家雖沒寫出,卻收到了詩中缺字點題的藝術效果。仔細賞畫品詩,頓有余音繞梁之妙,情趣盎然。
三、題詩畫的第三重氣質——書
如果說,詩句是畫的靈魂,那么書法,則算得上畫之精氣了。書法中的點、線和筆畫間的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欣賞對象。運筆的疾徐輕重,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更能體現出畫家創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氣質和個性,將這些內涵與所表現的事物的形神有機地結合起來,便可做到心手相應,氣力相合,跡雖斷而氣連,筆不周而意周。因此,題詩畫的畫家,也幾乎全是書家。南北宋時期,曾出現了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以書法入畫,使題詩畫的內涵與氣質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張延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能書者皆能畫”。趙孟褈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錢選的“隸體耳”,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張利安,山西老年雜志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