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道教文化 《紅樓夢》 影響
摘 要:道教是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以自然無為為法則,同時還追求長生不死、消災祈祥,追求生命的永恒,因而能流傳至今。《紅樓夢》創作于十八世紀,道教文化對《紅樓夢》的影響涉及到表現方法、人物思想、夢境藝術、神仙崇拜以及養生益壽等諸多方面。
道教是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故稱道教。道教最早始于軒轅黃帝,尊奉《老子》一書為主要經典。
道教文化涵括了道教歷史、經典、修持方法、宮觀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訣、教戒科儀等諸多方面,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民眾的生活。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是一種有其獨特思想體系的文化,有其通達而完備的哲理學說,并在豐富的思想體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在道教文化中,“道”是無形、無色、無味、無聲、無情、無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無世不在,無處不有,是生化天地萬物一切有形的本源。“道”化生萬物,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且從不因為是萬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報答,毫無一點私自之欲,以用文字難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養育萬物,使自己永恒長存,不生不滅。道教以“道”為教理宗義,教導人們修行“道”一樣的品德,度己度人,同時還追求長生不死、消災祈祥,追求生命的永恒,因而能流傳至今。
《紅樓夢》創作于十八世紀,當時的中國,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民主和主張變革的思潮不斷高漲;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先進的民主思想和打著反清復明旗號試圖推翻清朝統治的行為進行強力壓制,并且制造了一連串的文字獄,加上時代的局限性,決定了在曹雪芹的身上既有當時先進的民主思想,也有迫于殘酷環境的無奈,還有他本身無可避免的封建主義特別是宗教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曹雪芹才揮筆“夢”“紅樓”,寫下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詩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創作《紅樓夢》時的矛盾心情。通觀一部《紅樓夢》,作者在描寫寶黛愛情和賈府這些封建家族的腐敗時,都讓我們看到了道教文化在表現方法等各方面對作品所形成的廣泛影響。
1.表現方法。一般認為,《莊子》這部書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中文學性和哲理性是比較強的。因此后人無論是普通的讀書人還是文學家都喜歡讀。魯迅先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可見莊子喜歡用文學性很強的寓言這種形式來立自己的一家之說。
莊子認為天下是污濁的,所以不能用莊重的語言去與人交談,只能用無心隨意之言與世人周旋,用被世人所推重的語言使人們信以為真,用有所寄托的語言來廣泛闡述道理。可見莊子的“荒唐之言”其實并不荒唐,在其所謂的“荒唐之言”中往往寄托著深刻的寓意,表達了莊子廣博深邃的思想。
《紅樓夢》在這方面顯然受了《莊子》的影響。曹雪芹在他精心創作的《紅樓夢》里,以“滿紙荒唐言”面世,明確告訴讀者自己講述的是在“賈雨村”(假語村)里將“甄士隱”(真事隱)的“紅樓”一“夢”。作者借寶黛之悲劇抒發著傷時罵世的宗旨,其中飽含著作者因憤世而生的“一把辛酸淚”。《紅樓夢》用“補天無材”的頑石“幻形人世”這個神話式的寓言統貫著全篇,其筆法與《莊子》神韻相通,正如作者在開篇所說:“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從形式上看,《紅樓夢》是由空空道人抄錄的《石頭記》演化而來,從內容上看,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更是道家文化的體現。
2.人物思想。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寶玉,就是一個深受道家文化影響的文學形象。寶玉在當時社會的同階層特別是賈府的男人中屬于另類,他身上具有濃重的叛逆色彩,因其與社會和家族格格不入,所以時常會遇到煩惱,每遇煩惱他就會去讀《莊子》,這一點既反映了他對莊子哲學的偏愛,也反映了道家文化對《紅樓夢》的影響。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雕琢,賈寶玉也同樣如此。在第十七回中,賈寶玉對稻香村有下面一番議論:“此處置一田莊,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無脈,臨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那及前數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這番議論中就滲透了“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
道家文化中存在著強烈的批判思想。莊子就敢于說出“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驚世駭俗的話,而賈寶玉也同樣敢于指責“文死諫,武死戰”的愚忠,大罵“致力仕途經濟”這些話是“混話”。
虛無主義思想是道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太虛幻境”之中多次出現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種假就是真,真就是假,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的思想與老莊哲學的虛無主義思想很相似。表面看賈寶玉經常“參禪”,但他卻說:“誰又參禪?不過是一時玩話兒罷了。”可見賈寶玉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更多。
3.夢境藝術。在道教文化中有很多寫夢境的名篇。如道教文學《枕中記》,就描寫了著名的黃粱美夢:唐開元七年,青年盧生赴京趕考,途中住在邯鄲一小客店,遇道士呂翁,授其青瓷枕,遂入夢境。夢中娶妻名門,飛黃騰達,出將入相,五子登科,享盡人間富貴,八十多歲善終。一覺醒來,悟破人間真諦,見店主人蒸的黃粱米飯還未熟。而最著名的應該還是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曹雪芹寫《紅樓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教文化夢境藝術的影響。據統計,《紅樓夢》全書共寫了三十三個夢。小說寫的這些夢給人以真真假假、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感,曹雪芹借夢這種形式寫人記事,雖然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的選擇,也是作者為了避禍的一種無奈。曹雪芹把夢境寫得多彩多姿,充滿了藝術的魅力,其中既能看到莊子的影響,又讓人生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感慨。在 “紅樓”“夢”中,“石頭”也富有人的靈性,也可以與人對話。“紅樓”之“夢”,“夢”便是本書的重要載體,是寄托作者思想的表現形式,正如本書在開頭所寫:“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紅樓夢》這部大書起是夢,寶玉情是夢,賈瑞淫又是夢,風月鑒亦從夢中所有。《紅樓夢》描寫的夢境,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曲筆描寫,其實質是夢幻化了的現實世界,作者用夢幻荒誕、離奇莫測的手法反映了豐富的現實生活,并借此表現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認識。
4.神鬼崇拜。世界上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宗教文化,教徒們信仰著不同的教義,他們所敬的神仙有著不同的形象,如真主、上帝以及如來佛祖。在中國,古時的先民們就認為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岳以及五谷牲畜都有相應的神主宰,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地對這些神靈產生了敬畏感,接著便頂禮膜拜,因而中國人歷來就信仰和崇拜神鬼。道教認為,世界上的東西,沒有永遠不變的。它們有生成,也有毀滅,毀滅下還可以再生成。天地也一樣。對天地的根由,道書上是這樣寫的:天地有生成也有毀壞。成壞一次,稱做一劫。一劫結束,那天地都合在一起,整個世界是片混沌。要待下一劫開始,天地和日月列星才重新出現。劫要經歷多長時間,只有神仙知道,因為像元始天尊等等大羅神仙,才能超脫劫數,永遠長存不老。既然天地有劫,人也有劫,惟獨神仙才能超脫劫數,永遠長存不老,而俗人又都想如神仙一般,自然就會一面敬神祈求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一面為死去的人打醮設道場超度亡靈,希望死去的人可以盡早成仙,不要成為厲鬼。在《紅樓夢》中,賈府初一要在清虛觀打醮,賈敬死后尤氏為之設道場,尤其是秦可卿死后,公公賈珍為她做的道場最為隆重:“擇準停靈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開喪送仆聞。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零八眾僧人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后死鬼魂;另設一壇于天香樓,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醮。”《紅樓夢》里這些關于打醮設道場的描寫,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道教生成、毀滅、生成理論的實踐行為。
5.養生益壽。在老子看來,“道”以及派生的天地萬物其本性都是自然天生的,而非人力之所為。人要身體健康,就要與自然保持和諧,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的就是人在生活起居和飲食諸方面,要按自然法則行事,即可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
賈府的老祖宗賈母是《紅樓夢》中著名的老壽星。她的養生之道便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老太太喜歡散步,認為散步能“疏散疏散筋骨”。她還喜歡熱鬧,每逢節日,便和兒孫媳婦們在大觀園邊走動邊說笑玩樂。元宵節時賈府擺了一場夜宴,等到上湯時,賈母說自己有些餓了,鳳姐兒便說有鴨子肉粥。賈母嫌膩:“我吃些清淡的罷。”又嫌“棗兒熬的粳米粥”太甜,吃了點兒“杏仁茶”和“各種精致小菜”,最后還不忘“用過漱口茶”,真正是掌握了道家的養生之道。正因為賈母遵循了道教的養生之道,以散步活動筋骨,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雖然賈府也有很多讓她煩心之事,她也能移情易性,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再加上她性格豁達而養神,調節飲食以養身,自然就健康長壽了。
在賈府中有一個自傳俗方,“無論上下,只一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凈餓為主,次則服藥調養”,王熙鳳的女兒大姐兒身體不適,王太醫便說:“只是要清清凈凈的餓兩頓就好了。不必吃煎藥,我送丸藥來,臨睡時用姜湯研開,吃下去就是了。”這種饑餓療法正合“道法自然”的原理。
道家追求生命永駐的境界,往往試圖通過種種修煉方式而達到這一目的。修道之人通過自己的修煉實踐或直接的行醫實踐,在中醫藥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如晉朝的科學家、道教領袖葛洪,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就撰寫了《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被稱作中醫史上經典的醫藥著作。同時他的煉丹術也被視為西方化學的奠基之術。在《紅樓夢》第二回有這樣一段話:“子興嘆道:……次子賈敬,襲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愛燒丹煉汞,別的事一概不管。”賈敬為了煉成仙丹,早日成仙,即使長孫媳婦死了也不肯回家,惟恐染了紅塵將前功盡棄,可見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在賈府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宋悅魁(1956-),現為河南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高級講師,省級優秀教師、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2] 魯 迅.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 莊 周.張耿光譯注.莊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 老 子.《道德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