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當代散文 宗璞 細節描寫 技巧運用
摘 要:散文創作離不開細節描寫。只有充分調度細節描寫,才能開拓境界,提升品位。文章以宗璞散文創作中的細節描寫為觀測點,就畫面設置、場景安排、色彩點綴、心態展現等角度入手,探討其散文創作的細節表現技巧。從一個層面洞察其散文的美學意蘊,進而提高鑒賞水平。
宗璞以她的豐富學識,以她與知識者甘苦命運的相知,以她誠與雅的藝術追求,使她成為一位出色的知識型作家,尤其是一位文人型的女性作家。她學養深厚,得之于家學的滋潤,小時候母親就讓她背誦很多古典詩詞,父親馮友蘭是一代著名哲學大師,對女兒的文學、美學產生重大影響。姑母馮沅君(淦女士)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對侄女的成長的影響不容忽視。作者一生跟隨父母在大學校園,生活在知識分子群中。水木清華的一石一木,西南聯大的一磚一瓦,北大燕園的一花一草,從童年時代迄今,它們始終滋潤陶冶著宗璞的心靈。她一九五一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就開始文學創作。后調至《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對英國文學有較深的研究。誠如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云:“一個沐浴在西方藝術之中,而又曾為中國文化所‘化’過的人更是有福的。”她是有福的,因為在同代人中,她是一位在深刻文化背景中成長的有準備的作家。她鐘情文學,寫詩,寫小說,也寫散文。尤其是散文創作,成就斐然。從游記、抒情寫景、人物敘事到域外訪問、文化隨筆,涉及廣泛,造詣頗深。“可說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①她的散文從內容到形式可圈可點處甚多。特別是細節描寫引人注目。“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組成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物性格和生活事物的最小單位。一般地說,對那些細致、具體可感并具有典型意義的東西的描寫,特別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那些具體、細微具有典型意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都可稱之為細節描寫。”②宗璞的散文,往往用一兩個細節表達出復雜、細微的思想感情,具體準確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開拓出優美的意境。僅此,宗璞散文就值得我們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與研究。本文擬從宗璞散文的細節描寫切入,探討其散文的藝術技巧。
一、畫面設置
宗璞長于詩書之家,自小喜愛鑒賞名畫,曾經潛心研究過許多中外繪畫作品。她在線條、色彩、構圖方面秉具的慧心和敏感,為她后來引繪畫因素進行散文創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宗璞的許多作品完全可以視作一幅幅繪畫作品來欣賞。她的散文猶如詩歌,畫面豐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風味和情調。時而氣象闊大,雄偉壯觀;時而幽靜清新,精美雅致;時而恬淡自然,小巧純樸。然而,無論何種景色,在作者筆下,總顯得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細致的觀察,對社會現象深刻的領悟,對現實生活深切的感受。如《廢墟的召喚》:“且看那瞬息萬變的落照,迤邐行來,已到水邊。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著綺輝。遠山凹處,紅日正沉,只照得天邊山頂一片通紅。岸邊幾株枯樹,恰為夕陽作了畫框。框外嬌紅的西山,這時卻全呈黛青色,鮮嫩潤澤,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淺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好一幅優美的水彩風景畫。畫面上有落日;也有山、水和枯樹;有近景,也有遠景;更有紅、白、黛青等諸多顏色。充分體現作者善于融傳統繪畫技法,講究構圖布局,注重色彩點染,力求以文作畫的藝術追求。再如《螢火》:“若在淡淡的月光下,草叢中就會閃出一道明凈的溪水,潺潺地、不慌不忙地淌著。溪上有兩塊石板搭成的極古拙的小橋,小橋流水不遠處的人家,便是我兒時的居處了。記得螢火蟲很少飛近我們的家,只在溪上草間,把亮點兒投向反射出微光的水,水中便也閃動著小小的亮點,牽動著兩岸草莽的倒影。”這完全是一幅水墨畫面,近乎鄉野式的村居,小橋流水,月光淡淡,螢火點點,幾乎全是景物的組合。畫面布局單純緊湊,營造出一種古樸恬淡、閑適溫馨的生活氣息。作者不直言鄉思,卻把全部感情融進一組組畫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也融進了畫面,牽惹讀者悠遠的遐思,使人在月下溪邊的背景上,仿佛聽到兒時的“我”在月下橋頭等母親時看到螢火,好玩地大聲叫道:“燈!飛的燈!”又仿佛看到她的幾分天真、幾分頑皮、幾分好奇。這樣,思舊懷親的題旨就通過月下螢火圖展現出來了。又如《水仙辭》:“綠色的芽,漸漸長成筆挺的綠葉,好像向上直指的劍,然后綠色似乎溢出了劍鋒,染在屋子里。在北風呼嘯中,總感到生命的氣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時候,悄然飄來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氣,那是水仙開了。小小的花朵或仰頭或頷首,在綠葉中顯得那樣超脫,那樣悠閑。淺黃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單瓣的,則格外神清氣朗,在線條簡單的花面上洋溢著一派天真。”幾筆濃淡相宜的涂抹,好似一幅油畫。古人道:丹青難寫是精神。但作者憑借她的深厚的藝術功底、構圖設色的語言駕馭功力,便以飽蘸情致的筆墨,出神入化,揮灑自如,那水仙的形姿、情態、氣韻、精神,便清晰地印在畫布上。不僅傳情、傳神、傳趣,而且讓讀者可觸、可感、可嘆!仔細玩味,離開繪畫的因子,僅從語言的角度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如此高妙的境界的。又如《他的心在荒原》:“據說一切擺設都盡量照原樣。四壁圖書,一張書桌,數張圈椅。圈椅上搭著他的大衣,靠著他的手杖。哈代的像掛在墻上,默默地俯視著自己的書房和不斷的來訪者。”這是一幅素描,簡單明了的數語,畫出了哈代書房的擺設。畫面簡潔,線條流暢,似乎傳遞出哈代的生活情景及其精神追求。《湖光塔影》本身就是一幅布局勻稱的畫。作者巧妙地糅進了繪畫這個空間藝術的筆意,乍看是一幅靜物速寫,細瞧則流動欲舞。調動了讀者豐富的聯想,可謂匠心獨運。因為對繪畫的修養較深,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會提到“畫”,如《我愛燕園》:“像是一幅沒有著色只有線條的鋼筆畫。”《丁香結》:“如同印象派的畫。”《三峽散記》:“像一幅無言的畫”、“有的如大幅抽象派的畫”等等。
二、場景安排
在散文創作中,場景描寫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最終是要為提升主題、豐富內容、刻畫人物服務的。這樣的細節描寫,不僅能夠“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使讀者如入山陰道中,流連忘返,領略花鳥蟲魚的自然美、柴米油鹽的生活美、嬉笑怒罵的社會美,而且能夠景中出境,因景及人。讀者可看到陰晴圓缺的自然背景、人物活動的場景環境,欣賞藝術作品的內蘊美、形象美。宗璞的散文幾乎篇篇都能以簡單的細節映現出詩意的光輝。不僅真實生動而且富于魅力;不僅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深切,而且令讀者浮想聯翩、體味無窮。這是再現與表現的結合,是簡練與含蓄的統一,是蕭疏淡泊與氣韻生動的融匯,體現了作者散文創作的理念。如《夢回蒙自》:“記得那時有些先生的家眷還沒有來,母親常在星期六輪流請大家來用點家常飯。照例是炸醬面,有攤雞蛋皮、燒豌豆尖等菜肴。以后到昆明也沒有吃過那樣好的豌豆尖了。記得一次聽見父親對母親說,朱先生(自清)警告要來吃飯的朋友說,馮家的炸醬面很好吃,可小心不可過量,否則會脹得很難受。大家笑了半天。”這段生活場景,把母親的善良好客和盤托出,同時也襯出朱自清幽默風趣的一面。可謂一石二鳥。再如《一年四季》:“雪消了,冰化了,楊柳又發了新芽,從嫩黃變成新綠,長成長長的柳線,垂在湖面上了。這小伙子仍是每天站著讀詩。杜甫的主要東西讀完了,又讀李白。他曾把‘夢游天姥吟留別’讀成天老,可是第二天就更正,大聲又讀了好幾遍。荷花開了又謝了,水面上還留著幾株殘荷。他已經背會了盛唐的那些大家,讀起‘碧城十二曲闌干’了。”寥寥幾行把一個青年學子在未名湖畔讀書的形象描述得真切自然,把他知錯必改不經意的精神透視出來。這個學習場景雖小,但能以小見大,它猶如一扇窗口,可以洞見一代青年勤奮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又如《報秋》:“一朵花苞鉆出來,一個柄上的好幾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長越長,成為玉簪模樣。開放都在晚間,一朵持續約一晝夜。六片清雅修長的花瓣圍著花蕊,當中的一株頂著一點嫩黃,顫顫地望著自己雪白的小窩。”簡潔幾筆勾勒出玉簪花開放的自然場景。玉簪花開放的形、神、姿態都在其中,并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玉簪花的精神境界與情感眷念。真是富有詩情畫意、不可多得的文字。難怪王兆勝會這樣說:“北京散文作家喜愛平淡的白描手法,簡單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副情狀,活靈活現,栩栩如生。”③
宗璞的場景安排往往與畫面設置相聯系,畫面中顯場景,場景中現畫面。這樣畫面具有立體感,場景具有多維性,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細節描寫的魅力。
三、色彩點綴
在審美活動中,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但是,調色的本領,卻不是人人都具有的。繪畫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調色的藝術。如果顏色處理不當,失去勻稱與和諧,再美的景色在筆下也顯不出美來。赤橙黃綠青藍紫,看來都是尋常色。當色彩只有在體現出感情的時候才是美的,光有調色的本領而色中無情,頂多只能稱得上“畫境”、“畫工”,還算不上“化境”與“化工”。散文創作也是如此。“現實生活中的色彩世界,以及色彩賦予人們的豐富審美情趣,必然反映到散文創作中來,散文的色彩描寫,也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美學意義。”④如《好一朵木槿花》:“一陣風過,草面漾出綠色的波浪,薄如蟬翼的嬌嫩的紫花在一片綠波中歪著頭 ,帶點調皮,卻絲毫不知道自己顯得很奇特。”嬌嫩的紫花與綠色的波浪相映襯。作者用擬人與比喻使色彩與線條具象化,又在具象化中現出了色彩與線條。再如《三峽散記》:“從峽口望進去,可以看到六層山色,最近的是黃,然后是深綠、綠、藍灰、灰和在江盡處天下邊的灰白,灰白后似乎還有什么,每個人可以自己在想象里補充。”作者富有層次地著色點染。色彩由濃漸淡,淡得讓人無法想象又不得不去想象。想象著峽口里面的天地是那么的廣闊,那么的神奇。非作者的彩筆,描繪不出那樣的神韻。又如《“熱海”游記》:“瀑布不高,但水勢很猛,在濺起的水花中,可見水潭一側有大塊顏色鮮明的巖石,好像一張古怪的臉譜,涂有黃、褐、黑、白、綠各種顏色,在這兒看著水的起伏,山的變遷。”有不同的色彩點綴水邊的巖石,輔之以“一張古怪的臉譜”的比喻,頓時賦予巖石以生命、以感情。
另外,作者為追求形象的個性鮮明,畫境的色調清新,常常動用反復性著色藝術,以求展示純凈、單一,達到色彩美。如《羊齒洞記》:“每片葉子都是那么綠,那么亮,綠得透明,綠得鮮嫩。不是盆景中的綠,也不是‘綠滿階前’的綠,而是懸在頭頂上,很大很大的任意生長的一片綠。”作者僅一字點化,將羊齒洞大束大束的羊齒植物的葉子的綠的形態鮮活地畫了出來。而且有了對比的韻味,寫出綠葉的光澤、感覺以及神氣。這樣的神來之筆,激活了整個畫面,頓時有一種盎然的生機仿佛流溢出來。再如《三千里地九霄云》:“而天空是無邊際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這樣藍著。藍得豐富,藍得慷慨,藍得澄澈而光亮,藍得讓人每抬頭看一眼,都要驚一下,‘哦!有這樣藍的天!’”通過抒情的方式把昆明的藍天的神態生動地展示了出來。藍是顏色的概念,比較難寫。令人贊賞不已的是,作者并沒有像常人那樣以各種喻語進行描摹,而是高明地借助于聯想引起的抒情來獲得良好的效果。她把天藍的專一、天藍的氣度、天藍的質感、天藍的神情,都表現了出來。古人曾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寫景之難,就難在不落俗套而有創見。作者以色彩點染,不僅從大處著墨,寫得形象飛動、色彩明麗,如詩如畫,也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語言的表現張力可見一斑。
作者就是這樣巧妙運用色彩詞,點化景物。色彩使景物感情化了,景物使感情色彩化了,感情又使色彩具象化了。作者在散文創作中,但凡景物描寫往往與一定的色彩相聯系,而一定的色彩又能喚起人們對某種形象的聯想。它不是單靠視覺給人以美感,更為重要的是注入了感情。這不僅是對畫技的運用,更是對畫技的發展。
四、心態展現
宗璞的學養與研究決定了她的文人心態,而這種心態必然反映出她的創作心態。這種創作心態又必須通過人物意識和情緒的流動,直接或間接地呈現在對客觀現實生活的描寫中。“散文是一種自由的藝術,與心靈活動相契合,心有所思,執筆成文,隨意而至,無拘無束。”⑤宗璞正是站在“相契合”的臨界點上,以自己曠達處世的姿態,寬松自由的心境,透視出人物觀照自然的意念、感悟人生的信念、體驗社會的理念。她談情志、談情采、談情思、談情操、談情趣、談情理,一切均源自她的真摯。她注重心靈的充分展示、情緒的自然流動,不矯情、不吝情。由于宗璞有過童話創作的經歷,她又能以童心表達天真,以童趣表現認真。如《冬至》:“隨著落葉飄零,白晝一天天短,黑夜愈來愈長。清晨散步,幾同夜行,無甚意趣。只要到了冬至,經過這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便晝漸長,夜漸短,漸漸地,春天就來了。好像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落到了谷底,無可再落,就有了上升的希望。可以期待花開草長,可以期待那拖著藍灰色長尾巴的喜鵲的喳喳叫聲,并且在粉紅色的晨光中吸進清新的空氣。”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希望的追求、人生美好的企盼的情趣。這種心態就如同春天活力四溢,粉紅色是一種健康色,寓意著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境界。再如《松侶》:“走出夾道不遠,有一處小松林,有白皮松、油松等,空氣自然是好的。我走過時,總見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聲談家常。譬如昨天誰的媳婦做的什么飯,誰的孫子念的什么書。松樹也不嫌聒噪,只管靜靜地進行負離子療法。”由上面的宏觀的人生,拉近具體的人們。這里,一群老人雖老不服老,聚在松林下,鍛煉身體,談笑風生。生活得是那么輕松、自如、悠閑,而被人格化的松樹,正好映襯了老人們的健康的心態。在《人老燕園》里也有這樣的表現。又如《紫藤蘿瀑布》:“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這簡直就是一段直抒胸臆的文字,飽含情感。這里鏡頭拉得更近,定位在自己的人生心態。它把作者對自然的呵護、人生的關愛盡顯心靈的看臺,別有一種感染的力量。
宗璞是真誠的。這種真誠使其眼睛不被塵世的濁霧所蒙蔽,而且通過她的心靈鏡面能呈給讀者的人生畫面也就顯得格外清晰。亦如作者在《小說和我》中說到:“沒有真性情,寫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情,則普通人的一點感慨常常很動人。”在宗璞的創作中,誠既表現為作者的態度,表現為她的心情、推理和判斷,表現為她的人格理想和價值尺度,也表現為她筆下的人物的心態。
綜上所述,宗璞的散文創作特別善于精心采擷細節、描繪細節,使作品生動充實、豐滿多姿。也是其散文具有藝術魅力的所在。一些看來似乎無關緊要的細節卻抽筋牽蔓似的聯系著主題。經作者的巧編妙織,散文的境界變得博大,思想變得深沉,情韻變得豐富,藝術變得精湛。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吳延生,江蘇淮陰工學院人文系副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① 陳素琰.宗璞散文選集[M]#8226;序言[J].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2.
② 吳延生.神情并茂趣味無窮——從審美角度看中國古典詩歌的細節描寫[J].貴陽:貴州大學學報,2003.(4).84.
③ 王兆勝.文學的命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7.
④ 杜福磊.散文美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183.
⑤ 汪文頂.怎樣寫散文[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