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公共關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公共關系 教育 職業道德
公共關系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04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艾維·李在紐約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傳顧問事務所”,以此作為現代公共關系誕生的標志。公共關系一經出現,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美國受到極大的重視。大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公共關系傳入西歐國家,最初進入英國,其后在其他英語國家流行開來,但二戰前還是局限于英語國家,二戰后,公共關系才開始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當然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運用越來越普遍,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20世紀初,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公共關系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開始傳入我國,逐漸由南向北由東到西蔓延開來,也即由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傳向落后的內陸地區。一開始主要運用于企業等營利性組織,后來擴展到其他領域,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社會性個人等,都在開展公共關系活動。1987年8月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1991年4月成立了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宗旨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它在我國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及促進中國公共關系普及與發展,加強國內外公關界的相互交流與協作方面,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據估計,目前,我國有公關機構上千個,受過正規培訓的公關人員達兩三萬人,加上受過公關普及教育的人數,約有四五十萬之眾。另外,我國公共關系教育也日趨系統化、正規化,截止1999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專院校中,開設公共關系課程的已有一千余所,開設公共關系本科及專科專業的也有三十余所。這種系統的專業教育和理論學習,是培養中高級公關人才的重要途徑。還有許多公共關系方面的著述在不斷涌現。總之,公共關系傳入我國的短短二十年時間里,公關實務和公關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理論上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公共關系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因為公共關系傳入我國的時間短,起點低,對公共關系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運用上有失偏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公共關系庸俗化。有的人認為公關等于“攻關”,漂亮的臉蛋加上能說會道,再加上不擇手段,就沒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難關。所以許多企業和部門選聘公關人員時,把外在條件放在第一位。有的甚至規定了身高、體重、胸圍、腰圍等,而很少考慮應聘者的內在素質。還有些企業選拔公關人員時,規定的必要條件是年輕的女性,而且我國公關從業者中也是女性居多。有關人員對長沙幾家賓館的公關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95%以上是女性,文化程度大多是高中,目標不清,公關意識不強。其實男性從事公關工作可能有更多優勢,象日本,公關從業者大多是男性。有些企業的公關小姐除了具有身材和長相等外在條件,沒有受過公共關系方面的專業教育和培訓,甚至對公共關系一無所知,這樣一來,這些人所搞的公共關系活動其實也就是庸俗關系。
事實上,能否從事公共關系這個行業,并不在于一個人的外表長相,關鍵是看他是否掌握專業知識,以及是否具有相應的內在素質,不是美女加微笑則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且在一些具體的活動中,也需要突破這種定勢思維。如1993年在南京舉辦的全國洗滌化妝用品交易會上,珠海的匯利牙刷廠與眾不同,雇用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進行公關促銷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有些企業打著公共關系的旗號大搞不正之風,所以也使得許多社會公眾對公共關系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公共關系就是庸俗關系,這給公共關系的正常開展帶來很大的困難。其實,公共關系和庸俗關系截然不同,二者不但方法和手段不同,而且目的和后果也不同。公共關系是要實現社會組織的利益,庸俗關系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或小團體的利益。公共關系在實現社會組織利益的同時,絕不會損害公眾的利益,也不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相反它要在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做到互惠互利,實現雙贏。而庸俗關系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會損害公眾利益或國家利益。
再有,也因為我國腐敗現象嚴重,不正之風盛行,嚴重阻礙了公共關系的發展。
總之,公共關系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庸俗化,嚴重影響了我國公共關系的正常化和規范化。
2.對公共關系認識上存在神秘化。也是因為公共關系傳入我國的時間短,還有許多公眾和社會組織對公共關系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覺得它是遙不可及的,是非常神秘的,表現出來就是不知怎樣看待它,也不知如何正確運用它。其實在現代社會里,作為一個普通公眾,你可能無意中就受到過某個社會組織的公共關系活動的影響,而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來說,公共關系也不僅表現在策劃實施的一些專門性的活動上,而是體現在其行為的方方面面。80年代初,北京長城飯店剛成立時,聘請了美國的公共關系專家布朗女士擔任公關部經理。一次一位服務員在打掃房間時,發現客人床頭攤放著一本書,她沒有將書隨手合上,而是細心地在攤開處夾了一張紙條,起書簽的作用,以方便客人繼續閱讀,這件事受到了客人的贊賞。布朗女士以此事告訴員工,什么是公共關系,這就是公共關系。也就是說,公共關系其實就是要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體現出社會組織對公眾的良好的服務意識,一切為公眾著想。
3.把公共關系等同于社交活動。有的社會組織的公關機構就是接待處,他們的公共關系活動就是由一些所謂的公關小姐和公關先生組織一些舞會。酒會,進行一些迎來送往的工作。這是由于對公共關系認識不清,缺乏公關目標計劃所造成的。公共關系需要社交,要進行一些必要的交際應酬活動,但這不是公共關系的全部,只是一種基礎性的事務工作,是公共關系的一個側面。公共關系更主要的是開展信息交流,為組織建立信譽,協調關系,給領導層提供決策咨詢,從而增進社會組織的效益。
4.公共關系的運用存在地區上和行業上的不平衡。一直以來,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公共關系活動較普遍,受到廣泛重視,而落后地區相對來說運用較少。另外,目前國際上已形成公認的三大公共關系應用領域:一是政府和政界,二是經濟實業界,三是非營利性組織。但我國公共關系運用最多最活躍的就屬經濟領域,其他兩個領域運用相對較少。
要解決目前所存在的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要加強公共關系的專業教育。與公共關系的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比較起來,我國公共關系教育明顯滯后。一方面,缺乏培養公關中高級人才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只有中山大學和北京廣播學院具有培養公關本科生的資格,最高層次的教育是公共關系專業方面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這一層次的教育更加薄弱。而美國現有61所大學有公共關系學位授予權,37所大學開設公共關系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13所大學設有攻讀博士學位的公共關系專業研究生課程。另一方面,當前的公關教育仍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不能滿足專業公關公司在公關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公共關系研究方面,主要停留在純理論研究,還缺乏對公關技術的研究,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專業公關業務培訓機制和培訓課程,以彌補當前公關教育和研究的不足。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經濟技術快速發展,這對公共關系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場將需要大量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公共關系專業人才。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公關專業人才。
2.要繼續加強公共關系的普及教育。各個行業各個社會組織都有自己的公眾,各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也都離不開公眾的支持。這樣要想在公眾中間樹立起一個美好的形象,協調好和公眾的關系,每個社會組織就都應重視公共關系,充分理解和正確運用公共關系。而且每個組織都應在內部樹立“全員公關”意識。搞好公共關系工作不只是公關部門的職責,還需要全體員工的配合,公關部門所策劃的每一項公共關系活動,首先應征得內部員工的充分了解,理解,支持與配合,讓他們間接的參與進來,這樣,組織的公共關系就具有了整體性和一致性,才容易被公眾接受和認可,并取得公眾的信任和合作,如某商業企業策劃實施了一次公共關系活動,預先沒有讓所有員工充分了解,當顧客詢問詳情時,售貨員卻一無所知,這無疑給公關活動的成功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另外,一個社會組織的組織內行為對這個組織的形象有很大影響,甚至有的行業成員的組織外行為,也會影響到這個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讓每個成員意識到,自己的形象代表著組織的形象,讓他們樹立起“我就是組織”的這樣一種意識。全員公關是“組織內部公關的最高境界”,全員公關意識一旦形成,一定能使該社會組織提高效益,給組織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最后,急需加強公共關系的職業道德建設與政府監管,促使行業發展規范化。職業道德是社會對各種不同職業行業所提出的專門化的道德要求,任何一種職業及從業人員,只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業責任,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享受社會所給予的權利。職業道德并非一句空話,它既要內化為從業人員的自覺精神,還要經過系統化,條理化的處理,變成某種職業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規章與準則。在公共關系發展史上,較早的職業道德準則是美國公共關系協會于1954年正式通過的《職業標準準則》。我國的公共關系剛起步時,職業道德建設也受到普遍關注。1991年5月,全國省市公共關系組織第四次聯席會議上,正式通過《中國公共關系職業道德準則》,他的制定和實施,對中國公共關系職業化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如何從制度,機制和組織機構等各方面,加強對公共關系人履行該準則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監督,使其能真正對公關人員的職業行為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并加強公關從業人員遵守該準則,加強自律的自覺性,仍然是實施該準則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保證公共關系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必須全面推行和進一步強化公共關系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就要加強政府的行業監管。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公共關系事業健康快速有序的發展。
我國的公共關系事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中國公關事業理論與實踐雙豐收的黃金時期。首先,我國改革開放需要公共關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黨和國家要頒布實施更多有關改革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每一項具體的方針政策措施頒布實施之前,都要面對社會公眾進行大量的宣傳解釋工作,以獲得社會公眾的理解支持和合作,這樣改革才能獲得成功。事實上,這些宣傳與解釋工作也就是公共關系活動。可以說改革需要公共關系,改革也促進了公共關系的發展。而且,新世紀,在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文化交流,盡快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方面,公共關系也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我國加入WTO以后,企業要走向世界,創世界級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尤其需要高水平的公共關系。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與國之間將會發生更多的聯系和交往。在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友好合作,樹立中華民族的嶄新形象方面,中國的公共關系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優良的文化傳統,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我們有著發展公共關系的肥沃的土壤,再加上不斷提高的生產力又給它注入了充足的營養。所以,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公共關系事業將會走向成熟,創造輝煌。
參考文獻:
[1]居延安:公共關系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方憲:公共關系學教程[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
[3]熊源偉:公共關系案例[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4]耿義成車廣吉:《公共關系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
[5]張世澤:公共關系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8年
[6]王偉:新公共關系學[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