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國際競爭力結果的角度,通過計算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增長率、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貿易競爭力指數(NTB),比較了后ATC時期世界主要紡織品出口國家的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并對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做出了相應的評價,為指導其出口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ATC 紡織品國際競爭力 RCA NTB
中國紡織品在世界紡織品貿易中一直處于優勢地位,是拉動中國外貿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力量 。隨著2005年1月1日《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簡稱“ATC”,下同)的終止,世界紡織品貿易步入自由貿易時代,中國紡織品將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有必要對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的結果進行總體評價,從而確定其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位置,為指導其出口提供理論依據。
一、前提界定
1.時間跨度的界定
ATC是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的一攬子協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協議,紡織品貿易從1995年1月1日起至2005年1月1日逐步取消數量限制,直到最終實現貿易一體化。中國于2001年11月加入WTO,而ATC于2005年1月1日終止,因此本文的定量指標主要選取了2001年~2005年世界主要紡織品出口國家的進出口統計數據。
2.參照對象的界定
本文選取了2005年世界紡織品出口前15名的9個主要國家:美國(4)、韓國(5)、印度(7)、巴基斯坦(8)、土耳其(9)、印尼(11)、泰國(12)、加拿大(13)和墨西哥(14)作為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參照對象。
3.評價指標的界定
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可分為兩類:一是顯示性指標,其說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結果;二是分析性指標,其解釋該產業為什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因。本文主要從結果角度分析,選用的評價指標有國際市場占有率 、出口增長率、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
二、各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結果的比較
1.各國紡織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比較
國際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反映了一國某產業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地位的變化。從表1(a)中可以看出,中國紡織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遞增,處于同樣趨勢的國家有土耳其,但其增幅要小于中國。而市場占有率排在前三位并占10國紡織品出口總額60%以上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和韓國,其中除了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有所上升之外,其余兩國的均有所下降。
2.各國紡織品出口增長率的比較
出口增長率的變化反映了一國某產業的發展潛力。從表1(b)中可以看出,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增長率先升后降,于2003年達到最大值30.84%。同一時期,除了印度和印尼兩國的出口增長率持續上升之外,其余國家的出口增長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動。2005年,除了韓國和墨西哥兩國的紡織品出口為負增長之外,其余國家均為正增長。其中,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增長率達到22.79%,排名第一。
3.各國紡織品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比較
為了更準確的反映一個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巴拉薩(Balassa,1965)提出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簡稱“RCA”,下同)。從表2(a)中可以看出,中國紡織品的RCA是逐年下降的,這主要是因為在同一時期內中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的平均增幅(25%)要小于貨物出口總額的平均增幅(30%)。中國的RCA處于1.6~2.5之間,這說明中國紡織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RCA均超過了2.5,這并不意味著這三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很強,而是由于這三國的貨物出口總額在10國貨物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因此計算得出的RCA偏大。而其余國家的RCA都較真實地反應了該國紡織品出口水平與世界紡織品平均出口水平相比的相對優勢,其中除了美國的RCA基本上保持不變之外,其他國家的RCA均處于下降趨勢。
4.各國紡織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比較
當一國某產業或產品的出口大于進口時,一般表明該產業或產品在生產效率或成本方面存在比較優勢,由此可認為該產業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而貿易競爭力指數 (Normalized Trade Balance,簡稱“NTB”,下同)剛好反映了這一特點。從表2(b)中可以看出,中國紡織品的NTB在逐年上升,于2005年達到最大值0.45,處于同樣趨勢的國家有印尼和泰國。同一時期,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NTB基本上保持不變,但均為負數,說明這三個國家的紡織品出口雖然有所增加,但其出口仍然小于進口。而其余國家的NTB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結果的評價
1.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顯示出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
資料來源:根據WTO網站《國際貿易統計2001-2006》提供的原始數據計算。
資料來源:同表1。
中國自2001年11月加入WTO以來,其紡織品開始享受貿易一體化帶來的成果。2001年,中國紡織品出口額(168.3億美元)占到10國總額的27.40%,2004年(334.3億美元)達到38.82%;2004年,中國紡織品出口額達到388.2億美元,同比增長24.28%,遠遠高于2001年4.28%的增長率;2002年~2004年的3年間,中國紡織品出口額增加了166億美元,而1997年~2001年,即入世的前5年,紡織品出口額僅增加了47億美元。2005年ATC終止后,中國紡織品出口更是出現大幅度增長。當年,中國紡織品出口達411.3億美元,占10國總額的42.48%。整個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在10國紡織品貿易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其國際市場占有率和出口增長率一直排在第一位,顯示出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
2.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面臨的競爭狀況發生了變化
中國紡織品所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競爭格局由單面對抗轉變為雙面夾擊:一方面,與其他從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等)相比,中國基于勞動力和價格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另一方面,與其他從事紡織品出口的發達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相比,中國在紡織品技術創新、經營管理和品牌打造方面的比較劣勢仍然普遍存在。這些競爭者都具備較強的紡織品生產能力,在ATC終止后,這些國家將采取各種政策促進本國的紡織品出口。以最大的競爭對手印度來說,目前該國的紡織服裝業雇傭了3500萬名員工,利潤是其出口總利潤的四分之一。未來幾年印度將逐步完成500億美元的紡織品出口目標,在全球市場上同中國進行全面競爭。
3.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出口遭遇的貿易摩擦急劇增加
雖然ATC的終止使全球紡織品貿易納入了GATT自由貿易的軌道,然而對中國而言,針對其紡織品出口實施數量限制的有關條款,在ATC完成過渡期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適用。以2005年為例,ATC終止后中國所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得到改善,紡織品出口出現大幅增長,但由此也引發了更頻繁的貿易摩擦。2005年1月~7月立案4起,美國對我 19種36個類別的紡織品設限或者準備設限;歐盟對我10個類別的紡織品進行數量管理;土耳其對我42個紡織品類別實施配額限制;哥倫比亞對我紡織品發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其中已經對襪子設立了關稅。其他的秘魯、墨西哥、巴西、南非相繼準備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由此不難看出,隨著中國紡織品貿易的不斷發展,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呈現出長期化、復雜化、嚴重化的特點,這些將成為后ATC時期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的潛在威脅。
總之,ATC終止后的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給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機遇,包括出口限制的減少、貿易機會的增加、額外的就業機會、更加穩定的貿易環境、新的爭端解決機制,以及外部的調整壓力等。然而,由于進口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加劇、發達國家的阻撓,以及中國紡織業自身的弱點等因素,這些機遇所帶來的貿易利得將會受到影響。因此,中國的行業管理部門應重視ATC終止后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和特點,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不斷調整外貿政策和完善貿易法律,建立紡織品出口信息系統和預警機制,營造良好有序的紡織品出口環境;中國的紡織品出口企業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樹立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做好市場需求預測、產品質量管理、價格定位、分銷渠道建設和促銷宣傳等方面的營銷工作,并學會運用WTO多邊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和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保護自身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金培: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和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6)
[2]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2)
[3]陳玉祥:ATC后影響我國TC產品對美國出口的主要貿易規則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8):40-44
[4]張宏性:中國紡織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統計研究,2005(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