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營企業在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融資難的問題始終沒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著民營企業發展。發展民間金融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最終出路。同時規范和引導民間金融,使其更好的為民營企業服務。
[關鍵詞] 民營企業 融資 民間金融
一、當前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民營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第六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私營企業數量從23.79萬戶增加至300.55萬戶,增長了13倍多,年均增長28.89%;注冊資本從681億元增至35305億元,增長了52倍,年均增長48.41%;從業人員則從373萬人增至4299萬人,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27.72%。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擴大城鄉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融資難就是其中一個突出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我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無論是在其初創期,還是發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積累、民間籌資發展起來的。有關調查顯示,我國民營企業近80%的資金需求來自于自我積累和民間融資。由于這些企業管理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創利能力弱,要進一步發展,仍受到資金嚴重不足的制約。民營企業有著巨大的資金需求,然而,從銀行所得到的貸款,尚不足銀行貸款總量的2%;通過發行股票融資的民營企業在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中約只占9%左右,這里還不包括那些以較高昂的代價購買別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曲線上市的;在債券市場上占有的份額則幾乎為零。
二、發展民間金融是民營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最終出路
由于民營企業抵押物缺乏、抗風險能力差的特點,決定了民營企業不會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規金融渠道獲取金融支持。在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與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對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必然會內生出對民營金融機構的需求。民間金融作為一種非正規的供給者和中介者就應運而生了,民間金融成為了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的最終出路。
1.民間金融是民營企業的重要融資手段
與其他各種融資方式比較,它在靈活性、便利性、高效性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民營企業需要的多是大量數額小、借貸時間短的短期融資,而且他們一旦需要資金就非常急迫,又往往無法提供擔保和抵押,有的只能憑個人信譽貸款,按照正常的貸款規則他們很難從正規銀行借到款項,而民間金融機構則可以利用他們的自身優勢滿足這些企業的愿望,且民間信用可降低融資成本。與國有銀行的利率剛性不同,民間信用的利率是隨行就市的,主要取決于資金供求及借款人的經濟實力、資信、信用中介經營風險等等。從交易形式來看,主要包括信用貸款、質押貸款、遠期支票存款、存放廠商、合會、地下錢莊、融資性租賃和融資新分期付款等形式,可以滿足民營企業的不同需求。
2.民間金融具有信息優勢
民間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系,這除了他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提供融資外,主要是因為中小金融機構在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方面具有信息上的優勢。關于這種信息優勢,Banerjee等人提出了兩種假說:其一是“長期互動”假說,這種假說認為,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專業性地為地方企業服務,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企業的經營狀況的了解逐步增加,這就有助于解決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種假說為“共同監督”假說,這種假說適合于合作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該假說認為,即使金融機構不能真正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因而不能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但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組織中的企業就會實施自我監督。
3.民間金融成為民營企業融資重要途徑是市場的選擇
正規的金融機構不愿也不能為民營企業提供服務。只有地方性的中小民間金融機構才能與地方性的民營企業共同成長。首先,地方性的中小民間金融機構最能充分利用地方乃至社區內的信息存量,比如該地區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項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從而能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其次,民間金融機構具有經營成本低、交易手續簡便、交易過程快捷、融資效率高等特點,這能使地方性中小企業迅速、快捷地籌措資金。再次,民間金融的借貸利率較之國家銀行基準利率高50%~100%,經濟利益亦驅動居民存款和民間資本流入民間金融市場。
4.民間金融具有交易成本優勢
首先, 民間金融機構的合同內容簡單實用, 操作起來比較簡便, 對參與者的素質要求不高, 而正規金融機構大都存在著復雜的運作程序, 操作難度較大,導致了其較高的交易成本。其次,非正規金融機構本身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 以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種種創新,也節省了交易成本。相反,正規金融機構在相關領域的創新卻往往因為各種管制而發生扭曲,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
三、規范民間金融,服務民營企業
對待民間金融在民營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我們不能只看到其積極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其消極影響,當民間金融與行政干預和地下經濟緊密結合時,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如從事生產的借貸錢莊、非法集資進行金融詐騙、地下錢莊組織資金外逃等。同時,民間融資具有松散性、盲目性等缺陷,會對國家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造成沖擊,如大量的資金體外循環,截流信貸資金來源,影響國家利率政策的實施等,甚至可能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和正規信貸市場,妨礙央行的現金管理,釀成較大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如能夠對其加以規范和利用,它們將是服務民營企業融資的一筆巨大“財富”,對我國融資體制改革也有著重要推動意義。
第一,引導私人錢會、民間金融合會等“灰色”金融組織從地下走向地上,向規范化、合法化、機構化金融轉變。在現實條件下,政府一方面要降低金融準入門檻,允許那些股份人數、資本金、經營者資格及其他條件達到法律規定標準的規模較大的私人錢莊、金融合會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進行注冊、登記,按正規金融的要求規范管理,接受監督,將其轉變成為正規的民間金融組織;另一方面,要引導小規模的私人錢莊和民間資金參與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農村商業(合作)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的改制,將原先投向地下錢莊的社會閑散資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資軌道上來,截斷地下錢莊的社會資金供應來源。
第二,發展介于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之間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諸如小額貸款組織、社區合作社。可以在民間金融活躍地區率先搞一些民間金融機構試點,成立一些區域性的中小企業投融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合作金融機構,將一些高價值或者龍頭性的民間金融納入政府監管的范圍。如果允許現有的民間金融組織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登記注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機構,既可以保留民間金融組織在民營企業金融服務上的信用平臺優勢,又可以減少由于民間金融不透明所帶來的潛在的風險。
第三,加強對民間金融的監測和監管。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金融活躍地區的監測,盡快建立有效的監測系統,尤其是建立一種有效的民間借貸利率信息收集機制,定期采集相關數據,全面掌握民間金融的運行情況,并以此制定適合的政策法規;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放松對民間金融的監管,應該堅持審慎監管,堅持所有者的自律監管、市場方的外部監管和官方監管相結合,維護金融秩序。
參考文獻:
[1]郭金剛: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與民間金融的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24)P156-157
[2]郝丁年四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基于規范民間金融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01)P14-16
[4]杰凌:期待陽光的民間金融[J].中國投資,2005,(02)
[5]臧景范: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金融,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