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現代產權理論的核心。羅納德·科斯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但“科斯定理”這一概念并非由科斯本人提出,1966年,斯蒂格勒在教科書《價格理論》中加入了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一文的內容并第一次使用了“科斯定理”這個名稱,科斯定理有三種不同的版本。根據張五常的總結,第一種是標準意義上的科斯定理,是科斯于1959年在“關于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論文中提出的,表述為: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第二種版本也稱為無相關性定理。是從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中引申出來的。它表述為:如果產權被明晰地界定,且所有的交易成本為零,那么資源的利用效率與誰擁有產權無關。這是最流行的有關科斯定理的一種說法。第三種版本表述為:如果權利能被清晰地界定且交易成本為零,那么,帕累托條件將能夠實現。
大多數的研究者都以第二種版本為科斯定理的原型。它包括兩個核心概念,一為交易成本,另一個是產權。
二、產權經濟理論對科斯定理的深化
科斯之后,在阿爾欽、德姆塞茨、菲呂博騰和配杰威齊等一大批杰出的產權經濟學家的推動下,產權經濟理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本文將他們的進展視為對科斯定理的深化。
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的最后一節“方法的改變”中提倡將生產要素視為權利。他認為人們擁有生產要素實際上是擁有實施一定行為的權力,但這種權力不是無限的,對個人權力無限制的制度實際上就是無權力的制度。科斯在這里的分析實際上已開創了產權經濟學的先河。
產權的涵義是什么?德姆塞茨指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 “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受益和受損的權利。……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菲呂博騰和配杰威齊在對產權文獻所作的一篇綜述中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產權安排確立了每個人相應于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他與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種關系的成本。”
產權理論所強調的是資源配置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點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一向被忽視或最多被假定是和諧的而不加考慮。產權學派認為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引導人們實現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的激勵。也就是說,當產權對外部性內在化為收益和成本的影響更為經濟時,即當對外部性內在化的收益大于內在化的成本時,產權就會產生并發揮作用,反之,在對外部性內在化的收益小于內在化的成本的情況下,外部性則不值得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必要討論產權及其功能。
三、產權理論的應用
產權理論的一個重要運用是對企業制度的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一下公有產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古典社會主義企業。
公有產權是這樣一種權利界定:有關資源的權利作為一個整體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某個人對資源行使某些權利時,并不排斥他人對該資源行使同樣的權利。這種產權結構雖然名義上將有關資源的權利賦予了全體社會成員,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模糊的產權界定,它與私有產權界定的三個原則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
1.私有產權的擁有者享有直接受益受損的權利,具體到企業制度中既擁有剩余索取權又要承擔損失的風險,即要承擔有限的或無限的責任。而公有產權的擁有者沒有直接的受損受益的權利,具體體現在企業制度中既沒有剩余索取權也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和責任。
2.私有產權的擁有者享有排他性的權利, 而公有產權的擁有者則沒有。
3.私有產權的擁有者享有讓渡或交易的權利而公有產權則沒有。由此所決定的公有產權必然導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古典社會主義企業是指那些按照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家的設想以公有產權為基礎形成的企業制度。這種企業制度曾普遍存在于改革前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在古典社會主義企業制度下,社會生產被當作一個大工廠,企業實質上是其中的一個車間或班組。古典社會主義企業的產權屬全體社會成員所共有,但在實際控制意義上,一個企業只涉及一小部分社會成員。因此對于古典社會主義企業本質上仍然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這種企業是以全體社會成員作為最初委托人,然后通過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部門形成層層委托——代理關系。這種委托——代理關系與現代股份公司制下的委托——代理關系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不管規模有多大,其最初委托人總能追溯到一些明確的個人,而前者則永遠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成員或其代表——國家。這就決定了前者總是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而使整個經濟充滿了大量的外部性。所以從長期來看,古典社會主義企業總是表現為動力不足和經濟績效低下。也正是這個原因,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掀起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浪潮。
四、科斯定理對國企改革的啟示
科斯的產權理論是私有產權理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環節,不是改變所有制,如何在堅持公有產權的基礎上搞活國有企業,始終是一個重要而又艱巨的問題。
從改革的過程來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大致上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股份制改造和抓大放小等幾個階段。但從實際成效來看,至少截止目前仍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改革仍在探索之中。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國有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動力不足和績效低下的問題,關鍵在于未來的國有企業不論采取何種具體形式,都必須能夠提供一套可以有效地消除外部性因素的激勵約束機制,否則,改革將永遠是南轅北轍。
參考文獻:
[1]約翰·伊特韋爾默里·米爾蓋特等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一卷.第499頁,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2]德姆塞茨:H.(1967)關于產權的理論.一個研究所有制的框架,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阿爾欽:A.與德姆塞茨,H.(1972)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同上
[4]李仁君:西方學者對科斯定理的重構與發展.青海社會科學1999,06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