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現實經濟中,分工機制和協作機制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會因時因地而不同。如表現為集群競爭優勢的形成過程中的地理集中、柔性專業化、社會網絡、根植性等。本文就以上兩種機制分別作了論述,以期對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的認識有所加深。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分工機制 協作機制
對于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動力機制,可以從不同側面加以歸納和分析。在總結歸納國內外理論界的分析基礎上,我們把集群優勢的動力機制簡單概括為“區域分工”機制和“區域協作”機制。
一、產業集群的分工機制
產業集群的分工機制不僅包含以集聚經濟為主導的區域分工,還包含“基于雄厚的社會資本優勢”的區域分工。
1.以集聚經濟為主導的區域分工
產業集群是一種集聚經濟,集聚經濟本質上是外部經濟,它不僅是一種外部規模經濟,而且還是外部范圍經濟。因此,以集聚經濟為主導的區域分工的現實表現是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能降低集群內企業的產品單位成本。例如,集聚經濟可以產生聯合需求,從而形成規模性、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促進互補和關聯產業發展,并進一步深化企業之間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程度。
2.基于雄厚的社會資本的區域分工
社會資本是通過行為人之間長期反復博弈而逐步形成的,和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具有生產性和受益性,能為行為人帶來收益的一種資本形式。集群的社會資本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資本家資源的培育、基于信任的合作關系和區域的創新文化。(1)企業家資源的培育。創業精神是一種典型的隱含性知識,通過地理接近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會更好地造就和發展企業家資源,不僅包括創業型企業家,更擁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企業家,新企業創建與衍生和一些老企業倒閉,適者生存,才是集群競爭力的重要保障。(2)基于信任與承諾的合作關系。集群基于地理接近性,如許多企業主相互熟悉,甚至是朋友、親戚,往往形成企業家社會網絡關系。企業間的相互聯系比如承包、轉包、產品的質量、交貨時間、資金結算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聲譽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很重要,集群內企業具有地理“根植性”,遷移的機會成本高,企業間合作是多次重復的,所以它們必須遵守信用,避免機會主義傾向,因而有利于企業間建立以信任與承諾為基礎的社會網絡,通過網絡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相互合作。(3)創新的產業文化。創新的產業文化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區域的文化背景,在這種背景下,崇尚創造的奮斗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區域環境中,挑戰困難已經成為區域的一種風俗習慣,并將這種精神融合于經濟發展之中,不僅培育大量企業家資源,更孕育著創新的精神和動力。二是基于自由選擇的平等、寬松工作環境。集群各企業內部、企業和機構之間是平等的經濟實體,經濟交往遵循平等互利的市場契約原則;同時,人才可以在集群內快速、自由流動,因而集群內包括企業在內的各種組織趨向于形成分權的組織環境,這種聯系被稱之為“弱聯帶”,和一般的組織行為—“強聯帶”相比,更有利于業務的不斷創新和快速反應。三是有利的信息交流環境。三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優勢是集群產生地域分工的基礎,并由此加強外部經濟,提高合作效率以及促進技術創新與擴散。
二、產業集群的協作機制
集群的協作機制是指集群區域內行為主體之間在信任基礎上,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觸和合作,從而促進知識、信息的面對面交流和持續互動中,形成區域產業創新網絡的過程,包括信任機制和知識共享機制。
1.信任機制
集群內企業之間物質技術聯系比較密切,交易頻繁。在長期重復交易即長期博弈中,理性的企業為了長遠利益,會最終選擇彼此信任和合作,而一些存在不守信行為的企業會逐步淘汰出集群。因此,從客觀上講,企業間信任的形成是市場選擇和市場監督的結果。當然上述信任機制屬于內生的誘致型集群社會信任。當我們將地方政府、中介組織等其他集群網絡節點納入集群信任分析視野時,我們發現還有強制型信任機制。在集群區域內,由于有企業家型地方政府的“柔性經濟行為”的積極參與,利用其制度供給或制度能力,著力推進區域信譽建設:加強區內中介組織機構發育較其他非集群區域完善,可以發揮其收集、加工和傳輸信息的功能,并提供企業家交流交往的場所和空間,因而有利于集群社會信任的建立和增強。
2.知識共享機制
根據能否進行編碼,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前者可以進行編碼,可以獨立跨越時空交流和傳播,而后者難于編碼化,即難以用語言表述,必須通過人們的觀察和知識誘導活動才能獲得,學習具有“此時此地”性。幸運的是,產業集群區域內具備了傳播、交流隱形知識的條件,有利于企業獲得隱形知識。首先,集群的空間集聚和信任特征創造了“面對面交流”的條件。在集群環境中,從事相似工作的人們,在上下班共乘汽車的時候天天見面或是過去曾一起共事,現在是近鄰,仍保持聯系。這些都加強了他們的聯系,有利于構建實踐網絡,有利于隱形知識的傳播和交流。其次,集群的社會文化特征有利于集群整體隱形知識的擴散和共享。集群企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企業經濟行為深深植根于或嵌入于共同的圈內語言、背景知識和交易規則,這使得那些在非集群地區通常會成為秘密和很難獲得的隱形知識,在集群內卻是人所共知。再次,集群的網絡特征既有利于知識外溢和創意的流動,又有利于集群企業員工的知識開發和創造。在集群環境中存在三種相互依存或網絡類型:專業公司間的橫向聯系:沿著垂直鏈的不同部分的公司之間的縱向聯系:個體之間的網絡聯系。這些網絡大大促進了企業間隱形知識的共享和創造。
參考文獻:
[1]胡佛:區域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0年
[2]魏守華石碧華:論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