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型的經濟模式。工業園中的產業集群,鼓勵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生態網絡,變產業鏈為產業環,節約了資源、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園區企業能否具備競爭力是生態工業園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生態工業園 產業集群 循環經濟 企業競爭力
生態工業園是人類社會的生產形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的一種標志,是人類社會為擺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瓶頸而必然選擇的一種工業組織形態。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能夠發揮資源共享效應,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增長,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基于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
經濟學家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工業往往集群在不同的地區,各個城市在一組關聯產品上進行專業生產。”他認為,產業區域內的企業之間相互關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賴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企業群落有利于技術、信息、技術訣竅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間的傳播與應用。在經濟發達國家,產業集群現象十分明顯,無論是高科技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集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國,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不少地方出現了產業集群。循環經濟發展產業集群有如下優勢:
1.空間集聚衍生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在于其空間集聚,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單個企業控制和占有資源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特別是中小型私營企業,由于技術、資金等方面原因,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甚至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產業集群形成后,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導致專業化“塊狀經濟”的形成,企業之間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生產同類產品的各種可分割性操作功能通過深度的社會化分工與協作,形成產品鏈和上下游關聯企業鏈,提高對資源的占有,使眾多企業逐步走上“小而精”、“小而專”的發展道路,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
2.外部規模衍生合作優勢。產業集群并非簡單的企業扎堆,而是關系鏈上的相關企業有機組合的組織系統。基于產業集群所形成網絡化的組織系統可以將各種不同的資源、能力進行整合,通過建立協商機制,形成產業集群中企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平臺,建立一個在合作競爭基礎上的互動機制,提高合作的效率。
3.知識外溢衍生創新優勢。產業集聚可以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播和創新成果的擴散。在產業集群中,企業之間由于地理集中和頻繁的交往與經常性的合作,使本來就有密切聯系的企業有更多相互接觸和相互學習的機會,專業人才和熟練工人,可以方便地交流技藝,容易產生專業知識、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累積效應,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得以迅速傳播,形成知識溢出效應,大大降低信息在企業間傳遞的費用,提高信息溝通的便捷性,單個企業的創新能夠容易地升級為區域內產業的整體進步。同時,由于產業內部分工的精細化以及產業集聚所產生的高度競爭壓力,又迫使企業致力于創新,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
產業集群具有專業化的特征,其成員企業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機械設備、零部件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側面延伸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技能與技術培訓和行業中介等關聯企業,以及基礎設施供應商等。由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業集群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潛在優勢。
循環經濟工業園的集群規劃中,普遍企業生態網絡在企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鼓勵網絡內各企業相互建立生態聯系,各企業相互利用各自的“廢物”,副產品和產出,變線形的產業鏈為產業環,即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生態網絡,延長產業鏈條和使產業網絡變得更為復雜,達到節約資源和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的目的。循環經濟工業園最早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其典型代表是丹麥紐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該工業園以發電、煉油、制藥、石膏制板幾個企業為核心,通過工業園內企業之間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減少廢物排放,實現廢物重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使用。循環經濟園區是依靠工業生態學與循環經濟理論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通過對自然系統的模擬實現產業系統內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專業化分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能量的多級使用,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互利共生的組織網絡。在這樣的系統中不存在廢物,整個系統實現了對自然環境的“零排放”。
二、循環經濟工業園企業集群的影響因素
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可以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環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可以說,這是循環經濟推進過程的必由之路。我國目前已有一批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開展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要實現在更大范圍內成功實施,并保證循環經濟工業園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循環經濟工業園內行業組成設計與規模經濟。工業生態系統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依照一定的方法尋找并設計出組成整個生態工業系統的行業(企業)成員。這些成員在構成上有一定的先后順序,即圍繞核心行業(企業)派生出一系列以物質交換或能量交換為紐帶的企業。這些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協作補充關系而不是競爭對立關系,其中的核心企業對整個工業群體的運行起到一種控制和導向作用。企業之間的聯系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上游(核心)企業不進行技術創新,其生產技術的穩定使副產品的生產保持不變,同時市場中其他同類企業的平均成本保持相對穩定。上游(核心)企業技術上的創新導致副產品生產的減少或者市場中其他同類企業的平均成本發生變化致使企業的最小經濟規模發生變化都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甚至生存。
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資源優勢與交通成本。一個成功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首先就是要充分調查和找準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多類別產業的構成,要以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作為園區生態建設的核心,成為產業鏈構建的出發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貼近消費者或市場已經成為企業獲得競爭信息、及時進行技術創新、獲得消費者滿意、對市場進行快速反應的戰略選擇。否則,生產要素集約帶來的經濟利益很可能被產品遠離市場所帶來的市場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的增加所抵消。
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的制度安排與交易成本。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的數量相對固定,內部存在相對封閉的物質能量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中買賣雙方并不完全處于平等的交易地位,該市場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壟斷或者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在談判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園內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可能會高于園內與園外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給園內企業之間的食物鏈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管理部門要制訂出既有利于生態工業園發展,又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雙贏政策(包括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政策、產業導向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杠桿政策等),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園區經濟競爭力。
循環經濟工業園企業的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盡管循環經濟工業園的設立主要依賴于政府通過法律、財政、稅收等杠桿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經濟轉化為內部經濟,但循環經濟工業園是不能獨立于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而存在,它必須同社會經濟系統實現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并參與到整個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外界環境,包括政策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也將隨之發生變革,變革必將導致企業內物質、能源、廢物流動發生數量和質量上的改變,從而影響甚至顛覆企業之間的聯系鏈條,造成鏈條的自然斷裂。因此,在進行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建設和規劃中必須將循環經濟工業園設計成為一個具有靈活的企業進入、退出機制、企業之間產權清晰、競爭有序、合作緊密、創新活動活躍的柔性網絡,只有這樣才能使循環經濟工業園具有持久的市場生命力,形成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空間擴張
當前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實踐主要側重于通過企業之間物質或能量的循環利用來實現成本上的降低,但卻較少涉及循環經濟工業園和園內企業的競爭力構建。競爭力是任何一個市場組織存在和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空間擴張要從中觀和微觀兩個層次進行。
中觀上,循環經濟工業園產業集群可以采取虛實兼顧的模式。當前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僅僅限制在建立一個封閉的實體工業園這樣一個層次上,這樣容易使循環經濟工業園內實現了物質與能量的循環,減少甚至消除了對環境的污染,而對大量處于循環經濟工業園之外的企業卻無法使其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進行生產與經營,另外,通過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實現了少數企業的自律,但對大多數企業卻沒有實現適當的管理與控制,造成園內企業與園外企業之間競爭上的事實不公平,從而削弱了循環經濟工業園存在的市場基礎。在產業集群框架下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可以利用發達的通訊和交通網絡將集群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跨越狹隘空間限制的虛擬循環經濟工業園;對產業集群區域內原有的傳統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產業園區可以采用循環經濟原理進行重新構建。
微觀上,生態工業園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
通過生態工業園內企業共生模式降低生產成本。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之間相互依賴,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彼此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的集成和梯級利用形成互利的共生關系,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外,部分企業與其他企業、社區之間可以偏利共生,即共生體系中一方有利,而另一方既沒有因此而受害,也沒有直接獲利或獲利很少。例如發電廠產生大量熱能,當發電廠的余熱為居民或園內其他企業供暖的熱源時,發電廠與居民或園內其他企業就形成了遍利共生關系。
生態工業園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和產品的環境績效。循環經濟工業園內企業要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和園區內企業間的學習機制提升整個園區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生態工業園內企業通過品牌塑造,提升整體形象。生態工業園內企業要通過獨立或統一的公關、營銷活動,建立起良好的園區形象,并形成園區品牌和園內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相互強化、相互提升的互利機制。
生態工業園建立高效的信息溝通平臺,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要通過建構信息溝通平臺,實現企業之間信息的溝通與共享,建立園內企業之間的友好、經常的互信合作機制。
生態工業園倡導先進的生產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園應該制定綠色生產制度、綠色資源制度、綠色采購制度,并影響當地政府制定綠色消費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通過這樣的動作最終形成園區內的完善的綠色制度體系,同時利用制度上的先發優勢營造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市場、政策環境,為循環經濟工業園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贏得環境和制度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澤:生態工業園:從新型工業到循環經濟[J]. 環境,2006,(10)
[2]陳為梁世畢:循環經濟的思考與工業園區規劃[J]. 當代經濟(下半月),2006,(3)
[3]蔡小軍程會強李雙杰: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研究綜述[J]. 生態經濟,2006,(8)
[4]高紅貴: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啟示[J]. 統計與決策,2006,(17)
[5]張仁壽王利文張亞芬:提高生態工業循環企業資本邊際產出的探討[J]. 廣東社會科學,2006,(5)
[6]褚俊:我國建設生態工業園的幾個相關問題探討[J]. 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6,(3)
[7]郭朝先: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 中國經貿導刊,2006,(20).
[8]藏新:產業集群產生原因的理論困惑與探索[J].生產力研究,2003,(1)
[9]謝家平孔令丞;循環經濟與生態產業園區[J].管理世界,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