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起,外資登陸我國流通業的步伐加快。外資的超速擴張給我國零售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但目前負面效應日益凸現,積極效應主導的時代已經結束。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應高度重視外資對我國流通產業的沖擊并積極應對。
[關鍵詞] 流通業 外資 沖擊 對策
1992年我國零售業開放以來,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第一,從1992年7月至1995年,我國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第二,從1995年到1999年,以家樂福等為代表的連鎖經營模式大規模進入我國,“無序開放”成為一大特點;第三,從1999年至2001年我國加入WTO,我國的流通業進一步開放;第四,從加入WTO到2004年12月11日三年保護期;第五,從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進入后WTO時代。
一、外資超速擴張的沖擊
1.嚴重沖擊我國的零售企業。外方搶占市場帶有一定的擴張性和長遠戰略意圖,一般做好了3年~5年的虧損準備。據我國學者龍軍生的觀點,沃爾瑪美國本土公司銷售額比重為77.38%,凈利潤比重卻高達88.58%,國外公司銷售額比重為16.29%,凈利潤比重僅為11.42%。可見,外資零售企業以本土成熟市場的盈利來彌補新興市場的虧損,實現其快速擴張。其實質是傾銷行為。
2.外資并購可能形成壟斷,危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資本控股并購我國企業后,憑其自身優勢迅速占領較大的市場份額,可能壟斷國內一些相關產業。外資零售巨頭進入中國的另一個目的是建立全球采購基地。對我國大宗商品的采購意味著跨國公司提前控制貨源,控制中國的供應商,從源頭上控制競爭對手的動力資源,實現其全球化戰略。未來制造業將成為零售業的附屬。
3.大量占用我國的流通資金。外資零售企業向中國合資企業注入一定的初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后,隨著其品牌在中國認知度、信譽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高,開始利用中國的信貸資金和供應商的資金發展自己在中國的業務。通過在中國貸款解決所需的開店資金,通過賒銷貨物解決所需的流動資金。
4.對我國的就業產生擠出效應。外資零售業的進入并迅速擴張,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擠出效應。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調查,沃爾瑪、家樂福營業面積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每銷售1000萬元的商品需從業人員20人,而中等以下店鋪,則可以吸納從業人員50人,就業比率或直接的擠出效應是1∶2.5至1∶3。此外,由于外資零售大店的競爭優勢,也迫使內資企業減員,即間接擠出效應。
二、我國零售業與跨國零售業的比較
1.國內零售企業規模偏小,行業零散度過高。從我國流通業的企業規模看,中小企業仍是流通業的主體,單體分散經營的流通主體仍占較高比重。目前,在全國1700多萬個流通主體中,93%為單體經營的個體商戶;規模以上流通企業僅1%;銷售額億元以上的大型流通企業僅200多家,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只10余家。
2.業態定位不清,同質化加劇。我國本土超市大多以家樂福為榜樣,在城區中心定位選址,開營業面積上萬平方米的綜合超市。由于缺乏像家樂福那樣的全球采購體系,貨品與價格趨同,導致目前許多位置相鄰的國內本土超市在商品品種、價格和服務方式上相差無幾,彼此傾軋。許多城市的綜合性超市已趨向飽和,同質化競爭加劇。
3.人才匱乏,工作效率低下。當前是零售企業擴張的高峰期,從供應鏈管理、門店經營,到具體的營銷策劃環節都需要大量人才。我國商業零售業人才數量少,素質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各類專門人才只占約3%,中高層管理人員多屬經驗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
4.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極低。外資零售企業皆具有完善的信息技術網絡和營銷組織網絡。他們實行電腦化經營管理,以商業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為核心,以網絡輔助實現商業自動化,分析零售市場走向、消費需求趨勢,不斷調整商業活動方式。而國內零售企業仍走勞動密集型、手工處理的管理路線 。
三、應對措施
1.早日出臺商業立法,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流通業是微利產業,但具有很強帶動作用,政府應盡快研制一套支持流通業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可合理合法地最大限度去開發商業資源,使我國商業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可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給予內外資企業同等的競爭地位,合理整合資源,避免惡性競爭和因重復建設而導致可貴資源的浪費。
2.規制流通業的進入,制定商業網點計劃。從2001年起,原國家經貿委幾乎每年都要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盡快制定商業網點規劃。原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局長黃海幾乎每年都要就“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是否符合WTO規則面對各方面的質詢。“一些發達國家一直采用這種辦法,對商業網點的有序發展進行調控。如美國沃爾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鎖商業企業,在全球有4000多個門店,但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卻沒有多少門店,主要原因就是當地的議會經過聽證程序,認為不符合當地商業發展需要,因此不予發放項目許可。
3.加強扶持力度,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要通過大規模連鎖經營降低進貨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可考慮區域聯盟或合并重組。可避免重復建設并提高流通業資產聚合的效率。二要制定商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徹底改變重工輕商的傳統思想,把現代商業領域提升到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來對待。三要加快企業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企業經營者激勵和約束機制,盡快解決影響大型商業企業集團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參考文獻:
[1]劉新民:警惕外資控制我國商業市場[J].經濟參考報,2005(11):26
[2]中國人民大學流通改革研究中心.外資零售業的全面擴張與我國零售也的發展[J].商貿經濟,2005(2)
[3]荊林波:關于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引發的三個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