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平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熱點問題。市場經濟是科學認識公平與效率關系的邏輯起點。而市場扭曲和政府錯位是目前社會公平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只有當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也就是政府致力于公平,企業專注于效率時,公平和效率的沖突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關鍵詞] 市場經濟 公平 效率 對策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們進行分配領域改革的基本政策導向。毋庸置疑,20多年來中國改革在效率得到普遍重視與提高的同時,公平則日益成為被社會廣泛關切的重大問題。貧富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化、顯性化與階層化是無法回避的基本現實。因此,重新反思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特別是在不損害效率的前提下,切實保證社會公平,是一個緊迫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一、市場經濟的本質
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的本義,乃是商品交易場所,即通過交換,產品轉變為商品的地方。可見,市場的本質與核心就是商品的實現。 如果說以往的計劃經濟(實質是統制經濟)的特征是產品經濟,不太關注“實現”問題,生產什么,分配什么;那么市場經濟的特征則以“實現”為核心目的,需要什么,生產什么。 可是,市場經濟的概念卻被某些經濟學家定義為“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這是對市場經濟的最大誤解。原因是: 為了達到商品的實現,即產品轉變為商品的目的,可以使用多種手段。可以利用市場配置資源,也可以運用計劃配置資源。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也是一種混合經濟。當然,按照習慣,我們仍然稱混合經濟為“市場經濟”。 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如果計劃好,那就應多搞些計劃,如果市場好,則應多利用市場配置。如果兩者各有利弊,那么就兩者都使用,并尋找一個最佳的組合方式。
我國經濟學界多年來最大的理論謬誤在以下三點: 第一點,只論增長,不管“實現”,形成所謂“GDP崇拜”。 第二點,只求效率,不講公平,錯誤理解小平同志的話“發展是硬道理”。 第三點,以為市場經濟等同于自由競爭的經濟。
二、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1.公平的概念。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不是均等。相反,公平必然是一定程度的不均等。人類社會各成員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各人的收入必然不均等。不均等可以是公平的,或者不均等不一定不公平。相反,極端均等是不公平的,極端不均等也是不公平的。不公平是指一味追求收入均等、或一味追求收入不均等或拉開收入差距。在價值觀上不顧客觀條件和事實需要,教條地追求均等或追求不均等,同時在政策上極端地執行一種價值觀并反對另一種價值觀,將導致不公平。
2.效率的概念。效率是指經濟資源配置的投入和產出的比率。對于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于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
3.兩者關系。有人認為公平與效率是對立的,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公平多,效率就差;效率高,公平就差。有人認為是一致的,而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才能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非效率。根據上面對公平的定義,公平和效率是完全一致的。公平和效率之間不存在矛盾。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都可以導致不公平。不公平和效率是不一致的、矛盾的。不公平導致低效。極端均等或極端不均等都將破壞社會,都將使社會和這種政策難以為繼。
三、公平與效率的現狀及癥結分析
1.具體表現.(1)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在政府、企業、居民個人之間還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特別是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在國內外之間仍存在著顯著差異。(2)2005年,占城鎮居民20%的高收入群體獲得了城鎮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0%強,而占城鎮居民80%的廣大中低收入群體只獲得了城鎮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0%,收入分配嚴重地向高收入群體集中。(3)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財產向高收入群體集中的現象比收入分配更加嚴重,城鎮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51,遠遠高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2。(4)收入分配的問題,實際上是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公平和效率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必將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了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最優平衡點,求得社會和諧,需要在政策上有所調整。
2.公平與效率關系病態的基本根源。(1)經濟發展客觀條件的差異。尤其是自然資源和歷史條件的不同,是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經濟發展差距擴大與收入懸殊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沿海與內地,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在外向型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沿海地區勢必獲得普遍競爭優勢。由此而產生的不同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是任何國家尤其是大國在任何時期都無法避免的。因此,因為自然條件所造成的結果不公可被視為大眾不能不接受的不公。
(2)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導致的結果不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的是一條先沿海后內地的經濟發展戰略,以沿海地帶作為經濟增長點,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沿海尤其是經濟特區比內地發展有更多的政策優惠,內地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犧牲。由此造成的結果不公可視為可以理解和暫時接受的不公。但如果這種政策長期化、制度化,不在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后作相應調整與彌補,這種不公就會逐漸成為無法接受的不公。應該說,這種不公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已經得到一定的程度的緩解。
(3)體制轉型過程造成的不公。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是一個必須支付改革成本的相當長的過程。在以漸進為特征的改革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在特定時期維持雙軌制,如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并存等。這種雙軌制一方面可以減少激進改革帶來的震蕩,但同時也為各種尋租現象提供條件。少數人可憑借其壟斷的希缺經濟資源而暴富。倒賣生產資料、土地批文、股市指標先后都成為一些人暴富的秘訣。由此產生的結果不公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是若不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遏制,將使改革失去公正性并最終失去大多數人的認同與支持。這也是目前公眾最無法接受的不公,因為這種不公是源于機會上、規則上的不公。
導致不公的最重要的癥結應該是市場機制的扭曲或者說是市場經濟的不成熟所致,它集中體現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政府體制與正在形成的市場經濟的錯位和不對稱。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收入應按貢獻(勞務貢獻加資本貢獻)分配,而不是按權力、身份來分配。在中國,新體制下的起點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前市場”體制下非競爭性的結果不公等所導致。這種不平等與官本位、權力調撥、等級身份制和計劃經濟為內容的舊體制沒有完全消解有關。當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尚未建立,而政府官員還擁有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巨大干預權力時,這種干預和管制既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又為少數有特權進行不平等競爭的人制造了憑借權力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當政府成為集規則制定者、規則參與者與評判者于一身的職能不清的混合體時,公共權力就會和少數個人和集團的利益纏繞在一起,結果必然是在扭曲的市場體制下,社會收入差距的急劇擴大,社會弱勢階層的不公和被剝奪感日益深刻。
四、對策思考:尋找公平與效率最優平衡點
收入分配的問題,實際上是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公平和效率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必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了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最優平衡點,求得社會和諧,需要在政策上有所調整。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要盡快統一內資和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并適當降低所得稅稅率,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由增值稅向消費稅轉型,降低企業稅負水平,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2.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遏制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國民收入分配要向農業和農民傾斜,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
3.建立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失業、貧困、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加大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必要時可開征社會保障稅,以彌補社會保障資金越來越大的缺口。
4.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督和管理。要加快推進電力、石油、鐵路、民航、電信等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強化壟斷收益分配管理,調整壟斷行業的利潤分配制度,建立壟斷超額利潤上繳制度,將壟斷利潤收歸國家財政。
5.加大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加強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跟蹤和監督。健全和完善居民收入統計調查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城鄉貧困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