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理論上講,利率調整對消費效應的方向是不確定的,因而其大小很可能是不顯著的,只有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才能斷定升息減少消費,降息增加消費,但其程度還需要實證分析確定。研究表明,對于我國城市居民,利率調整對其消費的影響是不顯著的,而對于農村居民,利率調整對其消費有顯著性的反向影響;而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之間的關系相對弱于城市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間的關系,但兩者消費的變化都主要由收入變化來解釋。可見,利率機制目前還不是中國調解消費的理想工具,增強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應考慮更多地使用非利率的其他金融手段。
[關鍵詞] 利 率 城市消費 農村消費 收入
一、基本模型
根據理性消費者假說,在一定的收入(或財富)、存款利率和其他約束條件下,消費者將選擇適當的消費水平,使自身效用達到最大。由此推導出消費水平可以記為如下函數形式:
C=C(y,r) (1)
其中C表示消費、高代表收入或財富之類的規模變量、r為儲蓄的平均收益率。
(1)式表明,消費量取決于規模變量y和消費的機會成本變量r。r變化對消費的總效應是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之和。替代效應的產生是由于r變化改變了消費的機會成本(價格),從而引起現期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替代,其方向應是負的,即消費量變化與利率變化的方向相反。收入效應是指r變化使得收入發生同向變化,但這種同向收入變化對消費的影響卻是可正可負的。一般情況下,收入效應是正的,因為可以認為現期消費是某種意義上的“正常物品”,這樣總消費效應的符號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相對大小,其方向是不確定的,其大小有待經驗確定。總之,從理論上講,利率調整對消費效應的方向是不確定的,因而其大小很可能是不顯著的,只有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才能斷定升息減少消費,降息增加消費,但其程度還需要實證分析確定。
利率與消費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均衡關系? 國內學者肖剛(1996)認為,通過調整存款利率,對保持儲蓄存款的穩定有比較明顯的效果。曹龍哄、鄭建明(2000)認為中國的利率對消費幾乎沒有影響,但他們在研究中沒有具體地分析利率和城市消費、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謝平,袁沁吾攵(2003)認為利率變化對居民當期的消費決策和消費的增長率有明顯影響,但對消費的絕對量影響不大;而且利率變化對消費的影響時滯較短。
二、我國利率調整對消費作用的實證分析
為了研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央行進行數次利率調整對城鄉居民消費的作用,考察以下回歸模型:
Ct=C1+C2yt+C3rt+ut (2)
其中Ct、yt、rt和ut分別為t期的消費、收入、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儲蓄存款的實際利率和隨機誤差項。以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數據擬合模型(2),分別得到以下最小二乘回歸結果:
Cc=70.58+1.09yc+6.89r (3)
(0.96)(56.33)(0.71)
R2=0.9929 R2(調整)=0.9923 DW=0.57
Cn=-5.93+0.91yn-2.80r(4)
(-0.80)(166.88)(-3.08)
R2=0.9992 R2(調整)=0.9991 DW=1.31
這里Cc、Cn分別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實際人均消費水平,yc、yn分別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實際人均收入水平,單位均為億元,實際利率r為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儲蓄存款的名義利率減去當年通貨膨脹率。樣本期為1978年~2006年,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樣本期選擇依據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二是系統數據的可獲得性。
可以看出,就城市居民而言,收入系數(1.09)的t檢驗值(56.33)的顯著性水平很高,表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著的。實際利率系數為正,表明利率影響消費的兩種效應中,收入效應占優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變化成同方向變動,但總的消費效應是不顯著的,不能通過通常的5%顯著性檢驗。R2相當大表明模型擬合度很高,DW值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的零假設。
就農村居民而言,收入系數(0.91)的t檢驗值(166.88)的顯著性水平很高,表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著的。實際利率系數為負,表明利率影響消費的兩種效應中,替代效應占優勢,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變化成反方向變化,且總的消費效應是顯著的,可以通過通常的5%顯著性檢驗。R2相當大表明模型擬合度很高,但DW值處于不確定區域,這表明結果的可靠性不大。為了消除自相關性,提高結果的可靠性程度,仍需構造回歸模型進一步進行分析。
因此,對于城市居民,利率調整對其消費的影響是不顯著的,而對于農村居民,利率調整對其消費有顯著性的反向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替代效應占優勢;而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之間的關系相對弱于城市居民消費水平與利率間的關系,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居民消費增長速度快于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但無論對于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兩者消費的變化都主要由收入變化來解釋。
三、原因分析
從上面的實證分析得知,我國利率調整對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各不相同,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收入來看,城鄉居民預期支出的增加和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是關鍵。隨著我國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居民在這些方面自行負擔的部分增加,導致居民對支出的預期增加,而以生存型和預防型為主的居民儲蓄基本上不受利率變動的影響。另外,收入分配結構失衡加劇了利率敏感性的降低。目前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2006年和1978年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扣除物價因素,二者年均增長7%。但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生存型和預防型儲蓄還未達到目標,提高利率使即期消費成本增加,因而利率調整的替代效應占優勢;而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費已經飽和,邊際消費傾向趨于下降,增加消費常受到供給結構上的限制,因此利率調整對其消費的影響是不顯著的。
第二,從投資來看,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可供居民選擇的金融資產種類仍不多。在以盈利為目的的儲蓄中,利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儲蓄向其他投資渠道分流。但能否分流出去還要取決于其他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的種類。凱恩斯利率理論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利率的變化來影響債券等資產的價格變化,從而導致貨幣投機需求的變化;托賓將利率理論發展為金融資產的選擇理論,這些理論在我國金融資產單一的條件下,基本失去了產生作用的土壤。
四、政策建議
2007年城鎮居民的消費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一是受高油價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汽車和住房消費仍將延續較為沉悶的增長,油價一漲再漲使城鄉居民對汽車消費望而生畏,醞釀之中的燃油稅政策也對汽車消費有重大影響。一項調查表明,有45%左右的消費者因油價上漲而推遲或取消了私家車的購買計劃,另外,燃油稅的擬開征對80%左右的消費者的購車行為有影響。同時,政府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嚴格住房消費信貸的優惠貸款、提高首付比例等調控措施也導致許多消費者采取觀望態度,只有約16%的消費者認為目前是購買住宅的適當時機。二是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單靠政策補貼作用有限。
首先,在我國內需拉動乏力、消費不旺的情況下,應進一步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應強化各項支農惠農的財稅政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解決低收入困難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應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資制度;大力推進機制和政策創新,著力支持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落實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加快建設廉租房和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工作;積極配合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等改革,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在減少農民負擔方面,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加上已經取消的屠宰稅、牧業稅等涉農稅費,每年減輕農民負擔約1250億元,但攤到每個農民身上,人均數字并不大。如果遇到糧價下跌、假農資、亂收費等傷農問題,減負的實際效果怕是會縮水。所以,國家要采取相應措施,保障每年1250億元實實在在減免,確保農民群眾得到實惠。在調節過高收入方面,國家加大了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力度,2006年全年征收了2400多億元,是2000年的3.7倍。
其次,大力開發組合型和創新型的金融產品,用多元化的利率引導投資者進行理性的投資組合。具體做法可以是先恢復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的發行,以填充現行利率體系的空白;然后適當開發可轉讓支付命令書等新型工具;進而在資本市場上允許上市公司發行一些優先股,并且逐步引入衍生工具交易,如股指期貨等。當市場上金融產品足夠豐富時,多元化的利率自然就會恢復其對各經濟量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肖殿荒:利率變化的消費效應與資產替代效應[J].經濟科學,2001,第5期:50
[2]祁京梅:2006年消費形勢分析預測[J].中國經貿導刊,2005,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