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可持續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殃及全球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為患、生態環境退化、資源枯竭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威脅。這些環境問題產生于依賴傳統技術的經濟增長模式,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技術的支持,需要技術創新的保證,綠色技術創新應運而生。
“所謂綠色技術是指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減輕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負效應最小的‘無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總稱。”綠色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綠色工藝創新,包括清潔工藝技術創新和末端治理技術創新;二是綠色產品創新,即開發各種能節約能源、原材料,少使用昂貴或稀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危害或少危害人體健康、少影響生態環境的產品,以及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產品;三是綠色意識創新,主要是指培養、形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意識的過程,如綠色教育、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等??梢娋G色技術是一種與生態環境系統相協調的新型的現代技術系統,它在減少企業生產的邊際外部費用的同時,一般也能降低企業生產的邊際內部費用??梢娋G色技術是指根據環境價值并利用現代科技的全部潛力,最大限度地實現環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技術。
綠色技術創新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符合環境發展要求的技術創新能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減少環境污染,同時能提高企業將環境成本內化的能力?,F有傳統技術應用所引起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耗竭是最嚴重的負效應之一。在現有的技術經濟范式下,我國企業的生產過程基本上是線性和非循環的,消耗、浪費大量資源和能源,同時排放大量的廢棄物污染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有技術系統+末端治理”的模式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局限性,提出了通過創新和擴散發展具有生態正效應的綠色技術的要求,以實現企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企業生態經濟綜合效益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綠色技術創新和擴散嚴重不足。而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和擴散,采用使經濟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具有生態正效應的綠色技術,推行生態化、清潔化的生產方式,能使原材料和廢棄物再循環利用,把污染物盡可能地削減在源頭和生產過程中,實現企業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良性循環。綠色技術創新和擴散應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是我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實現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所面臨的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其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導致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然而很多企業對綠色技術創新仍不夠重視,企業在選擇技術創新的模式和方向時,由于追求利潤最大化、資金投入少,綠色管理不利等往往不會主動選擇綠色技術創新,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企業缺乏綠色意識。多數企業對眼前利益看得過重,對綠色技術創新關注較少,沒有從戰略高度來看待綠色技術創新擴散和應用。由于我國環境保護起步較晚,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都缺乏對綠色消費的全面認識,綠色消費認識模糊使綠色產品市場秩序混亂,無法形成公平競爭局面,很多企業借綠色之名行污染之實。
第二,企業采用綠色技術不足。綠色技術要兼顧生態、資源、環境和社會后果,技術性強,復雜程度高,難度大,風險大,其技術投資和運行費用相當昂貴,這就使得企業不愿意采用綠色技術。同時,綠色技術與企業現有工藝、技術水平不匹配也是阻礙綠色技術創新與推廣的另一個因素。因此使得企業采用綠色技術嚴重不足。
第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人力、資金缺乏。綠色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然而,“據有關資料顯示,企業基建資金中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只有4.5%,更新改造投資中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僅有1.3%,排污收費只占應征額的51.4%。另外,我國綠色技術創新資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貴乏,資金得不到保障,使一些企業力不從心,延緩了綠色技術創新擴散與應用的速度。
第四,企業的綠色管理不力。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創新組織不力,綠色技術開發中心和服務中心普遍尚未建立,技術信息網絡和信息傳遞機制不健全,嚴重阻礙了綠色技術創新。
三、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對策
1.建立健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激勵機制
綠色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具有外部性,使許多企業都有了一種“搭便車”的心理,這不利于中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單靠市場機制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要依靠政府制定法律,頒布政策,資金和技術的大力支持等。
第一,政府政策法規的強制管理。這對綠色技術創新的作用是直接的,但要真正發揮政策法規的作用,就必須協調環境行政主體之間的利益,必須明確環境執法的具體程序,建立相應的環境行政司法制度,加強環境執法的可操作性,使環境執法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第二,政府環境管理的經濟刺激手段。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排污收費及稅收等,其刺激效果取決于實際收費額及相應法規措施等各種因素。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的相關政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將使企業在利益驅動下,珍惜有限的排污權,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使企業成本真實反映環境保護的要求,從而達到防治污染的目的。
第三,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的客觀調節。我們應調整產業政策,適當增加環保投資,提高環保資金的利用率。對污染嚴重的產業、企業和工藝系統實行生產工藝排污許可證制度,以促進嚴重污染工藝的改造及老化設備的淘汰。
2.建立良好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環境。企業要樹立綠色理念,形成有意識的、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和創新理論。綠色理念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對綠色戰略的認同感,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企業經營者應樹立綠色經營理念,認識到實施綠色戰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對企業員工進行綠色教育,使員工逐步認識到綠色戰略的實施關系到企業自身乃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自覺地樹立、維護企業的“綠色”形象,提高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意識。
我國綠色技術創新必須加大企業資金投入,這是推進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對策和措施之一。要建立和完善綠色技術創新投資的動力機制,以企業為投資主體,加快構建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投資機制,拓寬投資來源,合理提高折舊率,逐步提高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比率,建立健全企業融資機制,建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風險基金等。最終形成綠色技術創新投資的動力機制和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投資的資金支持體系,推進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綠色管理是把綠色理念貫穿于經營管理中,這就要求進行企業管理系統創新,建立一種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業生態綜合效益,并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推行現代企業綠色管理,應調整與改革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和功能,設立專門機構,建立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約束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決策,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全過程中加強環境審計。還應建立綠色創新保障機制,包括綠色人才激勵機制,創新資金籌措機制,“綠色”宣傳和培訓機制等。
3.建立健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社會配套服務體系。技術創新社會服務體系是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連接企業和技術市場,整合社會科技資源,開放式、網絡化的技術創新服務網絡、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適用性技術、提供咨詢與服務的組織較缺乏。因此需要整合環保部門、產業界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成立集咨詢、技術服務、中介機構、風險投資等職能于一身的技術創新服務和促進中心,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國外先進適用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以及咨詢服務、技術培訓等,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
同時應建立技術信息網絡和信息傳遞機制,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而的信息,以使企業及時了解國內外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和擴散的最新發展動態,提高技術創新信息的傳遞效率和準確性,提高創新效率。同時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利用外界力量合作創新,如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創新。環保部門不僅要加強法規、標準的執行和監督力度,而且要積極起到中介、協調和服務的作用,提高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能力。
綠色技術創新是保護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由于我國一些企業技術水平低下,缺少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人才以及激勵措施,嚴重阻礙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擴散與應用。為了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國家應積極構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企業自身也要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通過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創新,有步驟地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在企業中的推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忠學秦書生:《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縱橫,2003年第6期
[2]彭攀丁丹:《略論綠色技術創新》,學術交流,2005年第12期
[3]劉慧陳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一種科學發展觀》,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4年第8期
[4]李凱飛:《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戰略選擇》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5]萬倫來黃志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經濟,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