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失能收入保險在歐洲和北美發展的較為完善,保險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險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不僅補償了因病、因意外傷害而致殘的不幸者的收入損失,保障了他們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時,在保持人們生活穩定、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健康保險還剛剛起步,失能收入保險目前在國內還極少,人們對其了解甚少。本文通過比較一些代表性的國家的失能收入保險,力圖加深人們對失能收入保險的了解,爭取為我國的失能收入保險的發展做一點微薄之力。
[關鍵詞] 失能 職業失能 失能收入保險 國際概況
失能收入保險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幾百年以前,早在14世紀的德國就出現了失能收入保險的雛形:有私營的救助基金為失能的礦工給予收入補償。自18世紀以來,在德國和奧地利就有行業基金和救濟組織為失能的商人給予收入補償。在德國,為工廠工人設立的救濟基金成為第一個國家計劃——工人補償保險的先驅,這個計劃后來被現在稱之為德國社會保障體系所提供的包括失能保險在內的完全、全面的保障所代替,這也是在早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保障計劃。其他國家的延續至今的一些類似救濟基金的組織,如英國的友誼社、美國的友愛社等為他們的成員提供失能收入補償金。
在下文中選擇了國外一些典型國家或地區例如法國、德國、英國、北美等,對其失能收入保險從定義、失能收入保險金給付、保費以及失能收入保險的形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比較。
一、法國
失能收入保險在法國的發展與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因為法國的社會保險系統為不同程度的失能提供收入補償,從而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商業失能收入保險的發展。其商業失能收入保險大多數作為人壽保險的附加險,并且失能收入保險由意外(或健康)保險公司提供,而人壽保險由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團體保險最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它承保了大多數的雇員失能風險。
在法國,失能收入保險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短期和長期失能收入保險的分離。當被保險人失能后,先給付疾病日津貼,一般為1年~3年,然后有一個延期(例如12個月),若被保險人在延期結束后仍然失能則給付長期失能保險金。
個人失能收入保險通常被放到一個開放的團體保險(具有任意成員的某特殊團體)中來考慮。此時,保費依賴于被保險人的到達年齡,當被保險人從一個年齡團體到另一個年齡團體時,保費相應增加。
和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的失能收入保險的保費偏低,當然也存在調整保費的可能。無論是普通意義的團體保險還是開放團體保險,索賠率日益增加。
二、德國
在德國的保險監管法律中,長期失能收入保險被劃分為人壽保險范疇,而健康保險公司僅提供具有4天延期的短期失能收入保險,意外險保險公司通常把它的失能收入保險的保險責任僅限于意外責任。
除了一些細微的差別之外,德國人壽保險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險大多數具有標準形式,人壽和健康保險公司的失能保險產品,以及意外險保險公司的一些失能產品都受到保險監管,即保單條款和產品計劃必須由監管機構核準認可。但是,1994年出現了失能險違規,并自此以后,這種違規成為失能保險的一種長期趨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保單形式、保障計劃等。因此,現在監管機構僅要求保險公司遵從一個稱之為“Mitteilungsblatt”(告示單)的要求,它提供了精算基礎的詳細資料。
在德國,失能收入保險通常是指“職業失能收入保險”,因為其關于失能的定義不但依賴于醫學標準,而且還依賴于和被保險人的職業、教育、培訓以及社會地位相關的經濟收入。
在1974年~1975年以前,失能收入保險僅以人壽保險的附加險的形式出售。附加失能保險的保險利益一般為在被保險人失能時可以豁免主險人壽保險的保費。如果繳納更高的保費,則被保險人在失能時可以獲得相當于人壽保險金的24%的失能保險金。失能保險的保險期間和給付期間與主險相同,但不會超過65歲。一些保險公司提供一些特殊失能收入保險,它的失能年金給付期間超過保險期間,但是只有當被保險人在35歲以前失能時才會獲得給付。這類失能收入保險給付期很長,可能會給付到65歲或被保險人康復或死亡。然而,隨著社會和保險業的發展,失能收入保險開始以主險的形式出售。
附加險和主險形式的失能保險的費率是基于失能發生率來計算的,失能發生率、失能被保險人的康復率和死亡率都是基于全德國保險業的統計數據之上的。自1990年以來的統計數據表明,年輕被保險人的失能發生率逐年升高(反之,老年被保險人的失能發生率在下降),因此有必要對主險形式的失能險收取比附加險形式更高的凈保費。在德國,失能收入保險費率附加了相當高的安全附加。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保險公司采取一些措施來降低保費,例如規定在失能保險金給付前有12個月到24個月的延期。另外,規定了更加嚴格的失能保險金給付的條件,只有在被保險人在嚴格的任意職業失能(不能從事與其所受的教育、培訓和經驗相當的職業)時才給付全部保險金。基于嚴格的任意職業失能,保險公司會提前一次性給付人壽保險金。
三、英國
失能收入保險在英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北美與荷蘭一樣,英國的失能收入保險主要是以主險形式出售,是一種永久健康保險(Permanent Health insurance,PHI)。作為人壽保險的附加險的失能險非常少,除了當失能時豁免人壽保單的保費。
PHI保單中的“失能”的定義各個保險公司各不相同,有很大差異。然而,大多數的保險公司采用的定義是基于被保險人無能完成其原來的工作:“本保單所稱的失能是指被保險人因疾病或意外傷害而完全不能完成其正常工作且不能從事任何其他工作。”在此“不能從事其他任何工作”是為了減小保險人的風險。被保險人因不能從事其原來的工作而獲得失能保險金;但是,他有可能從事其他工作而獲得收入,這份收入和失能保險金之和可能達到或超過失能前的正常收入,在這種情形下就會出現道德風險,被保險人就不會主動去“康復”。如果被保險人能從其他工作獲得收入,部分英國保險公司規定減少失能年金給付,當然,這種情形只有在被保險人仍符合保單定義的完全失能時才會發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失能收入保險在歐洲和北美發展的較為完善,保險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險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不僅補償了因病、因意外傷害而致殘的不幸者的收入損失,保障了他們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時,在保持人們生活穩定、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我國的保險業剛剛步入高速發展軌道,在險種創新方面一定要在考慮到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國外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的彎路。
參考文獻:
[1]陳滔:健康保險[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張曉:商業健康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3]卓志李恒琦陳滔張運剛:保險精算通論[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4]荊濤閻波萬里虹:長期護理保險的概念界定[J]. 保險研究,2005年11期
[5]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Disability Insurance. A Publication of the 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
[6]上海保險網 http://www.shbxw.net
[7]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www.cir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