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資本外撤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經濟現象,對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產生多方面的消極影響。本文在分析在華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關聯度的基礎上,基于產業鏈傳導機制,研究跨國公司撤資對東道國關聯產業發展的影響,并由此得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撤資 關聯產業 東道國
一、引言
跨國公司撤資((簡稱撤資(divestment),下同))是指一個跨國公司減少其在國外的業務的任何過程,從暫停一個子公司的小部分業務到完全放棄某個地區的所有業務。西方傳統的觀點認為,撤資是資本主義經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是,至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擴大和發展,跨國公司從國外撤資的活動更加頻繁。撤資的頻繁發生、撤資的強度使得撤資是地區發展的可以接受與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觀點站不住腳。全球化背景下,資本的流動性意味著跨國公司更容易從某一地區撤資,以獲得另一區域的成本、市場和技術等的優勢。而跨國公司的撤資,對東道國社會和居民的權益和福利帶來眾多直接和間接的消極影響。
國外對跨國公司撤資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但很少有學者從東道國的視角對撤資問題進行研究。有研究撤資對東道國的影響的,也大多只關注撤資對東道國失去就業機會的影響。鑒于頻繁的撤銷行為,近幾年,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并著手研究撤資問題,但與外國直接投資相比,撤資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把撤資對東道國的風險與解釋撤資聯系起來,充分認識撤資對東道國關聯產業發展的影響,尋求東道國的相應政策措施以盡可能減小撤資的風險,正是本文試圖解決的問題。
二、在華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關聯度分析
關于東道國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活動的實證分析表明,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越來越意識到當地生產者的作用,并與之建立起越來越多的聯系,當地資源在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投入物中的比例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例如,1981年日本跨國公司在亞洲各國的分支機構所需投入物中的當地采購比例29%,到1988年該比例上升到44%。當前,跨國公司對我國企業關聯效應的發揮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跨國投資直接帶動我國企業的發展。例如,法國“雪鐵龍”公司在武漢投資建立合資企業后,選定武漢雙虎涂料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其主要配套油漆供應商。“雙虎”公司為此先后投入8000萬元資金改造其生產轎車油漆的全套設備,并在公司內部抓管理、促質量、達國際標準,使公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而且還進一步帶動了“雙虎”公司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發展。由瑞士迅達公司投資、成立于1980年的中國迅達電梯公司,就以北京電梯廠、上海電梯廠、浦東制造廠為核心,以合資的生產廠和合資的技術檢測公司為主要企業,以我國國內的411家配套生產廠為定點協作單位,構成了完整的產品制造體系。在天津市,為三星集團配套的國內企業有94家,為摩托羅拉移動電話配套的國內企業有34家,為雅馬哈配套的國內企業有23家,為扎努西配套的國內企業有27家,為NEC配套的企業有34家,為桑切斯配套的企業有275家。
第二種情況是跨國投資帶動其原有協作企業到我國進行投資。生產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跨國公司往往在全球各地分布著多家技術水平相當、產品質量符合要求的協作企業。當跨國公司進行對華直接投資時,往往也會帶動國外的協作企業到我國尋求發展。例如,為了給上海大眾汽車公司配套,德國大眾在全球的配套企業中已有100多家前來我國投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投資于上海浦東,投資伊始,就已經吸引了44個相關的汽車零部件配套項目投資,投資總額高達22.3億美元。與之相關的美國德爾福汽車系統與上海電氣公司合資建立德科國際蓄電池有限公司,其產品的80%供應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形成“引致投資”。
三、撤資對關聯產業發展的消極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過跨國公司與我國國內企業的緊密產業關聯,能夠通過產業連鎖效應,推動我國的關聯產業的發展。產業連鎖效應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的投資通過帶動產業前后向輔助性投資而對東道國產生的投資乘數效應。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的前向關聯帶動東道國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的配套投資,使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上游企業建立前向的產業連鎖關系。當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為了拓展市場渠道而選擇當地企業做其分包商,或其產品作為中間產品進一步被當地企業所購買時,或當地企業為跨國公司產品提供售后服務、維修等,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又與東道國下游企業建立起后向的產業連鎖關系。如果沒有初始的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的投資,這些輔助性投資就不會發生。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一旦發生撤資,則必將波及整條產業鏈中的企業。產業鏈傳導主要是因為產業是關聯的,鏈條中的任何一環的波動都可能波及整個產業鏈條。
撤資的沖擊就通過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傳導,影響與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相聯系的東道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相關的產業鏈中,有的企業的投資就是因為為跨國公司提供相應的配套原材料或零部件而發生的,跨國公司一旦撤資,東道國企業的相應投資可能就全部沉淀。例如,由于低成本的吸引,美國的跨國公司紛紛將工廠遷往我國,對美國境內的中小企業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巴爾的摩紙盒生產公司由于最大的客戶將工廠遷往我國,失去這個客戶,該公司1000萬美元的年銷售額減少了30%。基于產業鏈傳導的視角,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的撤資可能將打亂東道國相關產業的秩序,破壞相關企業的供應鏈合約,對東道國當地的商品和服務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并在乘數效應下,阻礙東道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破壞東道國當地/地區的繁榮昌盛。
四、政策建議
盡管引進外資具有種種益處,但同時存在跨國公司撤資對東道國關聯產業發展的許多潛在風險。這些潛在的風險確實顯示了撤資對東道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跨國公司撤資對東道國關聯產業的負面影響不僅與投資方有關,而且,與東道國的投資環境、產業政策等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要保持警惕,把握撤資的規律,使得外資為我國各地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
1.撤資的末端是有徑可循的,通過行為、事件和意圖相互作用而決定。在跨國公司進行各類撤資前會有一些由于撤資戰略的不同改變,可以依據我國利用國際資本投資的特征和機制,制定相應的撤資預警框架,減小撤資的可能,以及撤資對我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風險值。
2.東道國提供撤資的替代方案。所謂的撤資替代方案,是指東道國政府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損失最小化原則,與可能撤資的跨國公司進行談判,向跨國公司提供其他的方案,給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發展創造條件,以及機制以阻止不合理的撤資。首先,了解和認識真正促使跨國公司投資到特定地區的因素非常重要,可以啟示相關部門借鑒制定法律、社會和經濟綜合辦法以維持跨國公司目前結構。同時,掌握能夠導致公司撤資或阻礙他們關閉的動機也很重要,以提供他們相應的撤資的替代方案,阻止撤資。
3.雖然撤資的決定權掌握在公司手中,撤資的決定并不能簡單地被改變。但公司的撤資建議和決定并不是不可避免、事先確定的過程。面臨東道國政府和社會的阻力,一些跨國公司可能放棄撤資的決定。因此,對給東道國帶來失業等方面重大影響的撤資行為可以實施必要的政策干預,盡可能減少撤資帶來的損失。
4.目前我國經濟對國際資本的依賴度較高,一旦發生國際資本大規模撤離,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而國際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的私人資本,其目的地只可能是潛在利潤率高的部門和地區,當出現更好的投資地時國際資本就可能撤離。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國內相關產業之間各類企業尤其是本地企業與跨國企業的聯系,培育國際資本集群的根植性和創新能力。
5.建立產業調整政策對部分跨國公司實行強行撤資。東道國政府不應一味的強調外資的引進。對于那些不符合東道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利于東道國產業發展的跨國公司,應建立產業調整政策,對這些跨國公司實行強行撤資。
參考文獻:
[1]Benito, G.R.G. and L.S. Welch. De-internationalization[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7 (Special Issue 2),1997: 7-25
[2]Young, S.,Hood N. and Firn, J., Globalisation,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Influences on the MNC Subsidiary, Working Paper Strathclyd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2001
[3]Andy Pike., Building A Geograph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losure: The Case of RDCO in The North East Region of England, Draft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vestment: Corporate Strategies, the Reg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Faculdade de Letras, University of Lisbon, Lisbon, 22—23 2003(9)
[4]毛蘊詩蔣敦福:當代跨國公司撤資理論及其新發展[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24-30
[5]徐艷梅李玫: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減撤:影響、成因及對策,學習與探索,2002(6):61-65
[6]李東陽:國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