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在闡述高新技術產業特性的基礎上,從培育創新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投融資環境、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完善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高新技術 高新技術產業 創新能力
一、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
關于高新技術產業,國際上一般采用技術密集度(RD經費強度或RD人力強度)作為確定的基本依據。美國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經常采用兩種指標,其一,產品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額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其二,科技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因為,研究與開發強度反映了產品和技術變化的速度,以及產業和公司的技術含量。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把研究與開發密集度(即RD經費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作為界定高技術產業的標準,將相對于其他制造業而言具有較高RD密集度的產業定義為高技術產業。OECD在20世紀80年代將RD經費占總產值高于4%的行業劃分為高技術產業,90年代后期這一標準提高到8%,其成員國均按該組織確定的劃分標準統計高技術產業并進行國際比較。2001年OECD依照新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重新確定了高新技術產業分類標準,根據13個成員國1991年~1997年間的平均RD經費強度(RD經費占產值的比重和RD經費占增加值的比重),將制造業中的航空航天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無線電、電視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精密和光學科學儀器制造業5類產業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
歐盟《科學技術指標報告》把有很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國際競爭能力,有較大的就業潛力,同時RD投入高于所有部門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業,化工產品制造業,醫藥品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科學儀器制造業八大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或先導產業。
我國對高新技術的界定基本上采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新舊兩種口徑。采取概括法,也稱例舉法,即按技術類型定義高技術產業。1991年3月原國家科委公布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條件和辦法》,對高新技術的范圍進行了規定,把新興科學與技術融合在一起,把高新技術的范圍劃定為:(1)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產業;(2)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3)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4)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5)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6)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7)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8)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9)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10)醫藥科學和生物科學工程;⑾其它的新工藝、新技術。
根據2006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共同組織編制并頒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6》,涉及電子信息、現代交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地球空間與海洋、核應用技術、農業共11個領域的產品。
二、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屬性
高新技術產業同傳統產業相比有著獨特的特征,主要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等。OECD提出的高技術產業的五個特征是:(1)強化研究與開發工作;(2)對政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3)產品與工藝老化快;(4)資本投入風險大、數額高;(5)研究與實驗成果的生產及其國際貿易具有高度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性。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技術密集性。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產品或勞務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人才和RD資金密集程度決定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
第二,高投入性。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主要體現在研究與開發階段的投入,這是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在投向上的主要區別,因而技術密集度(RD經費支出占總產值比重)成為劃分高技術產業的主要依據。從事高新技術RD活動要取得科技成果,這項科技成果無論是自己研究產生的,還是他人研究產生的,都需要投入研究費用。通常,技術難度越大、越復雜,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此外,高新技術企業在產業化階段推向市場和擴大市場占有率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第三,高風險性。高新技術企業的高風險來自它所面臨的眾多不確定性因素,主要體現在:(1)技術風險。高新技術及產品RD過程的不確定性,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產品或勞務的不確定性,存在因技術失敗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同時還有其他新技術、替代技術的產生使現有技術急劇貶值所帶來的風險。(2)侵權風險。如果企業通過大量的RD投入所取得的技術、發明、產品或軟件等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在推向市場后被其他企業仿冒或侵權,研制該產品的企業很快便會無利可圖,甚至可能無法回收RD費用。因而,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維護高新技術企業利益的核心工具和手段。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投入意味著,如果企業的生產規模與效益、投入與產出等不匹配,企業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第四,高回報性。高新技術企業如果創業順利,通常具有極高的收益率。這種高收益性往往來源于內在化于企業產品的知識和技術的壟斷性、排他性。借助于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壟斷,給企業帶來超出傳統產業的壟斷利潤。
第五,創新性。高新技術是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代價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促成技術和應用不斷創新。高新技術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加速了高新技術的滲透和輻射,只有不斷創新的產品才具有持續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創新過程的實質是技術知識的投入產出過程。無論是以新產品還是以新工藝出現的創新,其中都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知識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創新正是由于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而具有一定公共品的特征,從而具有技術方面的外部性。可以說,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特征就是創新特性——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組織和制度創新。
第六,時效性。當代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而且從研制、開發到生產應用的周期也在迅速縮短,高新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縮短,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市場競爭的激烈、時間效益特性更加突出。只有及時將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新技術產品才會有競爭力。
三、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甚至惟一途徑。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雖然近年發展較快,但總體規模小,高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優勢尚不顯著,國際競爭力不顯著;企業傳統的“重產品引進,輕消化吸收”、“重模仿創新、合作創新,輕自主創新”的模式導致創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和發展水平與領先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以軟件產業為例,印度2005-2006財年軟件出口236億美元,整個產業產值達296億美元;中國2005年的軟件出口值為35.9億美元。從軟件外包業務看,我國的軟件外包項目大多為低端外包出口,中高端的項目很少;以做數據錄入、編碼測試等工作為主,這不利于中國軟件業的長期發展和做大做強。2005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9.2億美元,約占全球軟件外包的2.3%;2006年達到14.3億美元。在全球軟件外包服務市場的競爭格局中,排名第一的印度約占有全球離岸外包業務50%的份額。這些數據表明,中國軟件外包業整體規模與印度相去甚遠。
為了改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鼓勵并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組織,提高高科技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流,使之逐步形成企業創新能力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源。誘導企業通過學習和模仿,形成技術創新的新思維,以解決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
2.注重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最為稀缺的創新資源,是決定創新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創新的根本動力和競爭制勝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人才開發,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和引進自主創新帶頭人,形成企業多元創新人才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在重視完成人才寬厚的基礎知識儲備的同時,更應重視讓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分析和思考。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提供必需的能力基礎,使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培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培養出具備創新才能的人才,才有現實意義上的創新企業和創新產業。
3.構建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健全的風險投資體系和完善的資本市場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這是由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規律決定。時下技術創新不能夠順利轉化為實業、不能夠順利實現創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資困難。對于創業型的企業,特別重要的就是廣義的風險投資,包括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能幫助以技術人員為主的這些創業企業成長壯大。盡快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機制,通過產權抵押、知識產權專利入股等資本化操作方式分散企業創新的風險,確保企業創新的收益。
4.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現代產權制度。加快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進程,嚴格執法程序,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沒有對創新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就沒有對創新者的利益實現保護,也就無法提高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明確市場與政府的職能,優化技術產業化的環境。
5.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環境。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要為創新和創業構建一個好的環境。強化對高技術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重點發展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高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科研機構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建設;加強孵化服務的公共技術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鼓勵多種模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介服務機構,引導以生產力促進中心、風險投資機構等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市場化服務平臺。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財稅優惠、融資資助、研究發展經費補助等獎勵措施或優惠政策來鼓勵產品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友金:集群式創新與創新能力集成——一個培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新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 2006,(11):22~29
[2]王雷高長春:小企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路徑依賴[J]. 軟科學,2006,(5):109~112
[3]向剛汪應洛:企業持續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04,(6):108~114
[4]徐冠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國家高新區建設與發展[J]. 中國軟科學,200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