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循環經濟是遵循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各個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時,要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和規范企業、政府和社會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通過建設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等措施,保障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循環經濟 3R原則 資源環境效益 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循環經濟的提出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增長型的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穩定的生態系統對資源供給的局限性就必然構成一個貫穿始終的矛盾。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發達國家為了緩解資源短缺、避免環境污染、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以生態理念為基礎,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出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在我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作為“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國家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發展循環經濟因此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發展循環經濟對內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用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以最佳的、可持續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經濟。我國經濟的發展至今尚未完全擺脫粗放的增長方式。一方面、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都嚴重不足,而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短缺的形式日趨嚴峻;另一方面,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低。這造成我國的國內資源已經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運轉。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2.發展循環經濟對外可以提高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一個主要阻力是貿易壁壘。近年來,“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最難突破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在資源與能耗相對少的基礎上增強企業競爭力,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能源問題關乎國家安全。我國資源、能源的對外依賴度問題涉及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的產業結構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國內資源不足,節能無疑是確保我國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
三、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1.推進循環經濟必須重視環境資源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
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市場經濟,既要求宏觀尺度上資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觀尺度上經濟發展的效用。循環經濟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或閉路循環,而是在自然生態承載力允許范圍內實現線性與循環疊加的螺旋型增長。循環經濟既需要節流,又需要開源;既需要循環再生和自力更生,又需要開拓競爭和外向共生。如果只強調物質的閉路循環而忽視產業發展的力度,全面建設小康的步驟會十分緩慢,兩條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環經濟。同時應該注意到,循環經濟仍然是以發展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效益的大小是循環經濟的目標函數,而物質、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環是手段、途徑。推進循環經濟必須通過科技、教育、法制和政策手段促進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
2.借鑒國內外經驗,從各個層面發展我國循環經濟
第一,政府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十一五規劃的重大戰略任務。各級政府應該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緊迫性,正確把握循環經濟的科學內涵,加深對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認識。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指導各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在經濟增長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把握好“度”的分寸:既要發展循環經濟,又必須注意到:政府對循環經濟的促進作用是有限而且是有邊界的。國內外政府的經驗教訓從正反兩方面證明,政府在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時,只有是以適當的方式并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才能有效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旦超出邊界,反而可能產生消極影響。
第二,企業層面:循環型企業是通過在企業內部交換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態鏈,使得企業內部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要求生產中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減所有廢物的數量和毒性,使生產過程的技術模式從“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的線性物質流動模式轉向“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物質流動模式。清潔生產同時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要求企業在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下盡可能達到經濟效率最大化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同時又要求企業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得產品從生產設計到售后服務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第三,生態產業園層面:根據各個區域的特點建立具有行業特色的生態產業園,我國主要在制糖、造紙、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展開試點建設。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的閉路循環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使其對經濟的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我國生態產業園建設的實踐和國外生態產業園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一個成功的生態產業園不是由政府或規劃師自上而下規劃出來的,而是市場競爭中由相關企業自組織磨合而成,生態產業園建設無法通過簡單的規劃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不斷的系統更新和逐步完善形成。
第四,社會區域層面:科學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一要素和最重要源泉。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創新,組織開發和示范有重大帶動和推廣意義的能源節約、綠色再制造技術,加快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發揮產業積聚和工業生態效應,促進企業間工業廢棄物的交換和再利用,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城鄉循環經濟則注重傳統技術的系統整合,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技術。通過產業調整和升級,構建以產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城市與社會區域,建設包括水循環利用體系、清潔能源體系、清潔公交運營體系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加強對循環經濟的教育與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形成公眾積極參與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3.建立與發展循環經濟配套的各保障措施
首先,加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體系。我國現行的環保法律基本框架是在工業化初期形成的,對環境違法行為比較寬容,形成了守法、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局面。應盡快修訂國家環境法,提高處罰標準,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綜合法規,從總體上調整和規范企業、政府和社會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明確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職能和措施,并制定向生產技術和經濟社會領域延伸的各項專項法律。其次,建立職責明確的執法機制。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項責任,把促進和保障循環經濟發展的任務落實到實處。通過立法明確地方政府的負責,把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列入各級政府的考核內容,研究提出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實現行政執法責任制;賦予環保執法部門以現場執法的剛性手段,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再次,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調控機制。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政府職能機構;改革財政體制,加大對生態資源保護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信貸、國債資金對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的支持;運用價格補貼、財政貼息、稅收減免、政府采購、引導消費,和產業補償等政策工具鼓勵扶持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之俊: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振華: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3]王立紅: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途徑[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4]葉文虎:循環經濟論綱[J].中國發展,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