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風險資產(chǎn)的損失為離散隨機變量時,用概率方程、反分布函數(shù)和分布最小值給出的風險價值VaR定義不滿足存在惟一性,而用概率下確界、概率最小值、分布下確界和分布右極限最小值給出的VaR定義則對任意隨機變量都能滿足存在惟一性。
[關鍵詞] 風險價值 隨機變量 概率 下確界 存在惟一性
VaR是Value at risk簡稱,通常譯為風險價值,亦譯為在險價值、受險價值、險值等,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金融風險管理的國際標準。菲利普·喬瑞將VaR定義為:在正常的市場環(huán)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間內(nèi),衡量(風險資產(chǎn))最大預期損失的方法。
一、三種已知定義及存在缺陷
已知VaR的數(shù)學定義多采用含有概率的方程形式給出,也有用概率分布函數(shù)的最小值或反函數(shù)等形式給出的,現(xiàn)分別予以討論。
定義1(概率方程定義):設隨機變量X是風險資產(chǎn)在某期間內(nèi)的損失(或負收益),α∈(0,1),則稱滿足方程:
P(X≥x)=α(1)
x為該資產(chǎn)在此期間內(nèi)的置信度為α的VaR,記作VaR1。
定義2(反分布函數(shù)定義):設X、α如定義1,且X的分布函數(shù)為F(x),則定義VaR為:
VaR2= F-1(1-α)
定義3(分布最小值定義):設同定義2,則定義VaR為:
VaR3=min{ x|F(x)≥1-α}
然而,上述三種定義的存在惟一性卻不一定能得到保證,下面給出一個反例。
例1:設X為離散隨機變量,分布律為P(X=xi) , (xi (1)VaR1對幾乎所有的α都不存在,僅對至多可數(shù)個α存在還不惟一。 (2)VaR2對所有的α都不存在。 (3)VaR3對所有的α視分布函數(shù)的不同定義形式或都不存在或都存在惟一。 證明:(1)由于P(X≥x) =是關于x的單調(diào)非增且左連續(xù)的階梯函數(shù),故其值域是區(qū)間[0,1]上某個可數(shù)集的非空子集,因此方程(1)只對至多可數(shù)個α有解。對不可數(shù)個使方程(1)無解的α,其對應的VaR1自然不存在。對至多可數(shù)個使方程(1)有解的每個α,即存在ξ使P(X≥ξ)=α,由階梯函數(shù)性質(zhì)可知,存在一個包含ξ的區(qū)間(xk,xk+1],使區(qū)間內(nèi)所有的x都滿足方程(1),即此α對應的VaR1有無窮多個,因而不惟一。 (2)因為F(x)是階梯函數(shù),故F(x)的每一個函數(shù)值都有無窮多個原象,因此F(x)沒有反函數(shù),從而F-1(1-α) 對所有的α都無意義,當然就不存在VaR2。 (3)若F(x) = P(X<x),則F(x) =是關于x單調(diào)非降且左連續(xù)的階梯函數(shù),故對每個α,都存在惟一的xα使F(xα)<1-α≤F(xα+0)。由F(xα)<1-α可知VaR3>xα,由1-α≤F(xα+0)可知xα≥VaR3,從而VaR3≥xα>VaR3,矛盾,此矛盾表明其對應的VaR3不存在。 若F(x)=P(X≤x),則F(x)=是關于x單調(diào)非降且右連續(xù)的階梯函數(shù)。故對每個α,都存在惟一的xα使F(xα-0)<1-α≤F(xα),故{ x|F(x)≥1-α}=[ xα,∞),此時xα即為VaR3。 二、三種已知定義存在惟一的必要條件 例1:表明已知的三種定義都存在缺陷,下面給出這三種定義存在惟一的必要條件。 定理1(VaR1存在惟一的必要條件):若P(X≥x)關于x連續(xù)且嚴格單調(diào),則VaR1對每個α都存在且惟一。 證明:因P(X≥x)=1>α>0=P(X≥x),由連續(xù)函數(shù)的介值定理知,存在ξ∈(-∞,∞),使P(X≥ξ)=α,由單調(diào)性可知ξ還是惟一的,此ξ即為VaR1。 定理2(VaR2存在惟一的必要條件):若F(x)連續(xù)且嚴格單調(diào),則VaR2對每個α都存在且惟一。 證明:因為F(x)為嚴格單調(diào)連續(xù)函數(shù),因此F(x)存在嚴格單調(diào)連續(xù)反函數(shù)F-1(x),故對任意的α,都存在惟一的xα,使xα= F-1(1-α),此xα即為VaR2。 定理3(VaR3存在惟一的必要條件):若F(x)右連續(xù),則VaR3對每個α都存在且惟一。 證明:對任意的α,方程或有解或無解。 若方程有解,即存在ξ,使F(ξ)=1-α,則解或惟一或不惟一。當解惟一時,其解即為VaR3;當解不惟一時,由于F(x)單調(diào)非降且右連續(xù),因此解集為一個左閉區(qū)間,此區(qū)間的左端點即為VaR3。 若方程無解,由F(x)的單調(diào)性可知,存在惟一的xα,使F(xα-0)<1-α<F(xα),此xα即為VaR3。 三、定義的改進 為了彌補上述三種定義的缺陷,下面給出能適應各種隨機變量的VaR數(shù)學定義。 定義4(概率下確界定義):設X、α如定義1,則定義VaR為 VaR=inf{ x|P(X≥x)≤α} 定理4(VaR存在惟一性定理) 對任意的X和α都有惟一的VaR。 證明:記Aα={x|P(X≥x)≤α},由概率論可知 P(X≥x)=1>α,故由極限性質(zhì)知,存在ξ>-∞,使P(X≥ξ)>α,可見Aα有一個下界ξ,由下確界存在定理知,下方有界的數(shù)集Aα必有下確界xα,而下確界是惟一的,此xα即為VaR。 推論1:(概率最小值定義):設X、α如定義1,則: VaR=min{ x|P(X>x)≤α} 證明:記xα=VaR,則P(X≥x)。當x>xα時,P(X>x)=P(X≥x) P(X=x)≤P(X≥x)≤α,由于P(X>x)關于x右連續(xù),故P(X>xα)=P(X>x)≤α;當x<xα時,令ξ=,則x<ξ<xα,由于P(>x)單調(diào)非增,從而P(X>x)≥P(X≥ξ)>α。綜合之有P(X>x),所以min{ x|P(X>x)≤α}=min[xα ,∞)=xα=VaR。 推論2(分布下確界定義):設同定義2,則: VaR=inf{ x|F(x)≥1-α} 證明:若F(x)=P(X<x),因為P(X≥x)=1-P(X<x)= 1-F(x),從而有{ x|P(X≥x)≤α}={ x|F(x)≥1-α},所以inf { x|F(x)≥1-α}= inf { x|P(X≥x)≤α}=VaR。 若F(x)=P(X≤x),由推論1證明知 P(X>x),因此F(x)=1-P(X>x),所以inf{ x|F(x)≥1-α}=inf [VaR ,∞)=VaR。 推論3(分布右極限最小值定義):設同定義2,記F(x+0)=F(t),則: VaR=min{ x|F(x+0)≥1-α} 證明:記xα=VaR,則F(x)。因F(x)單調(diào)非降,當x>xα時,F(xiàn)(x+0)≥F(x)≥1-α,并且F(xα+0)≥1-α;當x<xα時,令ξ=,則x<ξ<xα,故F(x+0)≤F(ξ)<1-α,從而F(x+0),所以min{ x|F(x+0)≥1-α}= min[xα ,∞)=xα=VaR。 例2:設X如例1,則: 四、結(jié)論 由于風險資產(chǎn)損失的分布未必連續(xù),因而用概率方程、反分布函數(shù)和分布最小值給出的VaR定義就不一定能滿足存在性或惟一性,故在理論上和實際應用中這三種定義都存在缺陷。用概率下確界給出的定義以及由其導出的概率最小值、分布下確界、分布右極限最小值等定義可彌補所有缺陷。 鑒于用概率下確界給出的定義比用分布函數(shù)給出的定義有更直觀的經(jīng)濟學意義,所使用的數(shù)學工具也較少,而用最小值給出的定義又受到右連續(xù)的約束,適應性有所欠缺.。可見用概率下確界給出的定義具有普適性,因此可以作為VaR首選的數(shù)學定義。 參考文獻: [1]菲利普·喬瑞:風險價值VAR[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吉林大學數(shù)學系.數(shù)學分析(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復旦大學:概率論(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胡杰郭曉輝邱亞光:VaR與CVaR在商業(yè)銀行風險度量中的比較分析及應用[J].金融論壇, 2005,(7):40~44 [5]谷偉萬建平魯鴿:雙曲分布及其在VaR模型分析中的應用[J].經(jīng)濟數(shù)學,2006,23(3): 274~281 [6]柳向東麥清溪:風險價值VAR幾種算法及其比較[J].知識叢林,2005,(12):142~143 [7]馮香入:VaR方法原理及應用[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6,(5x):17~18 [8]武巍巍韓學意丁日佳:VaR計量模型在金融市場的運用研究[J].工業(yè)技術分析, 2006,25(8): 98~99 [9]李秀敏史道濟:VaR的若干度量方法及其比較[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6(6):38~41 [10]王慧敏劉國光:基于極值理論的滬深股市VaR和CVaR分析[J].財貿(mào)研究,2005,(2):68~72 [11]包峰俞金平李勝宏:CVaR對VaR的改進與發(fā)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20(4):95~96 [12]劉小茂田立:VaR與CVaR的對比研究及實證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10): 112~114 [13]劉小茂馬林:資產(chǎn)相對價值的VaR和CVaR風險[J].統(tǒng)計與決策,2006,(8):128~1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