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椎間盤還納治療機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方法: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接受椎間盤還納治療機及胸部、骨盆牽引治療,采用視覺模擬標(VAS)法評定治療前后臨床疼痛和癥狀積分值。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疼痛積分值均有減少,治療組治療后積分值的減少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椎間盤還納治療機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的療效。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還納治療機治療 牽引法治療 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可經非手術療法得到緩解或治愈.其中牽引是最為推廣使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簡便、安全、患者無痛苦等優點,Cyriax曾應用一種胸部、骨盆牽引。達到突出髓核回納和調整與神經根關系的目的。為了實現治療的立體化、同步化,我們于1987年研制并臨床應用回BDQAJ-404型便攜式電動椎間盤還納治療機,取得滿意療效,并與胸部、骨盆牽引的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1999年5月-2002年3月在陜西頸腰病研究所咸陽楊仨疼痛醫院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40例住院病人,排除椎管狹窄、腰椎滑脫、馬尾綜合征及突出物游離于椎管內或已鈣化,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4-58歲,35歲以下4例,35-45歲18例,45-55歲10例,55歲以上8例;病程5天-11年;急性腰腿痛15例,慢性腰腿痛25例;下肢放射痛伴麻木左側21例,右側15例,雙側3例,40例腰椎活動度均不同程度受限,(足/母)指背伸肌力減退21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34例,40例x線片均有棘突偏歪,18例有腰椎側彎,24例腰椎間隙狹窄。40例均行CT掃描、11例經MRI診斷腰4、5椎間盤突出19例,腰5骶1椎間盤突出12例,腰4、5并腰5骶1椎間盤突出7例,腰3、4并腰4、5椎間盤突出1例,腰3、4、腰4、5并腰5骶1椎間盤突出1例。
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椎間盤還納治療機治療組20例和胸部、骨盆牽引對照組20例,兩組病例一般資料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1.2.1 椎間盤還納治療機治療組:
1.2.1.1 結構:回BDQAJ-404型電動椎間盤還納治療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動力與傳動機構,牽引裝置、整復裝置、測力裝置及兩種治療帶,其框圖如下:

總體設計主要組成如下:
(1)動力機構:微電機、行星齒輪、電機支承。
(2)牽引測力機構:齒輪組、牽引螺桿、牽引鉤、主體管架、輔助臂及牽引測力計。
(3)整復測力機構:滑軸、一對圓錐齒輪、上下離合器、空心螺桿、按壓桿、橡膠整復頭、操縱桿、整復測力計。
(4)胸背、骨盆牽引帶。
1.2.1.2 技術性能:整復頭操作數值:上下長距離滑動200-400mm,左右短距離滑動5-50mm,垂直限位90°左右傾斜限位30°-50°。傾斜角度可限位于水平3600內任意一點,預壓力值F為50-400N,整復頭面積S=10×20mm2壓強P為P=F/S=400N/10×20×10-6mm2=2×106Pa。
1.2.1.3 使用方法:患者俯臥,固定縱軸牽引帶于胸背及骨盆部,置牽整機于腰背部,與牽引帶相連。根據患者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病情,計算牽整數值,通過微電機顯示于牽引整復測力計。離合子左移,啟動微電機正轉。機身加長。牽引測力計顯示預定力值,牽引距離50-60mm,與病人身高成正比。移動整復裝置,下壓控制桿,啟動電機,整復頭接觸患部,按壓桿上移。整復測力計顯示力值。實現預壓功能。整復頭旋轉角度±30°-±50°,左突者向左旋轉,右突者向右旋轉,中央突出者,向疼痛明顯一側旋轉,放開控制桿,微電機反轉,實現顫抖、后扳、過伸、斜扳、斜伸、整復功能。全部操作20分鐘。術后平臥6小時可翻身,12小時可屈伸下肢,臥床3天,術后3日可坐起進食,下床大、小便,2周內多臥床,避免彎腰持重,一般3次為1療程,未愈患者經休息4周后可重復施行。
1.2.2 胸部、骨盆牽引組:取俯臥位。在骨盆牽引基礎上加用胸部牽引帶,形成對抗牽引,每日上、下午及晚間各牽引1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每3周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6日,可進行2-3療程,雙下肢每側重量約5-10kg,牽引后臥床,配合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及理療。
1.3 評定指標與方法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不接受藥物及其他治療,治療前及治療后1月應用視覺模擬標(VAS)法評定臨床疼痛和癥狀積分值。
1.4 統計方法治療前后對照資料的算術均值采用t檢驗,P<0.05為差別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組和胸部、骨盆牽引組治療后疼痛積分值均有明顯降低(P<0.05)。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組治療后疼痛積分值較胸部、骨盆牽引組降低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約80%-90%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病情可好轉或治愈,其中牽引療法取得了一定療效,具有減輕椎間盤壓力、促進炎癥消退、解除肌肉痙攣及腰椎后關節負荷等作用。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我們研制應用了椎間盤還納治療機,并與胸部、骨盆牽引做了對比研究。
退變椎間盤在長期腰椎前屈、側彎狀態下,若過度承受軸向載荷或纖維環扭轉載荷,可降低椎間盤應力水平,增加周邊部應力集中,導致纖維環損害破裂,髓核突出。同時,腰椎椎體應力下降,后部關節突關節、椎弓狹部應力集中更高,瞬時旋轉中心也隨之改變,軌跡范圍增大,從而使關節突關節及有關韌帶承受的前屈和旋轉剪切應力增加,出現骨小梁的應力排列、應力點的骨質吸收及邊緣部新骨形成,使椎體邊緣產生骨刺,黃韌帶增生肥厚,小關節退變、軟骨破壞,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造成退變椎間盤突出并椎間隙狹窄狀態下的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使脊柱喪失椎體間正常位置關系。脊髓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損傷,導致因周圍結構改變而出現的功能障礙性疼痛或畸形,即退變性腰椎不穩引起的腰腿痛惡性循環。椎間盤還納治療機除沿脊柱縱軸方向具備常規牽引的治療作用外,通過矢狀軸整復力作用于成角后突椎間隙,使前縱韌帶及椎間盤纖維環前部均成緊張狀態,張力增加,前側椎間隙加寬,后縱韌帶及纖維環后部壓力相對較低。反復的整復切應力,一方面可作用于突出髓核,推抵其還納。或將其擊碎、縮小、移位,使之“無害化”,另一方面,使腰脊柱在冠狀軸上成角屈伸,人為增加其前柱或后柱的張力,改變兩椎體間角度,使其產生體積壓變,調節運動軸在椎間盤內的前后位置,松弛脊旁軟組織和神經根,逐步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另外,旋轉面整復力作用于側突間隙,使椎間盤纖維緊張及椎間盤寬窄沿左右45°對角線方向變化,扭動纖維環產生兩個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張力和剪力,使突出物還納或受壓組織發生位移,松解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壓迫與粘連關系,糾正腰段脊柱的三維轉位,減輕腰后關節負載,調整、松動小關節間隙和小關節囊的位置和粘連,使關節突等組成神經根管壁的結構發生主運動軸定向位移,直接擴大神經根管或牽拉緊張小關節囊韌帶或黃韌帶而擴大神經根管及椎管有效間隙。并使神經根管發生唧筒式壓力變化,改善神經根等內容血循環,松解粘連。本研究中1月后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組疼痛積分較胸部、骨盆牽引組降低顯著(P<0.05),為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緩解了神經根的椎間盤源性壓迫與刺激,對脊腦膜返支及根管內血管支達到了減壓作用。刺激粗感覺傳人纖維。誘發電位,產生對細胞的抑制,引起突觸前抑制,阻止致痛沖動向中樞傳導,從而達到鎮痛作用:增加病變部位血液供應,驅散、吸收致炎致痛物質,提高局部痛閾,充分伸張痙攣肌組織,有效切斷腰腿疼痛的惡性循環。
本研究中未出現應用椎間盤還納治療機造成的副損傷。另外,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的鎮痛機制及長期鎮痛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