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不會停止成長的超大城市中,傳來一個未來50年生活和工作空間的保守想象
31歲的沈凱震繼承父、成為一名大型國有設計院的結構工程師,不過,作為新一代海歸,她可能不再有機會像父親那樣參與北京西直門立交橋這類飽受爭議的標志性設計工程。劉設計師來說,爭議性是歷史感的必要組成部分。2000年,西直門至阜成門主路全斷面高峰小時車流量力9751輛/小時,到2010年,這一數字被預測為10250輛/小時。顯然,實際的流量增長將這一預測徹底推翻。
2005年初方從費城留學歸來的沈凱震正好錯過了這個疾速成長的時段。當時,她眼中的北京是一個巨型工地,新建筑和高速路令她應接不暇,爭議不會再集中于某一項建筑。或者說,1千萬人口忙于在不斷變化的城市中調整合適的生活狀態(tài),無暇他顧。沈迅速成為其中一員,通過忙碌的工作、高昂的房款徹底背離了父輩的生活。回到離開5年的故鄉(xiāng),她發(fā)現,自己需要重新適應這座城市。相比之下,客居的費城異常熟悉:“連機場的味道,都不會有變化”。
陌生感來自于北京不可預計的變化和無數有待改進的基礎配置,也來自她童年時聽到的對未來城市的想象。

那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對現代城市愿景的理想化描述;街道出奇整潔,人流稀少,半球形、采光效果極佳的平層住宅(如需要,房子可變成汽車),通訊業(yè)發(fā)達,人們多半選擇在家辦公。
沈凱震的一位同學曾經照這種描述畫了一幅兒童畫,這幅畫一直在他們的記憶中懸掛。但是北京,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城市,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了它極富象征意義的變化。
如果驅除粗糙的科幻感,這幅畫還是恰當地表達出入們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合理預期。眾所周知,北京正朝著與此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人口越來越密集,交通擁堵,道路標志不明晰,生活不便,污染指數難以降低……
看來,北京正在復制甚至超越現代城市那種冰冷而勢不可擋的成長軌跡。不到50年,北京人口從420萬竄升至1千多萬。而公元1600年的倫敦用了一百年,才把人口從5萬提升至20萬,在20世紀60年代,人口數量觸及800萬頂峰之后,這座見證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史的城市不再增長。但北京、或者說一切迅速積累財富的新興城市顯然在顛覆這個發(fā)展終有停滯的邏輯。
1970年,地球上的城市化僅為37%,現在達到了50%,預計2025年和2050年將分別超過60%和75%。根據《超限未來十大趨勢》作者詹姆斯·坎頓(JamesCanton)的預測:全球未來將會有一百個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巨型城市,未來三十年新增長的人口將大多遷移到城市。過快的發(fā)展注定使城市生活陷入矛盾之中。在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眼中,25年以后的紐約簡直是一場災難:水、電、房子、學校和新鮮空氣極度匱乏;擁擠不堪的地鐵保持24小時高峰;百年前搭建的公共設施在亞健康狀態(tài)勉強度日。
聚集的財富為何不能帶來樂趣的激增?按照香港規(guī)劃師學會會長葉祖達的解釋,城市增長并非人口數量的簡單疊加,在新的功能劃分過程中,城市的各個部分難以步調一致地平衡發(fā)展,交通、能源、土地等的負荷在每增加100萬人口時會呈現幾何數字的增長。
然而,沒必要把這種倪端初露的危機渲染為人類的城市末日。事實上,在威脅中尋找新的解決方式是人類智慧的最佳體現。不斷增長的超大城市其實為我們提供了無數可待挖掘的創(chuàng)新機遇:建筑業(yè)的奇妙構想將勾勒出全新的空間理念,革命性的規(guī)劃戰(zhàn)略和交通工具的持續(xù)演進顛覆以往的城市面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開發(fā)使城市逐漸步入綠色天堂,而在人類通訊技術變革中期,我們還將分享便捷、舒適而樂趣無限的城市生活……
是的,1980年代的兒童畫將會在未來50年中重現,最新實踐包含的不懈努力令人振奮,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或觀念所體現出的那種高于現實的科幻意味,將面臨威脅的人類引向希望之地。
未來的房子
正如古羅馬斗獸場混雜了野蠻與文明的雙重氣息、埃菲爾鐵塔以其冒犯性的結構和美學成為現代巴黎的標志,人類歷史上,建筑是每個時代的表情,體現著城市最直接的欲望和最基本的生活心態(tài)。
這個意義上,20世紀40年代該選擇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作為自己的表情制造者。這位現代建筑大師設計了聞名遐邇的馬賽公寓:一座18層,高165米,可供1500—1700人生活的住宅。屋頂被設計成公共活動平臺及兒童游戲場;7、8層為公共服務,設商店、餐館、洗衣房及旅店等服務設施,頂層設有幼兒園;居室多為躍層設計,挑高的起居空間將室內采光效果提升至極限。
柯布西耶很大程度上為現代高密度的城市制定了一個樣板:在土地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容納盡可能多的居住者,實現盡可能多的功能,尤為關鍵的是,柯布西耶賦予采光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這個前瞻性的設計理念重新定義了現代社會的群居——人均占有空間縮小后,陽光、能源這樣的天然生活資源,將因為稀缺而變得無比重要和珍貴。經過半個世紀的演變,柯布西耶的理念成為當今最主流的居住理想:擁有—所綠色的房子。
如今,對綠色建筑評估標準的搶注成為各個國家的時尚之舉,英國自9BEEEAM、澳大利亞的NABERS、加拿大的BE?AC等,而中國的建設部也推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更富影響力的事件則是2005年11月,布隆伯格宣布法令:自2007年起,紐約大部分公共或市政建設工程部都必須符合LEED(能源和環(huán)保設計認證)的建筑標準。
目前來看,LEED是最為權威的一種認證。該認證根據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能源效率、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可持續(xù)土地規(guī)劃和節(jié)水等標準,對建筑進行評估,是許多建筑實際參考的重要標準。包括《紐約時報》總部、高盛銀行、以及耗資13億美元的美國銀行大廈都要參照它建成世界上最綠色的摩天大樓。后者的共同擁有人道格拉斯·德斯特和總工程師羅伯特·弗克斯在建造時就力爭獲得美國環(huán)保建筑委員會的白金級別稱號。他們相信,高昂的設計成本在四年內便可收回。
信心來自美銀大廈無以倫比的綠色野心——每一滴水都不會進入排水系統(tǒng),而是被收集起來,用來沖刷廁所,澆灌綠色屋頂,并幫助空調系統(tǒng)運行,甚至,空調系統(tǒng)冷凝下來的水也將得到進一步利用。這些行為將為美國125個家庭提供每年所需的足夠的純凈用水。另外,自然采光可幫助美國銀行大廈減少四分之一的室內照明用電。特殊材料制成的落地玻璃既能讓更多的可見光進入房間,又保持隔熱水平;內部特殊的傳感器將在日照光充足或房間無人時調低燈光。
美銀大廈的經驗證明,建造一所綠色的高層房屋是一項浩大工程。這要求建筑師從最初的草案開始,就要有強烈的“生命周期”意識。中國新派建筑師馬巖松說,“設計師只需要兩點就夠了,一個是你有這些知識,第二是你有責任感。”
不過,即便對一個有責任感的建筑師來說,擁有這些標準不斷飆升的知識也頗為不易,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節(jié)能設計,否則不得不出資百萬聘請顧問。事實上,最新的綠色建筑實踐已經延伸到中國,這對綠色觀念不強烈的建筑師已構成無形壓力。
在廣州,一座迄今為止最節(jié)能的超高層建筑珠江大廈正在拔地而起。曾建造了諸如西爾斯大廈(SearsTower)、上海金貿大廈這類標志性摩天大樓的建筑設計公司SOM相當引以為傲——最大限度地增強自然光照、減少空調區(qū)域的日光吸收、儲備雨水用于廢水循環(huán)利用以及利用太陽能進行熱水供給,珠江大廈將突破性地趨近理想中的“零能耗”——是的,所有最新的實踐都在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一座不占用任何天然資源的烏托邦式住宅。這種觀念是否會淪為空想?事實上,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只代表某個方向的發(fā)展思路,方興未艾的建筑節(jié)能需求隱藏著一個可無限延伸的產業(yè)鏈。
無限延伸的前提是:對舊有建筑的改造比新建筑的探索價值更大。這恰好和官方思路一致,現在,包括意大利、德國等在內的國家都開始以資助示范項目的形式來改建示范節(jié)能小區(qū),對傳統(tǒng)行業(yè)來說,這其中蘊含著很多可待挖掘的商業(yè)創(chuàng)想。
2006年,德國資助唐山地區(qū)一個小區(qū)的三棟樓房改造,每戶居民出資2000元,其余由德方負擔。當時,唐山市城鄉(xiāng)住宅老化,取暖效果十分不好。外墻結構維護和市內采暖進行整修,包括原有的各種線路也整飭一番。窗戶從推拉式改為平開窗,提供密封性以及隔音效果,每戶居民都安裝上熱分配表,以便記錄節(jié)能狀況。這意味著,原有的電力、材料等產業(yè)的改進余地都足以顛覆人們的現存觀念。
尤其是材料產業(yè)——拜耳材料科技新業(yè)務部門的一份內部材料顯示,40%消耗于建筑供暖的能源其實有很大節(jié)省空間,關鍵在于墻壁,如能使用隔熱效果強大的復合型隔離系統(tǒng),就可以解決此問題。在德國,0.3億平方米的墻面采用復合型隔離系統(tǒng),而在中國的市場規(guī)模幾乎10倍于此,在這片氣候多樣的土地上,有80%以上的區(qū)域冬季需要供暖,夏季需要空調,隔熱效果有望幫助人們減少一半以上的能耗。
面向天空的群居時代
你已經猜到了,未來的完美城市的最大挑戰(zhàn)是人類突破已有的觀念限制。比如,新材料的無限拓展,以及依靠風力、太陽能、雨水來打造——個全新的城市生命循環(huán)系統(tǒng)。那么,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住在綠色住宅中的人們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那個原始的居住理想——如何為群居模式打造一個新的面貌?
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對群居生活的思考。首先,這種思考落實在以何種方式的建筑形態(tài)將人們的生活緊密勾連,以實現“無比貪婪”的生活理想。1898年,一個名叫埃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英國皇室記者提出了“花園城鎮(zhèn)”的設想,足足影響了一個世紀:新城鎮(zhèn)是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yōu)點和鄉(xiā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結合起來的田園式城鎮(zhèn),要盡量避免使城市的擴大,盡可能簡單化大都市復雜的、多方位的生活。著名城市理論家L.芒福德把這——理論的提出和飛機并稱為20世紀初兩項最偉大的發(fā)明。
不過,隨著現代工業(yè)的急劇發(fā)展,人們在進入信息化社會的同時,也永久性地踏入了高層建筑——鋼鐵、玻璃、超高層建筑的時代開始來臨。隨后,人們用“步行城市”和“空間城市”來表達對城市生活的想象,但這些構想均被批評為“缺乏對城市復雜系統(tǒng)的綜合考慮”。
最終,仍是勒·柯布西耶,馬賽公寓的創(chuàng)建者在著作《明日的城市》中確定了現代城市的雛形——搭建能容納現代交通工具的整齊的道路網,摩天大樓位于城市中心,外圍是高層及多層樓房,寬闊的綠地在高樓間合理分布,整個城市規(guī)劃則采取明確功能區(qū)域劃分的原則。
在中心區(qū),摩天大樓只占有5%的地面,而其余95%留為空地,每英畝住著1200個居民,高收入者將住在底層的住宅,旁邊是網球場,公園、餐廳和劇院隨處可見。總之,現代城市已經無法擺脫對天空的向往:建筑在增高,人們的生活縱向疊加。

首次兌現了“生態(tài)社區(qū)”的概念。在這一塊并不大的區(qū)域內,寫字樓、餐廳、中庭、音樂廳、高層住宅以及建立在音樂廳上面的兩層空中花園通過連廊、小型廣場連綴在—起;關于內部的環(huán)境,有專門的管理人員照看花園,將落葉儲存變?yōu)榉柿希M一步為花園提供養(yǎng)料;更重要的是,其中寫字樓的一部分員工在高層住宅中居住。
足夠敏銳的讀者一定覺察到了,這個想法其實更像是馬賽公寓改造成多處建筑而重新設置連接。不錯,這個吸收了建筑史思考成果的微縮版社區(qū)就是未來城市社區(qū)的真實寫照。
不難想見,那時,一個社區(qū)的范圍將比現在大得多,但仍在步行范圍之內,借助電梯、扶梯和連廊,我們的步行范圍不斷擴大。這樣一來,整個城市的小型馬路會少很多,代之以社區(qū)內部的步行街道,當然,節(jié)省出的空間可以任意改建成綠地、各種公共場所或那種風情萬種的露天小廣場。
DIY式生活
純粹的住宅區(qū)一去不返了。包括寫字樓、商場、露天劇院、圖書館、運動場所等設施在內,一個個緊湊的小城鎮(zhèn)就此誕生,而用來點綴多個社區(qū)的是公園、寬闊的馬路、行政場所和大學院校。在這個前所未有的超大城市中,人們的生活將呈現何種樣態(tài)?
在聲討現代城市建設最有力的作品《美國大城市死與生》中,富有卓越洞察力的簡·雅各布認為,在一個城市的規(guī)劃中,交通永遠不是最難的問題。最難的核心問題在于理解人們需要的生活。
關于誰理解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出現翻倒重來的機會——即使有許多人懊悔北京當初如果選擇梁思成保護舊城的方案,這個城市將在舒適度及魅力方面成為楷模。事實上,幾乎在所有經歷了現代城市發(fā)展進程的國家,城市規(guī)劃都令人愛恨交加。
好在,在未來的超大城市里,人們對道路的設置不會過多在意,因為生活空間可以無限拓展,比如摩天大樓中的群居生活,還比如功能齊全的地下空間——從世界大城市的趨勢來看,地鐵的設置會日益密集。
北京將在未來幾年里加快建設多條地鐵來增強地鐵運輸能力,這個城市現在已經聆聽到地下生活的新前奏:巴黎地鐵每個地鐵站的設計都別具一格,巴士底站的墻壁上有攻占巴士底監(jiān)獄的圖片;盧浮宮站陳列著許多文物;包括那些表演的藝術家也增添情調。地下的商業(yè)機會充滿無限可能,不僅可配備像上海季風書店這樣的獨特景觀,在狹長的走道,還可以容納各種商業(yè)形態(tài):銀行,餐飲,超市,畫廊甚至電影院。這方面,日本已經極盡想象力,而上海正在積極復制。今年6月,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在地鐵1號線錦江樂園站開出其在上海的第200家餐廳。
不難看出,新群居時代中的人們或許不再持有對天空和地下空間的神秘猜想。與此同時,這一切變化都會和各種新技術的更新緊密結合,事實上,新的社區(qū)生活不只是空間的拓展,更包括生活方式的更新。
足夠信息化的社區(qū)足以構建一個強大的社區(qū)網絡,小區(qū)內需要的東西可通過網絡組織團購來降低生活成本。這方面,英國著名的貝丁頓零能源社區(qū)可作為有價值的參照。在這里,住戶被鼓勵使用公共交通或租用小區(qū)零碳排放的電動汽車和自行車,以取代私家汽車。未來,貝丁頓將通過網絡登記出行的時間、地點、行程來調度社區(qū)電車,這樣,小區(qū)交通工具的使用率提高,整個城市需要的車輛會因此減少。而整個社區(qū)的商住兩用,本身就地辦公就減少交通流量。
其次,人們的購物效率也開始提高,手機將成為我們惟一的出行工具。在手機中植入一塊支持遙控付款的芯片,晃動一下手機就可以完成購買過程(像超市讀條形碼的設備那樣),這樣那會減少50%到70%的時間成本。
更挑逗的設想是,根本不需要購買成品衣服,而是坦然接受納米技術帶來的誘惑——當你在網絡看到一件喜歡的牛仔褲,輸入尺寸之后計算機幫你拍照,獲取身材和樣貌特征,形成圖像。然后,你可選擇電子支付,電腦再把這個設計資料通過網絡傳輸到你家里的納米制造箱。兩小時后,你就可以擁有自己設計的衣服。全新的納米科技框架下,食物、衣服、藥物都可以在原子層面上隨意構造,DIY式的生活由此樂趣無窮。
在所有關于超大城市的設想中,以下這個無疑最富誘惑力——每個人都應該在一些歡快的活動中感受到生命樂趣,為此,社區(qū)里的小型數碼劇院從不會閑置。在百老匯上演的新劇目可以通過衛(wèi)星傳送到本地高清晰的劇院大屏幕上進行。這樣一來,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300美元的歌劇只需花費幾美元。中國的分銷公司則可以從運營中得到插播商業(yè)廣告的機會而樂此不疲。這個設想不切實際么?一點都不,視頻技術一直在不斷地攀升,數字化的遠程播放其實盡在眼前。不錯,在未來的城市,多元化的社區(qū)功能逐步模糊了生活和娛樂的界限,甚至,生活、娛樂和工作的區(qū)別甚至也可以被任意抹煞。
想想看,我們擁有強大網絡和實時功能的手持終端,而WiMax城市的確立,以及電池壽命解決,這——切都將使服務業(yè)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將來,運用“discovery engine”去發(fā)現他人的需求,人們完全可以實現一對一的單獨服務,個人謀生方式呈現出空前的多元化——細分市場的說法已經太過時了,這里崇尚的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縫隙市場”。好了,對于未來城市的想象,本文似乎剛剛完成開頭,卻因為篇幅問題不得不迅速結尾,不過,目前為止,你的商業(yè)想象力應該在以下這個頗具聯想意味的標點符號中肆意閃現了……
(本刊記者程亞婷、陳偉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