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導演邁克·摩爾的最新作品將讓制藥巨頭如坐針氈
邁克·摩爾是戛納評委的心頭肉,大公司的眼中釘。這個50歲,肥胖的美國獨立導演用低成本的紀錄片戳穿了大公司萬金打造的公司形象。
三年前,憑借《華氏911》邁克·摩爾一舉贏得戛納金棕櫚獎。今年,他的新片《醫療內幕》(Sicko,又譯《精神病人》)將目光對準了美國醫療制度漏洞,揭開了醫療保險公司和醫療保健行業的黑幕。5月19日,該片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極受歡迎。整個放映過程中,觀眾們時哭時笑:通過人物對白和巧妙的鏡頭剪輯,摩爾一面在旁白中對政府官員和公司高管進行調侃,引來現場大笑;另一面影片又抖出了大量足以讓觀眾動容的悲情包袱。比如,一名工人因工受傷,手指被截斷,由于沒有醫療保險,他不得不在醫院提供的方案中做出選擇:支付1.2萬美元修復無名指,或者近8萬美元修復中指。影片還穿插了多段來自保險公司、藥品公司和衛生組織的受害者的感人證詞,而幾名受訪的重傷患者還沒等紀錄片拍完就過世了。這樣一部影片,怎能不令美國醫藥和保健公司大皺眉頭?
制藥公司禮來總裁兼首席運營官John C.Lechleiter(李勵達)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他(邁克·摩爾)并不熟悉這個行業,他渲染這種感情沖突,行業內部的一些實際情況不見得能如實反映。”
即便萬般不快,大公司也只得承認在環保分子、勞工組織之外,紀錄片導演正成為另一股可怕的敵人。對特定行業或公司的控訴一直是紀錄片導演熱衷的題材。通過“揭黑”,導演贏得了公眾的敬意,甚至被視為英雄,而影片一旦受到追捧,商業上的回饋也極為可觀,而某些影片的確會對被抨擊的行業或公司的改良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雖然大多時候這種推動微乎其微。
2005年11月15日,《沃爾瑪:低價商品的高代價》在美國上映。影片通過一位便利店店主之口,講述了沃爾瑪是如何通過低價商品擠垮了小城鎮的便利店。在影片海報上,沃爾瑪被描繪成了一個揮舞著六只胳膊、肆意掠奪、打亂小鎮正常生活的怪物。沃爾瑪的前雇員們在片中抱怨被迫長時間加班卻沒有加班費;很多員工根本就沒有醫療保險。紀錄片的DVD在發行一個月后,銷售量接近十萬張。沃爾瑪對此強烈不滿,指責它“是—部純粹的宣傳片,旨在宣揚一種狹隘偏頓的觀點。”話雖如此,沃爾瑪卻開始有所改進。次年沃爾瑪宣布,在全美范圍內增設50余個面向員工和顧客的店內診療所,并對員工的醫療保險計劃做出進一步修改。更生動的例子恐怕要數麥當勞。2004年5月,美國開始上映《超碼的我》。導演摩根·史普洛克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食品。實驗前史普洛克健康狀態堪與職業運動員媲美。一個月后他的血脂血壓飆升,體重增加了25磅,膝蓋因為驟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影片還穿插了史普洛克對醫生、律師、銷售員、營養師、麥當勞普通食客的訪談,多角度地抨擊了快餐對人體健康的傷害。這部紀錄片對美國的快餐業的敲打引起了該行業的“膝跳反彈”。《超碼的我》首映后六周,麥當勞突然宣布,在全美范圍內取消“超級套餐”,但公司發言人堅稱,麥當勞做出這個決定與《超碼的我》無關。
而這一次輪到了美國的醫療公司,7月4日,美國一年一度的“獨立日”,它們中的大多數或許將在不安中度過——邁克·摩爾已經宣布:6月29日起將在美國公映《醫療內幕》。相信這一計劃公布的同一天甚至更早,各大醫藥公司的公關經理和說客團隊已經上路了。